蜀漢滅亡的鍋該誰來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63年,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率先滅亡,古今史家對其滅亡成因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分析,普遍的觀點認為主因是劉禪昏庸無能和親小人、遠賢臣,以及主要將帥在軍事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這種觀點歸結於人的因素,也就是偶然因素導致的。

然而換一個角度,如果對蜀漢所處的地理環境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蜀漢政權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諸葛亮為劉備進獻隆中策時,選定益州作為根據地。

表面上看,「天府之國」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易守難攻的戰略地形,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地理環境及其所造就的諸多因素,均不利於蜀漢建設能攻善戰的強大軍隊,也就意味著蜀漢政權的滅亡是必然之事。

如果蜀漢滅亡之罪一定追究到哪一個人的頭上,那麼這口鍋應該由諸葛亮的地理老師來背,他才是罪魁禍首,要怪就怪他教學無方,畢竟蜀漢的國策--隆中策就是他學生諸葛亮首先琢磨出來的嘛!以下就說說四個理由:

老子巴適安逸,幹嘛找人拚命?

自古以來,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

因其處於亞熱帶地區,尤其是成都平原擁有千里沃野,氣候濕潤溫暖,土壤普遍肥沃,水系十分稠密,終年雨量豐沛,物產極其豐富,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這就使得四川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都非常發達,巴蜀民眾自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人壽年豐,安居樂業,是歷朝歷代重要的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來源地區。

秦漢三代時代,優渥豐裕的自然和物質條件讓四川人民自給自足、生活舒適,無需對外擴張融通。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蜀漢民眾大多對自己的生產生活狀況樂天知命,普遍厭煩戰事。

這戰使得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不但沒有在民間建立起統一天下的思想基礎,反而為蜀漢的覆滅埋下隱患。

世界那麼大,我並不想出去看看

從地理特徵來看,四川地區屬於典型的盆地。

其四周被山嶺、高原環繞,如東有巫山,南有大婁山,西有大涼山、邛崍山,北有大巴山、龍門山;中間地帶則較低洼,多為平原或丘陵,區域界線非常明顯。

這種封閉式的特殊地形,導致交通閉塞、信息落後,是以後來李白才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浩嘆。

從軍事角度來看,這種地形在冷兵器時代,因其易守難攻,就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

與戰亂頻仍的中原地區相比,巴蜀之地就避免了歷史上歷次戰火的破壞,擁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發展。

然而,這也客觀上使四川人民形成較為保守、封閉、追求「安逸」的盆地文化。

雖說三星堆等人類文明也出自四川人民之手,但總體而言,當地民眾少有「平定天下,統一華夏」的抱負。

因此,儘管從劉備、諸葛亮到姜維等蜀漢君臣終身都在為興復漢室、統一中國而全力征討,但是蜀漢軍隊和人民群眾想法上可能並不一致。

再加上多年征戰不但使民乏兵疲,而且沒有顯著成效,軍隊和民間逐漸蔓延著厭戰情緒,軍心、民心都越來越消極,反過來又影響戰鬥力和戰績,形成惡性循環。

長得矮不只是爹媽的錯

看到前面這句話,估計很多四川、重慶的讀者就要對老王開噴了。

說老實話,老王從來都沒有地域歧視的觀念,這種說法也只是就事論事,請各位朋友見諒。

人是自然環境演化的產物,由於氣候等方面的原因,其所處的生長\生活環境總是會或多或少影響到人的自然形態包括體態特徵。

這也不難理解,人類對環境、氣候的變化總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經過若干代人之外,體態特徵就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比如,北方天氣比較寒冷,總體而言北方人就長得比較高大;反之,南方人受氣候影響,總體上就相對矮小一些。

正因為如此,西南地區的人在體型特徵上就與北方人有一定的差別。

從四川省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2005年四川省成年人體質監測報告》可以看出,四川省的成年人在身體形態上同全國平均值相比有一定差異,特點是偏矮、偏瘦。

各個年齡段在身高上有1~3cm的差距,在體重上有1~4kg的差距。

也許有人會說,三國時代都已經過去1700多年了,不能拿來說事。

但是,放在人類文明發展和地球環境演變的長河中來看,1700年也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而已,無法激起漣漪。

平心而論,這個身高體重差距並不算太大,但是在魏蜀吳所處的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士兵身高體重的制約,長得矮就不只是爹媽的錯,更是蜀軍的弱了。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身大力不虧」之類說法,都是有其來由的。

外地人都是野蠻人,我們只做好公民

先來看看這份三國時期主要軍事人才(包括武將和謀士)的籍貫統計:

河南: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文聘、典韋、黃忠、魏延、鍾繇、鍾會;

河北:劉備、張飛、趙雲、程普、張郃、文丑、顏良、鄧艾;

安徽:曹操、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許禇、周瑜、蔣欽、周泰、呂蒙;

甘肅:賈詡、龐德、姜維;

山西:關羽、張遼、徐晃;

浙江:孫堅、孫策、孫權;

山東:諸葛亮、太史慈;

江蘇:魯肅、陸遜;

湖北:黃蓋、龐統;

陝西:馬超、法正;

內蒙古:呂布;

重慶:甘寧……

由上表可見,三國時期主要的軍事人才主要出在豫冀皖甘浙魯等地區,四川地區(包括現在的重慶)比較有名的只有甘寧,還是為吳國效力。

為什麼會出現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軍事人才比較多的情況呢?

一是因為中原一帶自古以來戰事頻仍,地理分布上邊關多,當地人民從軍者眾;二是人種上,北方人更高大強壯;二是性格上,北方人更豪爽好鬥;四是北方很多地區有尚武之風,民間武術基礎更深厚。

蜀漢集團最重要的軍事人才,大多是劉備在稱帝之前招募的,而且包括劉、關、張、諸葛、趙、馬、黃、魏、姜等在內的核心成員,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巴蜀人。

魏、蜀、吳鼎足之勢既成,三國進入相對穩定的相持階段,人才跨「國界」流動的現象就極少出事,各地培養出的將領謀士只能為當地政權服務,因此,本來就占地最小、人口最少的蜀漢,必然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難題。

因此,「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絕不是偶然的,就連勉強做先鋒的廖化也不是土生土長的蜀國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魏蜀吳三足鼎立,為何蜀漢最先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漢室衰弱導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赤壁之戰後,中原大地遂分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其中蜀漢政權是由劉備占據巴蜀創立的,其中更包攬了鳳雛和臥龍兩大謀士,兩位得一可安天下。但為何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