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稿」十八路諸侯7:州牧到任,任到亂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靈帝在公元188年農曆10月大閱兵之後不久,幽州和涼州的戰場上就都傳來捷報。

想必這一刻他或許會把這些事的發生和大閱兵關聯到一起,或許會想之前那個「望氣者」說京城有兵火之災的預言應該破了吧。

還不僅僅是大閱兵這立竿見影所取得的「成效」,之前漢靈帝的另一個舉措也發揮了效力——任命州牧。

當時任命了三位州牧,任命劉焉為益州牧、任命黃琬為豫州牧、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個個都表現不俗,個個都達成了超乎逾期的效果。

圖1、首任益州牧劉焉

先看益州牧劉焉。

劉焉還沒到任,蜀中的叛亂就被州從事賈龍帶人平定了。

平定叛亂之後,賈龍馬上派人去迎接因為道路不通,耽擱在荊州的劉焉。

劉焉進到益州,任命有功的賈龍為校尉,同時把益州的治所遷移到綿竹。

然後繼續招降納叛,推行寬厚恩扶的政策,平定安撫人心。

益州從劉焉到了之後,變得安定祥和,一片欣欣向榮。

接著看豫州牧黃琬。

黃琬到任之前的豫州,深受黃巾戰亂的危害,雖靠近京城,可盜賊橫行,還時不時就有人打著黃巾的旗號造反。

豫州境內到處衰敗不堪,民生凋敝。

黃琬到任之後,先是帶領軍隊平定賊寇,然後施行治理。

史書上說黃琬「政績為天下表」,也就是說黃琬把破敗不堪的豫州治理到了在十三州里都可以當模範的地步。

因為整治豫州有功,黃琬被加封為關內侯。

圖2、首任豫州牧黃琬

相比這兩位,幽州牧劉虞面臨的壓力更大。

畢竟幽州此時面臨著的是,烏桓以及張純的叛亂,之前叛亂還波及到了幽州周邊的冀州、青州、徐州。

雖然叛軍被公孫瓚趕到了塞外,但畢竟禍亂的根源沒有被斬除。

介紹劉虞到任幽州牧的事情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劉虞。

劉虞和劉焉、劉備一樣是劉姓皇室成員。

不過論血緣,和在任皇帝漢靈帝的血緣,可比劉焉、劉備這兩位要近得多。

劉虞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兒子東海恭王劉強的五世孫。

而劉焉、劉備都要追溯到西漢初年的漢景帝,一個是漢景帝兒子魯恭王劉余的後代,一個是漢景帝兒子劉勝的後代。

劉虞的祖父劉嘉曾當過九卿之一的光祿勛,父親劉舒曾任丹陽郡守。

無論是看血緣還是論家境,劉虞也比另外兩位強很多。

劉備的劉皇叔也就是在演義小說里說說,劉家人遍布天下,說起皇叔來,比劉備血緣更近的,多的數不過來。

劉虞先是和所有要做官的世家子弟一樣,被舉為孝廉,後來逐步升遷,當上了幽州刺史。

在當幽州刺史的時候,民生政績搞的都很好。

特別是在安撫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方面,劉虞很有一套,以至於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幽州北邊部落都被他的德政所感動,按時朝貢,並且不再騷擾邊境。

