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李煜,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在李煜之前詞只是類似現在的流行歌曲,

而李煜讓詞從此登上了大雅之堂。

李煜,生於937年8月15日,原名李從嘉,字重光,

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

按照現在很多關於李煜的畫像看,

這位文青總是一副憂鬱而俊美的樣子。

但其實李煜的外貌有些異於常人,

據說是豐額駢齒、一目重瞳。

就是額頭非常豐滿而且牙齒重疊,

而且一隻眼睛有兩個瞳孔。

這些在我們現代解釋是牙齒和眼睛畸形的樣貌,

在古代被認為是聖人之相。

所以很多人認為李煜應該是繼李璟之後的皇帝必然人選。

其實李煜有五位哥哥,

前面四位哥哥都早夭,因此還有一位被稱為大哥的李弘冀。

這個大哥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而且非常具有野心。

在他看來,繼承皇位理應是他這個長子嫡孫。

但是,按照李璟即位之時在先皇靈柩之前立下的誓言,

兄終弟及,即李璟去世後要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景遂。

可隨著多次戰爭的勝利,

在軍中李弘冀的威望遠遠超過了叔父李景遂。

此時李弘冀的目光盯上了叔父和弟弟。

這嚇得本就無心爭皇位的李煜立刻表忠心。

為了讓大哥相信他不玩虛的,

他寫下了「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這首詩的精彩程度,簡直可以媲美曹植的七步詩。

這首意境悠遠的詩,藉此告訴老哥,

我只喜歡「一壺酒,一竿身」,做個不問世事的老漁翁。

李煜也多次表示自己仰慕佛教,絕不貪戀皇權。

李弘冀看到弟弟做起皇宮隱居的居士,不再有威脅,

於是對叔叔下了毒手,準備用毒毒死李景遂。

結果事與願違,自己反倒被廢,後來病死了。

於是,顯德六年,南唐官方宣布李弘冀暴病身亡(真相未明),

一心不想當皇帝的李煜被立為太子。

公元961年,李璟去世,趕鴨子上架般,

李煜萬般無奈地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

因為是個亡國之君,

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李後主。

據說李煜死後,北宋沒有封諡號,

但也有人說他的諡號是「文憲昭懷孝愍皇帝」,

所以,一百個不情願當皇帝的李煜,

這簡直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幹了一份錯誤的工作。

李煜即位當皇帝的時候是五代十國的後期,

當時中國有後周、後蜀、南唐、閩、楚、

吳越、南漢以及北漢、荊南那麼幾個獨立的政權。

其中,是以占據了中原大片土地的後周最為強大。

後周的將領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

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宋朝,他就是宋太祖。

宋朝取代後周以後國勢如日中天,

而南唐此時的地位就跟附屬國一樣,

因此,李煜從他爹接手的這個皇帝,

實際上已經不能夠叫帝了,只能稱為主。

而這個主,也只是在他南唐國內當家作主,

有自己的辦事機構,有自己的部隊,但是在對外,一切事物上面,

他就必須聽從趙匡胤這個大主子的。

昨天說光緒帝逝世必須得到慈禧的首肯,

李煜也是如出一轍,他的任何舉動都要照顧趙匡胤的心情。

為了讓趙匡胤徹底放心,李煜除了在經濟上採用不斷地送錢送物,花錢買平安的金錢公關策略之外,在自身的政治待遇上,

他也接受了比他父親再低一級的標準。

因此李煜從來就沒有想過以武力來擺脫屈辱的附屬國地位,

國家獨立與否,本來就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他要的只是保住他的祖業,而不是奮起反抗。

所以,當有個商人向他提供情報,

說在長江上游的某處地方的一個蘆葦盪里,有宋朝的許多戰船,

如果派人去放一把火,那可就是滅掉了南唐的一大威脅。

但李煜他是怕引火燒身,終究不敢下手。

此時,李煜唯有寫詩能夠以解憂愁,相當於現代人喝酒消愁。

他在這一個時期寫的一首《蝶戀花》的詩詞,

就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他這種憂愁紛擾的心態。

有人戲稱,這就是整天在朋友圈無病呻吟的那些人,

真正該做的事情不做,去總是莫名其妙的寫一些深奧的東西。

李煜為了逃避嚴酷現實的威逼,從幻想中尋求暫時的精神慰藉,開始近乎痴迷地崇信佛教,祈求佛祖來保佑自己。

人在能力範圍內無法改變現狀的時候,

宗教神明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南唐掀起了一輪建佛廟、修僧塔、塑佛像的熱潮。

僧人們的日子也越過越滋潤。

公元971年二月,北宋以武力滅掉了南漢,

此時中國的南方就只剩下兩個國家了,一個是南唐,一個是吳越。

而南唐比吳越更加靠近宋朝的邊界,

所以北宋的下一個吞併目標已經毫無懸念可言了。

李煜在做什麼?還是老一套。

在南漢滅亡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連續向北宋進貢了三次,還派自己的弟弟從善帶著他寫的報告,

