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上袁紹手下的九大名將,只知道顏良文丑有誰識得大將麴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說一說

第九名、馬延

袁紹手下舊將。

曹操打敗袁紹後,投靠曹軍。

後跟隨曹操攻打江東。

任帳下偏將,是曹軍的鷹犬部隊。

後火燒赤壁曹軍大敗逃跑是,被甘寧所殺。

曹操部將。

初為袁尚都督將軍,袁氏兄弟交戰,審配出兵城北,欲與袁尚對決圍。

太祖逆擊之,敗還,尚亦破走,依曲漳為營,太祖遂圍之。

未合,尚懼,遣陰夔、陳琳乞降,不聽。

尚還走濫口,進復圍之急,延等臨陳降,觽大潰,尚奔中山。

第八名、蔣奇

蔣奇,東漢末年河北霸主袁紹麾下戰將,官渡之戰時,袁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

」袁紹不聽從,後來被亂軍所殺(有人說是被張遼在烏巢所斬)。

袁紹手下大將,袁紹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在原著中被張遼所殺,而在電視劇中則是被夏侯淵所殺。

第七名、朱靈

朱靈(生卒年不詳),字文博,冀州清河國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官至後將軍,封為高唐侯,諡號威侯。

初為袁紹部將,後歸順曹操,隨曹操征伐四方,屢建戰功。

朱靈初為袁紹部將。

清河人季雍以鄃城背叛袁紹而投降公孫瓚,公孫瓚派遣兵將到鄃城助季雍守城。

袁紹命朱靈前往攻打,但朱靈的家人都在城中,公孫瓚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朱靈。

朱靈望著城哭泣說:「大丈夫一出身為人效力,豈會再顧全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一家都被殺害。

曹操征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作戰有功。

袁紹所派來的那些大將大多要被送回。

朱靈說:「我閱人很多,沒有像曹公這樣辦事的,這真是明主啊!現在已碰上了真的明主,還要投奔誰呢?」便留下來不再離開,他所帶的將士都仰慕曹操,全跟著朱靈留下了。

第六名、文丑

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文丑率軍於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丑一軍,文丑於此戰中喪生。

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丑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顏良文丑每戰必衝鋒在前,身先士卒,捨身忘死,雖出於對自身武力的自負,但這種敢於擔當的精神,卻是大多數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這也是他們得到袁紹欣賞的原因之一。

另外,顏良敢於直言他人之非,不怕得罪如沮授等權貴,文丑則豪氣過人,性情率真,直呼「何人能敗我?」這些也是大多數人不敢說或者不想說的話。

遺憾的是,他們終究不能成為劉關張這樣的人間偶像。

在史家文人的筆下,他們如同卡通玩具,被任意搓揉設計,失去了基本的自然物理形態,甚至連起碼的人的尊嚴也享受不到。

第五名、高幹

曾與荀諶遊說韓馥,使袁紹領冀州牧。

河北平定,袁紹以高幹為并州牧,並其三子各領一州。

官渡之戰,高幹在西線配合,因曹軍早有準備而無進展。

袁紹病死,袁譚、袁尚與曹操大戰黎陽,遣高幹、郭援略取平陽,被馬超為首關中諸將所敗,郭援被龐德所斬。

袁尚敗走中山,高幹不能迎袁尚并力觀變,而降於曹操,被命為并州刺史。

後復反叛,固守壺關,曹操親征,高幹留別將守城,自詣匈奴求救,不得而亡奔荊州,途經上洛被捕殺。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高幹主要出場與《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和《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兩回里,袁紹官渡戰敗後,高幹引兵至冀州助戰,袁軍再敗倉亭,高幹也被箭射傷,奉袁紹之命回到并州,收拾人馬。

不久,曹操擊潰汝南劉備,回師平定河北,高幹又率軍到黎陽參戰,然而屢戰屢敗。

高幹仍回并州,據壺關口死守,曹操派遣樂進、李典和張燕攻之而不能下,於是親自率兵前往,派遣袁氏舊將呂曠、呂翔詐降,高幹中計而丟失壺關,奪路逃到匈奴地界,遇到左賢王,請求左賢王出兵相救,但遭到拒絕,於是南下投奔劉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殺。

第四名、顏良

雖然顏良有過很輝煌的戰鬥記錄和極其高深的武力,但是只是屬於過渡型的人物,也是成就武聖關羽智勇雙全形象的鋪墊人物,被關羽襲刺身亡是他的宿命!準確的說他是關羽的鋪墊,將顏良和文丑的武力描述得越厲害、越神奇,就越能突出關羽的勇武。

