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傅斯年到蔡元培,民國文化人為啥都能平等待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國時期的文化人,大多都能平等待人。
先講幾個小故事,再談原因。
傅斯年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他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台灣大學校長,社會地位很高。
抗戰時期,隨著各個高校研究所遷至西南,一大批海內外著名學者雲集於四川李莊,傅先生也在其中。
傅斯年不僅尊重學者,對李莊當地的鄉民也是平等相待。
當時,有一個叫張海洲的轎夫,曾給傅斯年抬過滑竿。
據他的後人介紹,傅先生常坐滑竿到鎮上辦事,路上只要看到抬滑竿的有些累,他就馬上喊停,自己下來走。
有時候,當地的區長、鎮長請傅斯年吃飯,飯菜擺上,他總是先站起來到轎夫桌上,看看飯菜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樣,他馬上就走,一點情面都不留。
南開禁止學生吸菸。
一次,校長張伯苓在申斥一個犯了抽菸禁令的學生時,學生回擊說:「您不准我們抽菸,您幹嗎抽菸?」張楞了一下,半晌過後才決然地說:「我不抽,你也別抽!」從此,他真的將煙戒掉。
多年後,朋友和他談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夢是慾望的假滿足,他笑著說道:「有道理,我戒菸之後好久還做夢抽菸。
」
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說:「我和男女工人(指傭人)都是兄弟叔侄相稱。
除了戲台上,我們沒聽過『老爺、少爺、少奶、太太』的稱呼。
因此,我在上海、杭州、贛州住了那麼久,絕不讓女工們叫我『少爺、老爺』,同桌吃飯,有如一家人。
」
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而他最為人熟悉的身份是北大校長。
蔡元培先生學識淵博,但是他一生都對人恭敬,平等與人相處。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長,學校里的老師及勞動工友們都耐心等候,馬車駛進北京大學校門時,工友們恭恭敬敬地站在大門兩側,整齊地向這位傳奇人物鞠躬致敬。
令人們意外的是,和之前歷任趾高氣昂的校長不同的是,新校長竟然走下馬車,摘下他的禮帽,向這些雜工們緩緩鞠躬回禮。
人們驚道:「北大校長貴為內閣大臣,要放下架子向工友行禮?」
一次,邏輯課上,學生沈有鼎提到了當時享有盛名的哥德爾的一本書。
名教授金岳霖立即來了興趣,說要買來看看。
沈對金教授說:「老實說,你看不懂的。
」金聞言並不惱怒,說:「那就算了。
」學生敢對老師這麼無禮,老師不以為忤,度量比現在的教授大多了。
民國文化人之所以能夠平等待人,原因在於西方文化的影響。
這些文化人大多有留學西方的經歷,後來又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反對封建等級制,追求自由、平等,是他們的共同之處。
另一方面,傳統禮儀傳統中的仁愛之道在他們身上也保持得比較好。
民國時期文人的這一傳統,隨著後來的激烈的社會運動逐漸丟失,那是後話了。
別指望讀經班能培養出現代公民
王財貴希望以讀經全盤「化西」,這一心愿不可謂不好。但是讀經就能全盤「化西」嗎?清末狀元張謇,以及教育家蔡元培的觀點,或能回答這一問題。 張謇1853年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到10歲已經讀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