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竟是蜀漢罪人?他一昏招為敗亡埋雷,劉備到死沒看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遊《書憤》

作為唐宋兩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杜甫與陸遊均對諸葛亮推崇備至。

這或許跟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杜甫歷經安史之亂,目睹了唐朝由盛極之世轉向「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悲涼景象;而陸遊歷經宋室南渡,北伐中原的夢想一直縈繞在其心懷——這一切,又與曾經那個以「復興漢室、還於故都」為己任的諸葛亮的生平何其相似。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與陸遊的詩作中均有「出師」二字,諸葛亮一生最為出名的作品,也正是前後兩份《出師表》。

表,是中國古代朝臣寫給皇帝的呈文之一,漢朝這一類呈文大致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劉勰《文心雕龍》中對此解釋為「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以得知表多表達臣對君的忠誠與希望,其內容也大多動情。

除諸葛亮《出師表》外,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另一份表為李密寫給晉武帝司馬炎的《陳情表》。

巧合的是,李密也是蜀漢官員,其師還是堅決反對諸葛亮北伐的譙周,《出師表》與《陳情表》這兩份表中的千古絕調居然同出於蜀漢人之手,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合。

獨自獻了出師表,孔明不囉嗦,一心要拿涼州

南宋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曾提到過這兩份表:「讀諸葛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後兩篇文章按下不提,在後人心中《出師表》的確是忠臣之論的代表,其中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句,更讓讀者無不嘆惋。

然而,拋開諸葛亮文辭中的懇切與悲壯,前後兩份《出師表》中也的確隱藏了蜀漢政權在諸葛亮攝政時代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從某種層面講,正是《出師表》字裡行間所隱藏的這種危機,最終締造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一危機,便是蜀漢政權在後劉備時代所發生的朝廷派系之爭。

儘管這一爭鬥沒有激化成曹魏「高平陵事變」,也比不上孫吳「二宮之爭」來得那般血腥兇殘,但卻深切影響到了蜀漢的國運以用三國時代後期戰略格局的走向。

先帝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

在分析諸葛亮《出師表》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蜀漢朝臣的構成情況。

蜀漢的建立是在劉備奪取劉璋益州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劉璋之位繼承自其父劉焉,而身為魯恭王之後的劉焉同樣非益州人士——東漢未年,益州刺史郄儉暴虐無道,劉焉藉此向漢帝進議曰「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

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並自請為益州牧,益州由此進入劉焉父子統治時代。

劉室三牧:劉虞(幽州牧)、劉表(荊州牧)、劉焉(益州牧)

劉焉父子本非出於益州,自然也並不刻意選用益州人士。

當時中原離亂,關中、荊州數萬流民因躲避戰火而進入益州,這裡也包含了不少能人異士。

劉焉將這一批流民整編為軍隊,號「東州兵」;而其中的人才則請入朝廷,這些外來人與益州本土的官員相對,漸漸形成了東州派系。

由此,在劉備入蜀之前,益州的朝廷便已經分裂成外來的東州派系與本土的益州派系,彼此之間矛盾不時激化。

總體而言,劉焉父子倚重於東州派系,益州派系則常年處於弱勢地位。

老版《三國》里的劉備與劉璋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正式與劉璋決裂,短短兩年後便平定益州,於是益州朝臣的派系也由此變得更為複雜。

除了劉焉父子時代的東州派系與益州派系,劉備還帶來了舊部派系與荊州派系,益州朝廷的官員構成也由此更為複雜。

劉備戎馬半生,至益州平定時已經五十三歲,經過數十年寄人籬下的流亡生涯,身邊追隨的舊部已然不多,以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為代表。

襄樊之戰後關羽身死,夷陵之戰中張飛亦亡,直到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舊部已然星散,完全沒有組成派系的力量了,所以蜀漢政權在後劉備時代,其派系主要有三:荊州派系、東州派系與益州派系。

劉備的五虎大將過早隕落,只剩趙雲老邁年高

早在劉備之前,因劉焉過於依重東州派系便曾釀成益州派系的任岐、賈龍直接的反叛,劉備想要鞏固蜀漢,其第一要務便是平衡好這三大派系之間的關係。

只是時不我待,劉備於夷陵之戰後旋即病逝,在託孤前將大權賦予了諸葛亮與李嚴,而這兩人正是荊州派系與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

新版三國中的李嚴

然而很快諸葛亮與李嚴這兩個託孤大臣之間便發生了政鬥——這也幾乎是三國時期不可避免的通例。

曹丕的託孤大臣曹爽和司馬懿之間、孫權的託孤大臣諸葛恪和孫峻之間,均爆發過你死我活的政鬥,相比之下李嚴只是被諸葛亮上書「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而被廢為平民,其結局相較於曹爽與諸葛恪,已然算留有善終。

諸葛亮如此打壓身為東州派系之首的李嚴,那是否啟用了東州派系的其它其它官員呢?言及於此,可以將視線回歸到《出師表》了。

諸葛亮怒目

表以陳情,《出師表》固然也以陳北伐之情為引,但其主要內容卻更是諸葛亮對於朝臣的任用與安排。

前《出師表》諸葛亮「舉薦」了四人,分別是郭攸之,南陽人;費禕,江夏人;董允,南郡人;向寵,襄陽人——這其中,郭攸之、董允、向寵均為荊州派系,費禕則是東州派系中的荊州人士。

除前《出師表》中舉薦之人外,諸葛亮所重用的馬謖、蔣琬、陳震等亦均為荊州派系,其用人之偏已頗為明顯。

不難看出,前《出師表》中雖然言辭懇切,但諸葛亮在選人用人上以私廢公之處已溢於言表,這一作法無疑為蜀漢的敗亡埋下了禍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託孤為什麼選李嚴,而不選國舅吳懿?

文/寂寞的紅酒 李嚴和吳懿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兩名重臣,兩人都是蜀國東州派的頭面人物,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在蜀國有很大的影響力。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退守永安,在白帝城託孤,託孤之人除了...

白帝城託孤,劉備是否做了除掉諸葛亮的準備?

伯牙子期,知音難覓。在三國這個亂世之中,劉備和諸葛亮不僅是格式化的君臣關係,更是難得的一對知己。然而,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和諸葛亮的融洽關係出現了裂痕。在吃到夷陵之戰的苦果後,劉備在白帝城這...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不是擺了諸葛亮一道?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萬物回春,生機盎然。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永安城裡卻是人心惶惶,氣氛壓抑,因為蜀漢皇帝劉備的人生走到了盡頭。臨終之前,劉備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詔來託付後事。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