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巢之役:袁紹遣張郃救糧,歷史或將改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三大戰,是官渡、赤壁、夷陵。

三大戰里,又尤以官渡之戰有可圈點處。


官渡之戰,曹軍以至弱擋至強,糧草幾盡,就要滅亡。

及至烏巢一役,險中求勝,突襲袁軍屯糧所,盡燒袁軍糧草,導致紹兵雪崩。

這不光是歷史的刺激處,也跟影視小說的反轉原理巧合。

如此來說,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的烏巢之戰是官渡之戰的核心。

那麼烏巢之戰,曹操是否必勝?袁紹是否必敗?拋開「成王敗寇論」不談,袁紹如能巧用張郃,勝負誠未可知。

「文史實驗室」今天深挖史料,力求論從史出,與諸位探討一二。

真相:長途襲烏巢是在冒險,淳于瓊並未醉酒

很多人愛三國這段歷史,是從《三國演義》而出。

我們不妨從這本小說出發,看看烏巢燒糧是怎麼描述的。

烏巢之役出現在本書第三十回,道是《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文中稱,在得到許攸的情報後,曹操反駁了張遼的意見,立意攻打烏巢,選馬步軍五千,打著蔣奇的旗號偷襲袁軍屯糧之所。

四更天抵達後,「時淳于瓊方與眾將飲了酒,醉臥帳中」,於是曹軍一擁而入。

曹操在攻打烏巢之時,救援烏巢的袁軍已經趕到,但曹操大喝曰:「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於是眾軍將無不爭先掩殺。

「一霎時,火焰四起,煙迷太空。

」到最後,袁軍「糧草盡行燒絕。

」於是,局勢徹底扭轉。

寫小說求的是暢快,但歷史卻不能一味圖刺激。

實際上,曹操襲擊烏巢是一步險棋,絕非小說寫的那麼簡單。

《三國志》記述「烏巢燒糧」,散見曹操、袁紹、張郃諸人之傳,我們不妨嘗試拼接還原一下。

還原之後,會發現歷史真相跟小說描述很多不同。

一、曹操君臣團對襲擊烏巢大都反對。

《三國演義》中寫曹操襲擊烏巢,只有一個張遼提出反對意見,但在正史中,提反對意見的其實占大多數。

《三國志 武帝紀》中提到,許攸勸曹操襲擊烏巢,「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

」這就是說,除了荀攸、賈詡,曹操的近侍對襲擊烏巢都是猶豫的,這裡面包括郭嘉、包括劉曄。

為什麼反對?這個計劃太冒險。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曹操打烏巢,本身就是弄險,勝負比是五五開,不然在糧草將盡的情況下,有這麼個轉敗為勝的機會,大家沒必要猶豫。

二、曹操打烏巢,對手不是個酒鬼,而是個猛將。

《三國演義》中多次鋪墊,說那「淳于瓊性剛嗜酒」,好像草包一個,實事是如此麼?看看史籍就知道,淳于瓊絕非軟腳蝦。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記載,「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

這西園八校尉中,淳于瓊是和曹操、袁紹平起平坐的角色。

是時,袁紹是中軍校尉,曹操是典軍校尉(後來曹操任夏侯淵做典軍校尉,是愛才)、淳于瓊則是右校尉。

淳于瓊跟曹操、袁紹同班並列校尉,沒有些本事,是做不到的。

事實也是如此,當曹操親率五千步騎前來襲擊烏巢的時候,淳于瓊並為醉酒,儘管事發突然,他仍然支撐一段時間。

《資治通鑑》記載:曹軍「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會明,瓊等望見操兵少,出陳門外,操急擊之,瓊退保營,操遂攻之。

」面對曹操突襲,淳于瓊先是迎戰,之後退保營寨。

如果是個酒鬼,是個軟腳蝦,面對突襲,恐怕不能支撐到天將明。

其實,曹操奔襲烏巢是在弄險,淳于瓊也沒有一觸即潰。

這個時候,袁紹只要選對人來救烏巢,勝負也許改寫了。

關鍵:袁紹未遣張郃救糧,顛覆戰局

曹操火燒烏巢,袁軍的糧草就要完了,真是斷了命根子,這個節骨眼兒,袁紹在做什麼?史料中寫的最具體的是《三國志 張郃傳》。

這部分跟小說描述的大差不差。

千鈞一髮之際,張郃再三懇求救烏巢,袁紹的謀士郭圖則提出圍魏救趙,直接攻擊曹操本營。

張郃對此不認同,郭圖則堅持己見。

烏巢?本營?本營?烏巢……

袁紹是再三猶豫,最後來個鬍子眉毛一把抓,那就是派一隻輕騎救烏巢(演義中說是蔣奇),派張郃、高覽攻擊曹操大本營。

這裡面有個權重,那就是打本營的是主力。

(《三國志 張郃傳》:"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

問題就出在這兒!不是兵多兵少的問題,而是派誰去救烏巢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有這種經驗。

一個方案,甲認為應該往東走,乙認為應該往西走。

領導要執行這個方案,卻派甲往西,乙往東,這不是荒唐麼?張郃主張救烏巢,反對攻曹營。

袁紹居然偏偏讓張郃去攻曹營,簡直匪夷所思!