顏良死於關羽之刀下,是關羽武力巔峰的象徵。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馬超、趙雲、張飛的武力似乎都比關羽高一點,但是相信絕大多數三國讀者應該是承認關羽成為武聖的。

這說明得到武聖這一近乎神話的榮譽稱號,並不完全靠的是武力,關羽之成為武聖有複雜的原因,除了「絕倫」的武藝外,其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幾乎集中了武將的所有優勢。

然而,單從武力角度,顏良畢竟還是可以力壓關羽的。

第三名、張郃

三國有一個武將很低調,在眾多名將中並不是光芒萬丈,但是他卻實實在在的打了很多硬仗,為魏國的穩固和開拓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郃其實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武將,他一直是站在朝廷這邊的,在黃巾起義的時候應徵入伍,在韓馥手下任軍司馬,鎮壓黃巾之亂,立下不少功勞。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第二名、淳于瓊

東漢時期官吏,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

為袁紹大將,與張郃、高覽等人齊名。

在官渡之戰時鎮守烏巢,遭到曹操的偷襲而慘敗,自己也被曹操處斬。

淳于瓊在歷史上並非貪杯誤事,而是先出戰後守營被破。

在失敗後氣節也很剛烈,從容就義,遠比三國演義中那個貪杯猥瑣的小人強。

三國演義中將淳于瓊作為反派小人進行描寫是為了文學效果,而不是歷史定論。

就好像歷史上的尹志平同學並不是個強x犯不妨礙老金這麼黑他。

如果深入闡述下淳于瓊的定位,應該是三國前較為出色的歷史人物。

即使是最終失敗,也不能僅看淳于瓊兵多,曹操兵少就說他沒能力。

淳于瓊首先是被偷襲,在營中大亂時還能統兵出戰已經很有統率力了。

而他也堅持到了援軍到來,只是最終功虧一簣。

要知道他對面可是一統北方,三國知兵能打第一人的曹操,

驟然遇襲不潰還能組織高烈度抵抗,打完被俘後面對勝利者曹操能說出「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天意決定勝敗, 問我幹什麼)」,曹操也沒覺得不對,可見其能力。

只能說,成王敗寇,調低了淳于瓊的評價。

我個人認為,淳于瓊雖然失敗,並不能說他無能。

第一名、麴義

聽這個名字陌生把,很少有人認識把。

麴義、顏良、文丑這三人都是袁紹手下的將領。

但是,顏良文丑作為勇猛之將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而麴義卻長久以來默默無聞。

界橋之戰以前,袁紹剛剛得到冀州,勢力並不強大,而公孫瓚不僅是在北方早就威名遠揚,而且同年還在東光大破黃巾軍數萬,威名更甚。

所以,當公孫瓚三萬人馬大舉入侵的時候,為了討好公孫瓚,袁紹甚至可以將青州刺史的印綬交給公孫瓚的部下田楷,但公孫瓚不為所動,依然要攻打袁紹,袁紹手下許多郡城開城投降,很多冀州人士幾乎是望風而降。

可見界橋之戰袁紹的局勢非常艱難,但這場戰鬥,卻是麴義力挽狂瀾,不僅打敗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還救過袁紹。

袁紹殺了麴義,吞併了其部眾,說明袁紹與麴義之間,甚至不是單純的君主和部將關係,聯繫前文麴義與袁紹聯合的事情,可見兩人是有些合伙人性質的關係。

麴義之死,並非單純的「自恃有功」,袁紹殺了早期的投資者,「並其眾」,才是關鍵所在。

當然,這沒什麼好嘆息的,麴義是個什麼樣的人品,沒人知道,但想想看董卓、李傕、郭汜、韓遂、馬超……西涼那邊的人幾乎個個都是野心勃勃的猛虎,殺了麴義,兼并其部眾,也可以說是袁紹為了掃清身邊的潛在威脅。

麴義被殺了以後,部眾大部分被袁紹吞併,但還有部分殘餘之人造反,袁紹率軍平定,足見麴義的地位,絕非普通的屬下。

但是,麴義一死,袁紹打公孫瓚就吃力了,哪怕那個時候公孫瓚只有易京一地,袁紹都對公孫瓚有所忌憚,所以寫出了上面那封信,其目的還是與公孫瓚交好。

只是公孫瓚沒答應。

好了,言盡於此。

那些非要說什麼麴義地位比不上顏良文丑的,如果說三國演義的話,我自然舉雙手贊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