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典故傳說——諸葛設帳櫧山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出山後,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為劉備帝業真正做到了死而後已。

他在著名的「赤壁大戰」中神機妙算,智激周瑜,設壇台、借東風……為破曹軍的83萬人馬立下了赫赫大功。

這一切運籌和部署,都是在漢陽這個地方發生的呢。

《新輯漢陽識略》中記載:「城有屯城、治城之別。

屯城,臨時屯城,屯軍;治城,則永久治民者也。

」「漢陽於後漢有卻月城,在縣北三里,為黃祖屯軍處。

又有諸葛城,在縣南六十里櫧山下,臨沌水,其東有設法山,大小軍山,相傳為赤壁之戰諸葛武侯屯軍處。

諸葛亮為何設帳櫧山下?這對赤壁大戰有何影響?欲知諸葛亮的用心,還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一帶的地理環境說起。

東漢建安年間,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諸侯爭戰日趨激烈,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是水上交通要隘,成為各方爭奪的交點。

建安初年,江漢交匯處有軍事城堡卻月城,漢室江夏郡太守黃祖守城,遭到東吳孫策、孫權多次攻打,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春被吳軍占領。

曹操占領江北大片區域,對這裡也虎視眈眈,正在加緊操練水軍,準備由此攻占南方。

失掉卻月城,諸葛亮有苦難言:軍事實力太弱。

他不能以武力與孫權抗爭,還必須聯吳抗曹,方能使劉備保留一席之地。

江漢流域必為三方交戰的焦點,諸葛亮既要盯住漢水入江口這個咽喉,又不能置身於咽喉的中心。

於是,他選擇了漢水入江口的長江上游60里的櫧山一帶設帳駐軍。

櫧山下臨沌水,東北30餘里入長江,沌口居漢水入江口上游20里,成兩相呼應之勢。

櫧山起伏十二峰,周邊群山疊嶂,依山傍水屯軍,進可攻,退可守。

今大軍山、小軍山之名即緣於此。

諸葛亮設帳櫧山,相當於置身長江前沿陣地的後方,便於親自了解戰場環境、氣候以及各方軍事力量布局及其變化,及時抓住戰機作出決斷,只待聯吳抗曹的赤壁之戰時機成熟。

諸葛亮上識天文,下識地理,在櫧山營帳對面的山頭設置法壇,觀察天象,施以玄妙之法以解危難,後人稱此山為設法山。

同時安排探子多方打探軍事情報,供他綜合分析軍勢利弊,以他超人的智慧、縝密的思維和超人的魄力,運籌帷幄,能謀善斷,成就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戰船兩大傳奇。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吳軍都督周瑜以一個月內造出十萬支箭為條件威逼諸葛亮,諸葛亮居然答應獻上十萬支箭,而且只要三天時間。

諸葛亮敢於立下軍令狀,因為他在櫧山觀察天象,親臨江邊視察,斷定三日之內江面必有大霧籠罩,於是暗定「草船借箭」之計:趁霧號令滿載草人的萬船齊發,駛向曹營,引得曹軍萬箭齊發,草人萬箭攢身,草船駛回營地,成就了「三天之內造就十萬狼牙箭」那段佳話。

在諸葛亮「謝曹丞相贈箭」的諷刺聲中,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設計火燒曹軍聯營戰船,已經做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時值冬季,常刮北風,諸葛亮能否「借」到東風,成為聯吳抗曹大戰成敗的關鍵。

諸葛亮沐浴凈身,身披道袍,步上設法山頭的法壇,焚香祭天,絕食禱告,施展法術,終於「借」來東南風大作。

黃蓋趁機放出火船,順風飛入曹軍聯營戰船,只燒得江中火海數十里,兩岸山石成赤壁。

這次赤壁之戰,曹軍損失過半,奠定了曹、劉、孫三足鼎立的基礎。

後來,漢陽人稱櫧山上諸葛亮設帳處為諸葛城,並建武侯祠祭祀諸葛亮。

設法山、大軍山、小軍山,都與這段戰史有關。

明代詩人朱國俊《大軍山懷古》寫道:「大軍形勝俯江流,古廟千秋祀武侯。

暮雨清墀飛赤壁,東風鐵甲滿滄洲。

指揮割據三分定,次第荊梁一戰收。

荻影蕭蕭迷故壘,舳艫散盡有漁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諸葛孔明在赤壁大戰前夕「草船借箭」,無疑是羅貫中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羅貫中藉此充分展示「半仙」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未「草船借箭」,羅貫中大概是嫁接三個藍本於諸葛亮...

真實的赤壁之戰:曹操大軍其實只有七萬?

雙方兵力懸殊不大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

拔一拔諸葛的羽毛

我們心中的諸葛只是傳說諸葛亮在人們心中是智慧的化身,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不管什麼事在他手裡全都是「小菜」。他的一些典故為人們所熟知,像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讓我們覺得他的能耐幾近大羅天仙。未...

赤壁之戰真相:曹操自己說八十萬 那是虛數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孫權、劉備在今赤壁市三國赤壁古戰場(原蒲圻市)進行了一次爭奪汗鼎的大戰,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