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先生竟然也被忽悠過,此人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候的智者,,尤其是小說的刻畫,把諸葛亮用兵如神、謀略出眾演繹的栩栩如生,其實諸葛亮一生也很鬱悶,自從綁到了劉備的破車上,就馬不停蹄的為其效力,可想而知,大智的諸葛亮上的最大的當就是被劉備拉入伙,繼而為劉氏鞠躬盡瘁死而後。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上過另外一個人的當,那人就是劉表的大公子劉琦。
正史和小說都有提過這件事。
劉琦是劉表的嫡長子,因劉表又娶了繼室蔡氏,因此對劉琦不怎麼看好,劉琦很清楚自己在父親眼裡如同棄嬰,而自己又不容於後母,因此更加鬱悶。
劉琦長吁短嘆無計可施。
當時蔡氏又有了小兒劉琮,這孩子比劉琦更聰明些,劉表是愛不釋手,又加上蔡氏的地位鞏固。
蔡瑁兄弟掌握兵權,蔡氏的親友張允是劉表手下大將,因此劉琦更是如坐針氈。
劉琦認識諸葛亮,諸葛亮妻子是蔡氏親外甥女,因此彼此雖然不經常見面,也知道相互的地位及名聲。
諸葛亮當時已經跟隨劉備,一日劉表請人赴宴,諸葛與劉備同行。
劉琦曾經有求於諸葛亮,如何才能自保。
諸葛亮覺得自己怎能在劉表父子中間周旋,畢竟還是血溶於水,他也不敢出任何計策。
劉琦也不是沒腦子的人,他知道諸葛號稱臥龍,定有良策。
於是就請諸葛亮游觀後花園。
劉家的花園自然是樹木參天,奇花異草甚是好看。
來到一座高樓下,劉琦與諸葛亮互相挽手一同登上高樓,此時登高遠眺,天朗氣清,別有一番洞天。
劉琦讓下人備好酒菜,席間談笑風生。
突然便讓人去掉梯子,對諸葛亮說:先生,現在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從你口出,來到我耳中,可否說句話救救我嗎?
諸葛亮也非常無奈,看著劉琦道來:當年晉獻公有三個兒子,申生 重耳
夷吾。
後來攻打西戎的時候,當地的君主又奉獻自己的女兒麗姬和少姬,不久,晉獻公便把這兩個女人當做寶貝,對她們是言聽計從。
接著麗姬有一個兒子,她想讓晉獻公廢長立幼。
便拚命搬弄是非,重耳和夷吾逃跑了,後來,申生給晉獻公進貢的胙肉被麗姬下了毒,咬死了晉獻公身旁的侍衛,晉獻公大怒認定自己兒子忤逆,於是派人去抓,申生有口難辯,自殺而亡,重耳和夷吾逃跑到其他國家。
這就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保住自己的命,諸葛亮希望劉琦趕緊向劉表請示到江夏鎮守。
劉琦謝過了諸葛亮的建議,然後乘一隻小船離開了荊州。
這就是劉表的兒子劉琦,一個很懂得自保的人,可惜多病,壽命不長。
不過當年這一招,確實是得到了諸葛亮的錦囊妙計。
這也是諸葛亮一生中被人騙很少的例子,劉琦的這一舉動讓羅貫中先生甚是不爽,於是在小說中,把劉琦寫得非常窩囊,先讓他四處哭拜於劉備,然後再由劉備點化劉琦,真的讓人以為劉景升之子猶如笨豬狗。
其實事實並非這樣!
不過諸葛亮這件事卻為後來劉孫聯合對抗曹操埋下了重要的伏筆,劉琦的水軍後來成為火燒赤壁的精銳。
足智多謀諸葛亮卻意外中了一個小人物的一計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具有傳奇色彩且足智多謀的「奇人」。他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三氣周瑜,司馬懿甚至被他嚇破了膽,好像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魯迅先生評價三國說「狀諸葛...
諸葛亮不幸中計,對方卻要拔劍自殺,劇情太無奈
劉琦是荊州牧劉表的長子,一直都覺得自己的繼母要殺死他,很危險,就屢次問計於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聰明,於是問諸葛亮,諸葛亮笑而不答。於是劉備給劉琦出了一個主意,並安排諸葛亮單獨會見劉琦。
諸葛亮為何幫著外人對付自己的姨夫?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他出生在一個官吏世家。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擔...
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是為了藉助諸葛亮的社會關係
三顧茅廬一直都是《三國演義》的精彩橋段,為大家所熟識。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是怎樣進入劉備集團權力中心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先來看看,劉備去找諸葛亮之前的境遇。23歲,鎮壓黃巾有功封為安喜縣尉後被貶,後又被啟用為高唐縣令,被盜賊打跑;30歲,投奔公孫瓚,被曹操打敗;33歲,投奔陶謙,後接手徐州;35歲,呂布偷襲下...
諸葛亮一生只上過兩次當,一次是劉備,另一次你意想不到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諸葛亮在三國歷史上是一位運籌帷幄的智者,尤其是經過《三國演義》 的進一步刻畫,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其實,諸葛亮的一生活得很累,用嘔心瀝血...
現在,有人報到荊州,劉表聽說無人鎮守江夏
劉皇叔在新野城內,早為孔明先生準備好了公館。諸葛亮一到新野縣便問劉備:「請問皇叔,手下現有多少人馬?」 劉備並沒有知道徐庶在孔明面前已經撒了謊,因此聽到孔明試問,便以實情相告,而且還帶著三分...
諸葛亮勸劉琦跑路,是為劉琦著想,還是為劉備謀劃?
本文是【大鵬說《通鑑》之86】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七月間,荊州城內,一個人愁雲密布。雖然外有強敵逼近,內有父親重病,但他憂慮的不是這些,而是病榻上的父親去世後,能不能坐上荊州牧的位置。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