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一個自願禪讓的君主,並非堯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到這個標題您是不是就想先拍一磚:我華夏肇始即有堯舜禪讓佳話,成為後世楷模傳頌千古。

怎麼能說只有一位是自願禪讓?!

筆者如此說並非歪曲歷史,有兩個理由:

一是華夏首個王朝自夏始(甚至學界目前對於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還存有爭論),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不能作為實質上的君主,而是部落聯盟首領。

二是史學界普遍認為堯舜的禪讓存在種種疑點,很有可能並非出於自願。

眾所周知,武王姬發去世後,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輔佐以治天下。

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故而有另一個輔政大臣很少被大眾所熟悉:召公奭。

周公旦和召公奭曾經分陝而治,功勳卓著。

召公奭受封的燕國,就是華夏文明史上唯一一次真心實意的禪讓發生地。

燕王噲乃召公子孫,事件當事人之一。

另一個當事人是燕相子之。

.

▲姬奭,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奭,又稱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說起這樁奇事,先來介紹一個人。

他是縱橫家蘇秦的族弟,名叫蘇代。


蘇氏子弟看著蘇秦合縱六國、權傾一時,也開始發奮學習縱橫之術。

蘇代算是繼承蘇秦衣缽最出眾的蘇氏子弟之一。

有的史書說蘇秦與子之結姻,也有史書記載蘇代本人與子之結姻。

總之他倆就是有姻親關係。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燕王噲自願禪讓完全是子之設計的低技術水平的政治陰謀。

.

▲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為侯爵,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事件的過程是這樣的:

蘇代代表齊國出使燕國,對燕王噲稱齊王肯定稱不了霸。

噲就問他,你哪能這麼肯定?蘇代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蘇代以此暗示你燕王想要稱霸必須信任臣子,刺激他重用子之。

燕王噲覺得蘇代說得還挺對,就照辦了。

子之呢,回饋蘇代幾百金,讓他隨便花。

這時候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物鹿毛壽閃亮登場,他是一個隱者。

他開門見山提出讓燕王噲把國家託付給子之。

隨之搬出聖賢故事:堯曾計劃禪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肯接受(著名的「許由洗耳」故事)。

