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面對責問還順從,宋真宗提著腦袋聽建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面對責問還順從,宋真宗提著腦袋聽建議

文/晏建懷

縱觀北宋九位皇帝,昏庸無道者有之,勤政務實者也不乏其人,後世對他們的評價,總體上也是好多惡少。

比如宋太祖的英武大氣,宋仁宗的寬厚仁慈,宋神宗的創新進取等等,常為後人所樂道。

同時,這些皇帝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得進批評與建議,善於納諫。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武裝後,想重新找一將才統帥禁軍,他想到了符彥卿。

符彥卿原是周世宗柴榮手下一名虎將,南征北戰,軍功累累。

宋太祖取後周而代之,符彥卿俯首稱臣,宋太祖加封他為太師。

作為太師,名位已盛,再授禁軍,恐尾大不掉,重新埋下武夫亂國的隱患。

為此,戶部侍郎、樞密副使趙普多次諫阻。

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擬好了任命文書,交下面傳達。

趙普聽說後,自作主張,從有關部門截獲了任命文書,揣在懷裡,又去找宋太祖,諫阻說:「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復悔。

」宋太祖見趙普老是拿符彥卿說事,不高興地說:「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

」他自認待符彥卿不薄,符彥卿決不會忘恩負義、背叛自己。

趙普見皇帝執迷不悟,便抬高聲音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是啊,周世宗也待你不薄,你不照樣取人江山?!面對這種直言不諱的詰問,宋太祖竟出人意料地沒有發怒,反而在沉吟片刻後,聽從了趙普的建議,取消了對符彥卿的任命。

(事見《宋史•石守信傳》)其實,不單為符彥卿加官一事,之前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決策,也無不是宋太祖納部下之諫的結果。

宋真宗是個愛慕虛榮、沉迷個人崇拜的皇帝。

不過,他在繼位前期還能勵精圖治,並開創了「咸平之治」,給國家帶來了短暫的繁榮和發展。

期間,他對大臣的建議,也能做到言聽計從。

據《宋史•寇準傳》記載,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20萬大軍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前線告急。

宋真宗問計於群臣,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金陵,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遷都成都,他們都主張遷都。

宋真宗徵求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憤怒地說:「誰為陛下出此下策,罪不容誅啊!大敵當前,倘若遷都逃跑,必至人心崩潰,敵人乘機直入,天下還如何能保?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陛下御駕親征。

權衡輕重、利弊之後,宋真宗聽從了寇準的建議,決定親征。

澶州位於黃河北岸,當宋真宗率軍浩浩蕩蕩抵達黃河岸邊時,發現隔岸的澶州城戰火瀰漫,殺聲震天,宋真宗內心害怕,猶豫不前。

寇準再勸宋真宗說:「李繼隆、石保吉二將擺陣在遼軍左右,呈夾擊之勢,各路援軍正快馬加鞭而來,在這關鍵時刻,陛下倘若疑而不進,勢必坐失良機。

在寇準的說服下,宋真宗北渡黃河,深入戰爭最前線。

將士們聽說皇帝親臨火線,頓時士氣大振,衝鋒陷陣,連連告捷。

遼軍敗退之際,只好請求與宋朝議和,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宋遼邊境從此開始了百餘年的和平友好。

儘管結局證明了寇準建議的正確性,但從驚心動魄的過程來看,宋真宗聽從建議也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正如後來參知政事王欽若向宋真宗進讒言時所說,寇準建議御駕親征,其行為無異於把皇帝「孤注一擲」,也就是說,這次,宋真宗是提著腦袋在納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的一個舉動奠定大宋朝的軟弱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4)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趙匡胤如願登上皇位後,一日閒暇,他召謀臣趙普,問道:「自唐末至今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家,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