向趙匡胤請求把自己的南唐國主的稱號改為「江南國主」。

總而言之,李煜已經完全顧不上一個君王的尊嚴和體面。

如果,李煜這樣步步退讓是有戰略的舉動,

又或者如孫權當年向曹魏稱臣一樣的忍辱負重。

那麼哪怕最後還是一個亡國之君,氣節依然不衰。

可是這文青皇帝並非如此,

他只是一邊像鴕鳥一樣向宋朝求放過,

而另一邊則「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地勾搭其小姨子,

也就是後來的小周后。

就這樣沒羞沒臊地過了幾年之後,

宋太祖趙匡胤看著這隻知風花雪月而不思進取的文青,

再也忍無可忍,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潛台詞就是我怎麼看怎麼覺得不爽,

於是大軍一揮殺了過去。

此時的李煜終於瞬間覺醒,

擺出一副棄筆從戎的姿態準備帶領國人浴血奮戰。

但善於打仗的人可以懂寫詞,比如寫《沁園春.雪》,

可善於寫詞泡妞的人突然變得能打仗則幾乎沒有。

他希望憑藉長江天險與宋軍決一死戰。

但是,如果翻遍歷史你會發現,

從古至今只有以黃河為天險據守,

而從未有人以長江為天險據守的。

這一仗的結果就是毫無懸念地南唐從此被滅。

李煜把重要的大臣和宮娥聚集在一起,

把所剩不多的金銀財寶分給大家,

然後帶著部下赤裸上身走出城去投降,

他留給這個國家最後的「榮耀」,

就是捨身投降而避免百姓被屠殺。

一個無能、天真而善良的亡國之君就此成為階下囚。

而一個偉大的詞人由此誕生。

李煜在被押送北上汴京的時候,

寫下了這首《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後世有人看了這首詞認為,

亡國之君最後竟然還對著女人流眼淚,

這根本就是活該。

北上汴京的李煜,過上了亡國奴的生活,

想起往昔的繁華如夢,他寫下了《浪淘沙》。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這一句幾乎就是李煜下半生的寫照。

趙匡胤為了安撫民心,並沒有殺了李煜,

而是給了一個虛職給養了起來。

甚至李煜還曾經因為沒錢找老趙要,

老趙也賞賜了一些金銀給他。

但是好景不長,在傳說的「燭光斧影」後,

趙匡胤突然病故,趙光義繼位。

一開始趙光義還給李煜封為隴西郡公,

陪伴李煜不離不棄的小周后被封為鄭國夫人。

但是,晉封不久,李煜的悲劇人生開始倒數。

據野史記載,按宋朝規矩,

有封號的女性必須隔段時間進宮朝拜天子。

小周后當然也不能例外。

想不到的是,

唯獨她被莫名其妙地滯留後宮,夜不歸宿。

焦急等待的李煜無計可施,

直到半個月後,一乘轎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了回來。

她頭也不抬,逕自跑進臥室,扎在床上放聲大哭……

可想而知,此時的李煜內心幾乎是想死的。

一個男人保護不了家國山河,

最終居然連唯一誓死追隨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可是,他還是不敢死。

於是將所有的委屈和憤怒,傾注在了詞上。

一個整日愁眉苦臉,忍辱偷生的南唐後主的末日,終於來了。

978年的七夕,正好是李煜42歲生日。

他與小周后兩口子無限淒涼地守在一起。

沒有客人,更沒有宴會,酒過三巡,觸動情腸,

李煜揮手填了一首《憶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記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填完之後,胸中悲意不減,愁腸更甚,

逍遙恣肆的往昔與淒涼受辱的今朝巡迴播放,

他忍不住又提起筆,填出來一闕千古絕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淒涼的氛圍被趙光義派人送來的賜酒

推向了撕心裂肺的一幕。

隨著趙光義的毒酒下肚,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那個天真善良的亡國之君,

承接花間詞又開啟宋詞的偉大詞人,

在小周后的懷裡,面容扭曲地離開了人間。

李煜的悲劇其實有點類似我們昨天說的光緒,

他的命運其實也不是自己能夠掌控,

而他的性格恰恰又決定了他在這不可掌控的命運之中,

唯一能夠結出的文學碩果,也就是被後世廣為傳頌的詞,

可以說李煜的詞是用生命和血淚所積聚,

正如王國維在評價李煜的詞所說: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

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我們常言,血的教訓,難道不是如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最文藝的皇帝

說起史上最文藝的皇帝,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南唐後主李煜。如果他沒有當皇帝,一定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詞作家。也正是因為他在文化上有很高的造詣,才使得他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皇帝更迭平凡的歷史中,讓後世...

做皇帝做到國破家亡,寫的詩詞卻流芳百世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再一次念完這首詞, 李煜長嘆一口氣,繼續望著窗外,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