這一下成就了堯和許由兩個人的賢名。

您要是把國家託付給子之,他是不會接受的。

百姓就會對您二位歌功頌德,流傳青史啊。

燕王噲一想也是,也照辦了。

子之就等著你上鉤,您讓賢那好啊我也就不推辭了啊,權勢是更進一步。

子之想要穩固地位還有兩個很大的威脅:太子和百官。

太子是禪讓一事利益受損最大的第三方,自然是不可能服氣的。

百官往往也站好了隊伍,跟著儲君。

所以,太子和百官確實有能力有理由去反撲瓦解子之的統治。

最後一個說客出現,這個人是誰叫啥史書統統沒記載。

我們只能這麼說:有人建議燕王噲:大禹曾經也舉薦了伯益,同時又讓他兒子啟的朋黨擔任重要官員。

年老之時口口聲聲說啟難當重任,讓伯益接班。

啟那時羽翼已豐,怎麼可能讓到嘴的鴨子飛了。

很快啟和同黨就奪回了君位。

您現在是在名義上把國家託付給了子之,官員卻都是太子的人。

真正執政的人是誰您也知道。

天下都知道您這是在效仿大禹的套路,會說閒話的。

燕王噲已經是騎虎難下,覺得這不行啊,大禹如此威望美名,後世依然議論紛紛。

我這一介諸侯,民間還不知道說得有多難聽。

噲就下令收繳俸祿在三百石以上所有官吏的印信,統一由子之保管使用。

子之的成功道路需要經過的三關:燕王噲本人、燕國太子、燕國百官,目前全部攻破。

燕王噲年事已高就不再處理政務,反而屈居子之的臣子。

國計民生都交由子之全權決斷。

勸說燕王噲的人共有三個,有居廟堂的能臣,也有處江湖的隱士,還有個身份不明的人(筆者推測此人是燕王噲的身邊人)。

說好聽點這三位是說客,說難聽點就是子之找來的「託兒」。

他們仨身份的選擇十分到位,使燕王噲深信不疑。

說這場禪讓大戲的導演子之著實花了一番功夫。

子之並非堪當大任的人選,為政僅三年導致國內大亂,民心散亂。

這時候一名叫做市被的將軍和太子平就謀劃推翻子之的非法統治,重新恢復召公家的血食。

這時候齊國的將領們建議齊王趁火打劫,一舉打垮燕國。

齊王就派人密會太子平:您呢很賢明,代表著正義。

在我眼中你才是合法合理的繼承人,我們很願意支持你,不過我們國力有限,你們先起兵,到時候我們給你打好助攻當好輔助。

太子平也不管齊國是不是真心實意,目前國內動亂不堪,我要立刻奪回祖先的江山!太子平聚集黨徒,市被率軍包圍王宮,攻打子之,不幸沒有攻破宮城。

市被這時候就顯露作為一個投機軍人的本來面目,他反戈了!他掉過頭來反攻太子平。

太子黨徒迎戰,市被居然戰死,死後陳屍示眾。

政變沒有成功,國內動盪延續數月,數萬人喪生。

一時間人心惶惶,百官離心離德。

我們的亞聖孟子這時鼓動齊王趁機討伐燕國,並且指出當下燕國的情形和文王、武王伐紂時殷商的局勢一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萬萬不能坐失良機。

齊王選派章子率領五都(齊國所設的五個行政區劃)之兵,發動戍守北部邊境的邊防軍一起討伐燕國。

燕國此時已經瀕臨分崩離析的邊緣,士兵龜縮不出,要命的是城門也不關閉。

這倒好,齊國大軍省了攻城這道工序,直接大搖大擺進城。

燕王噲在亂軍中被殺死,齊軍大勝。

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剁成肉醬(醢其身)。

子之死後,燕人擁戴太子平繼位,這就是後來重用樂毅連克齊國七十餘城的燕昭王。

.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春秋時期的顯著特色之一就是動亂與更替。

弒君之事屢見不鮮、滅國之役層出不窮。

固然很多有操守的高士傳為佳話,但是更多的是不顧節操的利蠹小人。

君主今天面南而治,說不定明天身首異處。

按理來說,作為春秋時期的國君,燕王噲本該是極其警惕的。

你是一顆赤子之心不假,人家未必啊!燕王噲可能也是比較清楚自己不善於治國,也不喜歡處理繁重的政務,同時還沽名釣譽也想名留青史求得讓賢的虛榮。

此外,燕王噲雙商感人、頭腦簡單也是造成這樁悲劇的重要主觀因素。

子之為燕王噲量身訂做的圈套看似很低端,卻很管用。

有句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無論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都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破壞原有的政治制度去確立或一個與私有制經濟基礎不適應的DIY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

燕王噲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挑選賢明能幹的官員組成君主統治國家的顧問團或者經理層,年老或去世後傳位給太子。

二是儘早傳位於太子,自己退居幕後。

選拔可靠的輔政大臣監督、幫助太子處理政史。

雖然嫡長子繼承制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悖論:確立這個制度本意是防止權位傳遞造成政治不穩定,避免在遴選繼承人這事上將國家引入混亂。

而嫡長子的個人素質未必適合統率大局,萬一是個昏庸無能、貪戀酒色的君主,國家勢必又將限於混亂。

對於君主來說,無論自己如何獲得權位,最佳方式還是採用嫡長子繼承制來傳承大統。

只有嫡長子繼承制能讓流血事件最少化,最大地保持政權的穩定性。

縱使嫡長子的德行才能無法事後干涉引導,但是國君除了可以從小抓子嗣的教育,也可以在位時就挑選輔政大臣去襄理國政。

他沒有料到繞過嫡長子繼承制對政治穩定的毀滅性災難,也沒有想想子之如果真是德才兼備的忠臣怎麼可能願意接受君主的位子?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蕪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燕王噲為什麼把王位禪讓給子之

1.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噲繼位後,蘇秦在齊國被殺。當初,蘇秦在燕國時,與燕國國相子之是兒女親家,而且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有密切往來。子之是燕國的相國,在燕國位高權重。有一次蘇代正好做為齊國使臣出使...

燕國國王為什麼禪讓給相國之子?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起國君或皇帝在世時退位傳給下一任的禪讓事件,傳說中的有堯讓舜舜讓禹,歷史記載的有,漢獻帝讓魏文帝,唐高祖讓唐太宗,近一點有乾隆讓嘉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