184年,黃巾叛亂那一年,劉虞被拜為甘陵國的國相。

漢朝的時候除了郡之外,還有一類與郡並列的行政區域——國,是給受封為王的劉姓宗室的封地。

七王之亂之後,這些封地也基本都被中央直接領導。

甘陵國相相當於甘陵地區最高負責人,職位等同於郡守。

甘陵國由之前的清河國改名而來,位於今天河北邢台附近。

劉虞在當甘陵國相的時候表現一樣很好,在艱苦樸素的環境下,以身作則,帶領屬下盡力安撫遭受戰亂災禍的百姓。

之後,劉虞升遷為九卿之一的宗正。

劉虞之前的經歷就簡單介紹到這,我們接著看劉虞以幽州牧的身份到任之後的舉措。

劉虞到之前,公孫瓚已經把烏桓部落和張純、張舉等趕到了塞外。

但公孫瓚自己太著急,冒進追擊,反而被困,好不容易才突圍,部將損失大半。

圖3、首任幽州牧劉虞

朝廷之所以派劉虞到任幽州,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幽州刺史任上的作為。

劉虞到任之後,採取了和公孫瓚不一樣的舉措,馬上就派使者到烏桓、鮮卑部落。

和烏桓、鮮卑的部落首領們表明善意,澄清利害關係,講明朝廷的寬宏政策,許諾既往不咎。

並告知高額賞金懸賞自稱皇帝的張舉、自稱安定王的張純的人頭。

以烏桓首領丘力居為首的部落首領們一聽說劉虞回來,也紛紛派使者來進見,紛紛表示願意歸降。

張舉、張純聽到劉虞到任的消息後,慌忙奔走塞外,跟隨他們的人也都四散奔逃。

到次年三月,張純的一個名叫王政的門客就殺了張純,並把他的人頭送到幽州牧劉虞這來。

圖4、東漢幽州地圖

劉虞就這麼憑藉著自己的威信,蜻蜓點水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將一場兵禍之災就這樣化解於無形。

在基本平定了戰亂之後,劉虞就奏請朝廷,將幽州徵調的各郡兵馬,都遣送回去。

只留下降虜校尉公孫瓚,帶領一萬兵馬,駐守右北平。

劉虞化解風波,手到擒來,不過此時的公孫瓚並不是很高興。

自從和烏桓較上勁之後,公孫瓚就立志要將烏桓人平滅。

但劉虞施恩招降的策略,明顯與公孫瓚期望的不符。

而這為之後的變故埋下了隱患。

之後的事,之後再說。

我們先看朝廷的反應。

朝廷聽到消息之後,漢靈帝自然是大喜過望。

馬上就免掉剛任太尉不久、名臣馬融的族孫馬日禪,派使者到幽州,拜劉虞為太尉,並封劉虞為容丘侯。

看看劉虞的升遷履歷,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東漢在州牧之前的職級升遷序列為:刺史——郡守(國相)——九卿——三公。

但有了州牧之後,升遷序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代刺史的州牧在序列里超過了九卿,之後的序列變為:郡守(國相)——九卿——州牧——三公。

給劉虞的封賞正好印證了這個轉變。

圖5、東漢官制

縱觀古代的官員職位、權利的變化,你會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官職,設定好了權責後就不發生變化的。

官職的權限、義務、待遇,在一個個不察覺的小事中悄然變化著。

剛開始所有人都沒有察覺到,可一轉眼就會發現,原來高高在上的職位如今一文不值。

而原來不起眼的官職,卻變得權傾天下。

從刺史到州牧,這麼一個小小的轉變。

到現在為止,所有的人,都沒有察覺這個變化將引發的震動。

但漢靈帝的這次封賞,再一次強化了人們對州牧地位的認知——州牧的下一步就是地位最高的三公。

漢靈帝當初設立州牧的目的已經初步達成,是不是見好就可以收呢?可覆水難收。

黃琬在董卓專權之後,升任司徒,被調回了朝中。

可另外兩位宗室,一直都在主政地方。

特別是提出那個建議的劉焉,史書上說他安定好益州之後,就「陰圖異計」。

別的人沒注意到,提建議的人,可早就想好了。

劉虞是東漢歷史上第二位在外被封太尉的人,之前的一位是平定羌人叛亂的張溫。

當時張溫在長安,可不久之後就被徵召回了洛陽。

而劉虞卻一直都帶著太尉銜在幽州牧的位置上。

自此以後,從劉虞開始,出了很多被封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某州牧」,變相加速了三公這個東漢最高的官位向虛銜的轉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