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毛主席早已提出,實施困難!看到這八個字,劉鄧痛下決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選自「戰場檔案」自媒體獨家策劃並原創之《將軍白髮征夫淚》,成品書即將上市,敬請今日頭條的讀者先睹為快!)

1946年8月,黃泛區,酷暑時節,烈日當空。

一支隊伍正在泥漿中艱難地行軍,每一個人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吃力,剛拔出一支腳,向前邁一步,又要去拔後腳。

後來,他們曾戲稱這是在「跳芭蕾」、「拔漫步」,在當時,隊伍里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則說「這是第二個草地!」

這樣的行軍,確實很困難。

這樣的行軍,確實考驗一支隊伍。

人還好辦,最難弄的是炮,特別是重炮。

一門在平地上要用13匹騾子拖的榴彈炮,在黃泛區的泥潭中,任你騾拉人推,就是一動不動。

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命令下來了:

「把炮扔掉,趕快行軍!」

這是什麼命令?!炮是炮兵的命啊!沒了炮,還叫什麼炮兵?!睡覺都要抱著炮筒子睡,把我扔這裡,也不能把炮扔這裡!

多少年後,當我們重翻此頁,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樣的命令,是多麼地明智與高遠。

這就是超越感性之上的理性,戰士們愛炮,他們這份情感可愛;指揮員下令扔炮,他們這種理性可敬。

丟了炮,只要人還在,炮還會有!

當這支隊伍上上下下,手拉手、臂挽臂,互相扶持著戰勝困難前進時,另一支隊伍,卻還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你現在甚至搞不懂當時他們是聰明,還是愚蠢。

如果說他們是聰明,他們也就聰明在欺騙最高領導人、欺騙全國人民這一點上。

一支軍隊的參謀總長,一個職業軍人,陳誠,竟然能嫻熟地運用這樣一套外交辭令:

「對戰局稍有影響。

」「潰逃。

」「北渡不成而南竄。

「這都是些個什麼概念啊?!戰場不是玩文字遊戲,戰場上要的是準確,在沒有徹底搞清楚對手的意圖之前,最高指揮員的雙眼是不能離開地圖的。

當劉鄧大軍在泥潭中日行40公里,通過了黃泛區時,蔣介石、陳誠開始從「夢」中醒來了。

劉鄧這是要去大別山啊!

大別山橫亘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地,西至京漢路,東到淮南,北接黃河,南臨長江,直接威脅南京、武漢,且平原南北延伸,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當年的紅四方面軍就曾在大別山折騰得蔣介石吃不好、睡不好;現在的劉鄧大軍就是當年的紅四方面軍的老底子。

人家出招了,你不提前防備,現在看出來,晚了!「重炮連車臥槽馬,老將挨死打」,人家下一步就帶「將」了,你才行動,怎能不被動?!

1946年,8月24日晚,汝河。

這裡是唯一可能擋住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的險地,蔣介石急調了3萬人馬守住了汝河渡口。

劉伯承,軍閥混戰讓他失去了一隻眼,成了「獨眼龍」,戴著眼鏡,那是他已過「知天命」之年,但是,這位出生入死、久經沙場的統帥豪情不減:

「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一響亮的口號夾雜在戰士們衝鋒時的喊殺聲中。

上有敵機轟炸,下有大炮、機槍封鎖,劉鄧大軍先頭部隊排成4路攻擊部隊,連續攻占十幾個村莊,殺出了一條長十餘里、寬六七里的通道。

劉鄧大軍順利闖過汝河,並於8月末先後到達大別山區。

「馬已臥槽生根,想再趕走就難了!」

蔣介石不得已,再次起用一直跟他對著幹的桂系「小諸葛」白崇禧,調集了23個旅尾隨進入大別山區,應付劉鄧大軍。

毛澤東主席終於實現了他很早就提出來的「俯瞰中原」的大戰略。

早在1945年11月邯鄲戰役結束後,毛澤東主席就曾提出此戰略,但當時的條件確實還不成熟。

到1946年年初,毛澤東主席再次提出這一戰略,但是,包括毛澤東主席本人在內,都認為,「這是一步險棋」。

局勢在1946年3月出現轉機!

蔣介石在陝北和山東搞重點進攻,把重兵都集結在了黃河一線的兩頭,他想先解決陝北的毛澤東和華東的陳毅、粟裕。

蔣介石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國民政府,不是用軍隊打出來的,而是用金條「堆」出來的。

東北易幟,蔣介石用金條連張學良的馬夫都收買了;對付西北的馮玉祥,蔣介石用金條和官位讓馮玉祥的許多部將倒戈------

在陝北、山東打了那麼多年游擊的軍隊,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蔣介石一廂情願地來了,毛澤東主席一看,你兩頭力量強,但中間弱啊,並且,你雖然還有370萬軍隊,但你的戰線太長了,連重裝部隊都用來守城,你的機動部隊只有40個旅,而我的100萬正規部隊,都可以機動作戰!

蔣介石在陝北、山東撈不到便宜,還被一點一點吃掉,毛澤東主席還要不失時機地在他的致命部位再來上一刀。

兩個人打架,再來一拳就能打倒對手,就不能給對手喘氣的時間,1秒鐘也不行!

大戰略是沒問題的,但是,要執行起來的真的很難!

部隊在解放區作戰,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傷了能隨時醫治,兵員隨時補充,要南進,也可以有依託地前進,這種不要後方的千里躍進,整個劉鄧大軍,除了劉伯承、鄧小平,沒人一下子就想得通。

既要動員,還要等待時機。

鑒於劉鄧大軍面臨的實際困難,毛澤東主席在電報中一直都是「建議」,沒有任何「命令執行」:

「劉鄧全軍修整半個月後,仍照劉鄧原來計劃,第一步依託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爭取大量殲敵,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託地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

毛澤東主席對劉伯承、鄧小平是絕對信任和尊重的,他不是強制執行,但他也指出了自己的顧慮:

「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劉鄧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陝北打開局面,到陝北不能支持,則兩個月後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胡宗南集團是蔣介石的總預備隊,此時,毛澤東主席的生力軍就是劉鄧大軍、陳謝大軍。

「陝北情況甚為困難」,這八個字,劉伯承、鄧小平是能夠掂得出其中的分量的。

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以弱旅吸引胡宗南的大軍,在陝北與其周旋,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劉伯承、鄧小平當即痛下決心,電告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

「修整半個月,不去豫皖蘇,直出大別山!」

戰場檔案曰:1938年6月,蔣介石為阻止日軍侵華,掘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河南、安徽、江蘇三省1250萬人陷入洪水之中,89萬人死於非命;1947年3月,蔣介石又提出「黃河戰略」,使黃河復道,以阻止解放軍南北機動,由此形成了鹿邑至項城寬40里的黃泛區。

「撒向人間都是怨」,這就是蔣介石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既能打勝仗又不傷民的妙招,他好像沒有。

(「戰場檔案」自媒體提倡純文字閱讀,圖片只起間隔作用,相當於一個「小書籤」,我們會力求精美,但不一定準確,敬請諒解。

("戰場檔案"還原最真實的戰爭現場,探討人與天、人與地、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規律。

情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官場如戰場、人生如戰場,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andangan,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四個意識」觀鄧小平與千里躍進大別山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進行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作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政委,鄧小平在具體領導和指揮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體現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

牛力: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決策的研究

1947年七八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