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認為黃河天險可抵十萬大軍,卻被陳賡大將「一笑而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7年6月,解放戰爭第二個年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挺進魯西南。

兩路大軍南逼武漢,東壓南京,已經搞得蔣介石手忙腳亂,四處派兵圍堵。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給蔣介石國民黨軍致命打擊,相反,如果拖延日久,特別是劉鄧大軍,極有可能在敵軍的圍堵下,遭受巨大損失。

這時候,還需要一支生力軍,在蔣介石國名黨軍的要害處、防守薄弱處,再來一刀,蔣介石必將窮於應付,顧此失彼。

此時,毛澤東主席盯上了豫西,此地,敵軍防守薄弱,而且,可東西機動作戰,向東,可配合劉鄧、陳粟大軍,向西,可配合陝北作戰。

師出豫西,是一步好棋,極具戰略意義。

那派誰去呢?毛澤東主席在麾下眾將之中,選擇了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

陳賡的第4縱隊,原計劃是要西渡黃河,配合彭德懷保衛陝甘寧邊區。

但是,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軍事調動中敏銳地發現,派第4縱隊西渡黃河,是「添油戰術」,無法充分調動胡宗南;而派一支奇兵,擊其側後,卻能更有效地調動胡宗南,減輕陝北作戰的壓力。

因此,中央軍委決定,以4縱、9縱和38軍組成一個兵團,由陳賡和謝富治率領,南渡黃河,挺進豫西。

而中央的決定,正合陳賡心意。

並且,陳賡所部在晉南反攻中搞到了大量裝備,兵強馬壯、彈藥充足。

陳賡立即面帶微笑,堅定地向毛澤東主席保證:「一定師出報捷」!

然而,挺進豫西,是遠離根據地作戰,彈藥補充、傷員安頓,都會遇到巨大困難。

特別是支前的民兵、民工,都不情願遠離家鄉,當地參軍的普通戰士也是如此。

對此,毛澤東主席也做了充分考慮,並向陳賡講了破釜沉舟的故事:

「彈藥不足,由蔣介石『補充』」,「傷員安頓,靠群眾嘛」!「根據地是創建起來的,不是一切搞好了,才去革命嘛」!

挺進豫西前,陳謝兵團進行了充分的戰前動員,高呼 「把戰火燒到蔣介石身邊去」,太行參戰民兵、民兵士氣高漲:

「部隊打到哪裡,參戰民工就跟到哪裡,太行人民要用全力來支援部隊打出去!」

陳謝兵團渡河的地段是崤山一帶,此處地勢極為險要,且正值山洪爆發期,連夜大雨,黃河水暴漲。

大部隊焦急地等了兩天,大雨才停,黃河水也退了下來。

陳謝大軍分兩路渡河,西路於1947年8月22日在茅津渡以東渡河,東路於8月23日晨在垣曲、濟源渡河。

出發前,陳賡又向各位旅長講了毛澤東主席不久前講的「破釜沉舟」故事。

陳謝大軍是充分利用黑夜連天大雨、河水猛漲、浪大聲喧,採用偷渡和強渡想結合的方法渡過黃河的。

至今,在黃河兩岸,還流傳著「解放大軍乘龍過河」的傳說,說陳謝大軍,是騎著一條金色巨龍,騰雲駕霧渡過黃河的。

這也難怪當地百姓傳得如此神乎其神,就是當時南京的蔣介石,也沒有想到,陳賡怎麼就那樣容易地渡過黃河天險。

蔣介石曾經以為,黃河天險能抵十萬大軍。

其實,大軍順利過河,依靠的是戰士、支前民工和老艄公的發明創造,他們想出了一個「騎龍過河」的辦法。

西路渡船極少,他們就用幾十個長一丈多、直徑一尺多的大油布,塞上麥秸和爛棉花,「三條龍」綁在一起成一個。

這樣,每個上面可坐一個班,還可以放一挺機槍和一門鋼炮。

利用這種「騎龍過河」的辦法,西路只用了半個小時即全部渡過黃河。

陳謝兵團渡過黃河後,東砍西殺殺,連克8座縣城,殲敵4萬,切斷了胡宗南集團和杜聿明集團的聯繫,並使其不得不分兵回援,徹底減輕了大別山和陝北的壓力。

毛澤東主席聽到捷報後,高興地說:「陳賡的任務完成得不錯,你看,蔣介石從陝北抽兵了不是?」

("戰場檔案"還原最真實的戰爭現場,探討人與天、人與地、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規律。

情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官場如戰場、人生如戰場,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andangan,長按可複製)

聲明:文史集結號所有文章,均為本號作者原創,今日頭條獨家首發,非經授權,謝絕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為何叫板毛主席你不夠英明

陳賡小河村直諫天賜灣向西距離靖邊50里,那是北部長城的一處重鎮,臨近內蒙,有敵人的重兵集結。在天賜灣,毛澤東與周恩來商議認為:中央已撤出延安,晉陝交界的黃河兩岸,一時間成了胡宗南和閻錫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