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中存在五霸主,看看究竟都是誰哪?你又知道多少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地圖)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霸主之第一: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

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

春秋五霸之首。

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

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占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

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

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霸主之第二:宋襄公 (?-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

子姓,名茲甫。

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

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

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

目夷勸諫他說:"以小國討論擔任盟主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

"襄公不聽。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

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為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

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

這樣,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齊、鄭、陳、蔡等國為一大集團,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


霸主之第三::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

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文公)

文公霸業已成,率軍撤退,一路高奏凱歌,軍容甚整。

回軍途中,路過雍丘,幫助周天子修築宮室,更加博得周襄王的好感。

晉文公親自至周都,告捷獻俘。

周襄王萬分感激文公,並親自接見。

文公獻給天子楚國戰俘:戰車一百輛、步兵一千人。

襄王賜文公酒,並正式策命文公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准許其保衛王室,討伐不臣諸侯之權,並賜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

自此,文公繼承齊桓公的「遺志」,將尊王攘夷之大旗獨抗於肩,承擔起保衛東周國際秩序的光榮職責。


霸主之第四: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

嬴姓趙氏,名任好,是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

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拉攏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提親,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

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受寵最多的妃子驪姬,謊稱申生要毒死晉獻公,借晉獻公之手除去申生。

於是,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晉國臣子裡克殺死驪姬和她妹妹的兒子,想迎奉重耳回國,秦穆公也想這樣做,但臣子認為重耳賢能皆勝過夷吾,會讓晉國變得強大,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國家,於是秦穆公轉而迎立夷吾為國君。

但是不久,夷吾畏權殺死里克等老臣,又派人追殺重耳,並且恩將仇報,不接濟秦國,導致晉國與秦國失和。

夷吾忘掉秦國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後面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

秦穆公秦穆公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

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

沒想到公子圉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攻下晉都,並派人殺死公子圉,晉懷公夷吾在位不到一年就身死。

秦穆公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了重耳。

此時秦穆公與晉國的關係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

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重耳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藉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霸主之第五:楚莊王 (?-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

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楚莊王)

前614年,一代梟雄楚穆王含恨而終,嫡長子熊旅即位,是為楚莊王(前613——前591)。

年紀輕輕的王子侶立,在令尹子孔監督與輔佐下,為先君穆王發喪。

另一方面,晉國正卿趙盾穩定了國內秩序,再度南下奪取鄭國,鄭穆公附晉。

國內外形勢還在一步步惡化,年輕的莊王能做的只能呆在郢都,遠遠的望著趙宣子收拾舊山河,無奈的目睹著先父十年間構建的中原堡壘又被趙氏搗毀。

趙盾召集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諸侯會盟於新城(今河南商丘市西南)。

原來依附於楚的陳、鄭、宋三國改服於晉,入秋以後,趙盾又出兵調停周王室糾紛,威勢大振。

穆王不服晉國長期稱霸,又畏其聲威,韜光養晦,積極擴張以壯大楚國。

晉襄公死後,趙盾執政,一家獨大,晉國軍政號令皆出於趙盾,其權勢聲威宛如晉侯。

楚穆王雖然在江淮、漢陽橫行無忌,但推進至中原,則受到趙盾的強勢壓制。

雖有時奪取了部分盟國,卻又很快得而復失。

面對趙盾如日中天的諸侯聯盟,楚穆王在位12年間的苦心經營都無法突破趙盾設置的鄭、宋防線。

(春秋五霸)


(歷史悠久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