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傳奇一生,他的兒子為什麼能力一般,輸掉了最關鍵的戰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

」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

於是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

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遣其子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果兩人都被諸葛瞻打敗退回,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麼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於是兩人再次出戰,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後,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沖入陣內戰死。

魏軍占領綿竹後,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

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

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得知後主投降的消息,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綿竹之戰作為魏蜀最重要的戰役,蜀國戰敗了,諸葛瞻父子戰死,間接導致後主投降。

那麼諸葛瞻為什麼會失敗呢?

一,缺少父親的教育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瞻出生。

第二年,諸葛亮就開始了北伐大業。

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教育孩子。

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二,名過其實

延熙七年(244年),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先後擔任射聲校尉、侍中。

因為蜀漢人士都懷念諸葛亮,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

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

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

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

三:姜維戰略調整

先主留魏延守漢中時,皆是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悍拒曹爽,皆承此制。

由此可見,劉備和諸葛亮的那一套,在實戰中還是很有作用的;而作為一下熱衷於進攻的姜維卻不甘心於如此被動防禦,他別出心裁地提出: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守漢、樂兩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

然而姜維雖能按原先的戰略布局擋住鍾會大軍,但防不住乘虛而入的鄧艾。

四,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

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

鄧艾所率部隊都是精銳之師。

而諸葛瞻缺乏歷練,經驗不足。

蜀國的精銳部隊都在姜維那邊。

諸葛瞻父子衣冠冢

諸葛瞻是歷史巨輪下的一個悲劇人物,才能不及其父,卻遇到難對付的對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丞相可有後人?

近期虎嘯龍吟播放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54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代名相,鞠躬盡瘁,最終死在北伐途中,令人唏噓不已。那麼他可有子孫?他們又是何種結局呢?

<三國>諸葛亮死後,他兒子竟然出賣了蜀國!

在三國中,諸葛亮在234年逝世。在29年後,公元263年魏國派遣鄧艾、鍾會率兵進攻蜀國。姜維得到消息後,立刻上表劉禪請求派遣精兵良將駐守險要,但宦官黃皓讒言告訴劉禪魏國不會打來,其他大臣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