設身處地去想,張郃計劃被排斥,反而讓他執行自己反對的計劃,張郃心中不可能沒怨氣,帶著意見打曹營,結果不會好。

更要命的是,曹營沒攻下來,郭圖又給他穿小鞋(《三國志 張郃傳》: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張郃必然要反水!

張郃的反水對袁紹軍的打擊不亞於烏巢燒糧,甚至直接導致袁紹軍勢的雪崩。

《三國志 袁紹傳》說:「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

」《三國志 武帝紀》載:「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

張郃反水,袁紹軍心大亂,烏巢糧盡,徹底崩潰!

反過來說,如果袁紹派張郃去救烏巢,讓提方案者執行方案,結果怎樣?歷史或將改寫。

其一,張郃主動提出救援烏巢,他是帶著信念去的,這就是士氣,士氣在,則拚死也要貫徹,可以跟淳于瓊包夾曹操。

《三國志 武帝紀》提到,袁紹派遣救烏巢的輕騎在曹操攻打烏巢時已經趕到(紹遣騎救瓊。

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

)如果包夾的軍隊是張郃率領,曹操未必能輕鬆還擊。

其二,張郃是河北名將,曹操也承認他有傑出的軍事能力,張郃率眾歸降曹操,曹操說的什麼?《三國志 張郃傳》記載: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

把張郃比作伍子胥、韓信,這裡面固然有曹操恭維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張郃的作戰能力。

袁紹如派張郃率重兵救援烏巢,張郃計劃得到肯定,必然奮力執行。

張郃、淳于瓊以優勢兵力包夾曹操五千士兵,勝敗真的不可預料。

張郃救援一旦成功,天下不姓曹,要姓袁了!

比較:司馬昭用鍾會滅蜀較袁紹高明

故事說到這兒,要完了?沒有。

幾十年之後,又一場戰役發生了,主帥貫徹了「讓提方案者執行方案」的原則,結果取得了勝利。

此役就是「魏國滅蜀」之戰!大家不妨比較一下。

魏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晉文帝司馬昭的伐蜀計劃。

注意,是獨力,當時朝野全部反對,但是,司馬昭還是授予他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

四年之後,鍾會、鄧艾分兵伐蜀。

當時有個西曹屬叫做邵悌的,面見司馬昭,他稱鍾會這個人有野心,獨擋大任,事成之後難免不造反(後來被他應驗了)。

司馬昭說了一段話,見於《三國志 鍾會傳》,大家不妨看一看——

司馬昭說:我還不知道鍾會的脾性麼?蜀國作亂,天下不得安寧。

實際上現在伐蜀,(必勝的可能)簡直如觀指掌,但是大家都說蜀國不可討伐。

一個人自己先對方案牴觸了,就智勇並竭,膽氣都沒了還強行要他去執行,正是讓他成為敵方俘虜啊,必然要失敗!只有鍾會,堅持認為自己的伐蜀方案可行,我派鍾會去,必然可以滅掉蜀國!」("我寧當復不知此耶?蜀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眾人皆言蜀不可伐。

夫人心豫怯則智勇並竭,智勇並竭而強使之,適為敵禽耳。

惟鍾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必可滅蜀。

」)

司馬昭判斷很準確,鍾會堅持自己的方案,別人縱然反對,他執行起來就更要證明自己。

加上能力突出,局勢分明,伐蜀果然成功!

比較完了,回到本文開篇,退一萬步講,就算袁紹派了張郃救援烏巢,就算張郃敗了曹操,結果又怎樣呢?河北姓袁,中原姓袁,荊州也可姓袁,就算天下也姓袁,有前途麼?沒前途。

袁紹能在烏巢出昏招,就能在打江東出昏招,就能在治國上出昏招。

這樣的領導,就算僥倖成功,也不可能保得基業長久。

倒是《三國演義》中評袁本初的詩寫的好啊——」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事難成,誠哉斯言!(本文原創 謝絕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