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收收心,六位儒學大家教你如何讀書治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假後第一天,怎麼樣,遲到了嗎?別慌,因為接下來的日子更難過——

旅遊後遺症、上班恐懼症、睡眠紊亂症、美味綜合症。

肯定是症症中槍。

7天的長假從指縫間溜走,

即將到來的,可不僅僅是令人奔潰地上班,

還有這些——

假期結束,連上7天班

中秋節後的一個星期過的好漫長!

因為連上6天班!

但是,國慶更可怕!

要連著上7天啊啊啊!

而湊假調休的小夥伴可能要連上8~11天!(別問我為什麼知道……)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放假時你有多嗨,上班時你就會有多慘!

接下來——

人情月!

一大波份子錢襲來!

金九銀十,國慶可是個扎堆結婚請客的好日子!

所以,你準備好份子錢了吧!?

除了上述的那些,回過頭來一看——

2016年只剩下85天了!

這一年你瘦了嗎?

小肚腩減下來了嗎?存了多少錢?

賺1億的小目標達成了嗎?

想看的書都看了嗎?

年初定下的目標,都實現了嗎?

2016,餘額已不足,請儘快充值——那麼,怎樣儘快收起閒適散漫的假期心情、投入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

這是一個迫切而實際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正確的態度,也需要合適的方法。

方法何處尋呢?

我們就從孔子、荀子、韓愈、蘇東坡、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梁啓超這八位儒學大家的學習方法和讀書心得來看一下。

1

荀子:學莫近乎其人法

荀子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

在學習方法上,他提出了「學莫便乎近其人」的觀點。

他說:「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認為,除了書本知識以外,良師益友的言傳身教也是不容忽視的。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荀子認為,要想獲得真正的學問,就要專心一意,持之以恆。

他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

王陽明:背誦經典、發明本心法

現在很多人反對背誦經典,王陽明主張要背誦經典。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道:「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智慧,也是藉此使他們在反覆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志向。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

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有朋友問:「看書不能明如何?」王陽明說,「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

……須於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

王陽明的心學就是一條光明大路。

而心學的讀書法則就是,不苛求你記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聖賢所要求的是讓你通過讀書而使自己心體光明。

3

韓愈:提要鉤玄法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類型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讀書法。

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

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髮展過程一目了然,對事件發生髮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了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繫,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4

蘇東坡:八面受敵法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

「八面受敵」法又作何理解呢?內容豐富的書籍其實就像大海一樣,百寶俱全,應有盡有。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

所以,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每次讀書,只須集中注意一個問題。

比如,你想研究歷代興亡治亂和明君賢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麼問題了。

又如,另一次閱讀,你想考慮史實古蹟和經典文物,仍用同樣的方法辦理。

其他方面以此類推。

用這種「八面受敵」法讀書,看起來似乎迂鈍了一些,但到了學成之日,是那些涉獵者們所無法攀比的。

蘇東坡在談到他讀《漢書》的經驗時說:「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

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

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這是蘇東坡運用「八面受敵」法讀書的一個具體範例。

他讀《漢書》要讀許多遍,將《漢書》分為治道、人物、地理等幾個方面,每讀一遍專門研究一個問題,結果他對書中的每一方面的問題,都了解得非常透徹。

這個例子證明:用「八面受敵」法讀書,所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5

梁啓超:注意法

梁啓超是我國近代的大學問家,他說:「昔人常說,好打燈謎的人,無論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燈謎材料;會做詩詞的人,無論打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文學句子。

可見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自然會浮凸出來。

梁啓超所提倡的「注意」讀書法,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書報讀了不少,可是閉起眼睛一想,腦子裡竟然「空空如也」,收穫不大,有時甚至是一無所獲。

讀書的時間用去了,精力也耗費了,卻沒有什麼收益,這實在是不合算的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細細分析一下,原來是讀書時腦子裡缺少一根「弦」兒。

也就是說腦子裡沒有帶什麼問題,沒有明確的目的,所以書讀完了就如同過眼煙雲,留不下什麼印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梁啓超所說的「注意」二字。

讀書時,你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會自然地跳躍出來,映入你的眼帘,鑽進你的腦子裡。

6

顧炎武:萬里行路法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志士,也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學問家和思想家。

他曾在文章中寫道:「自少至老,手不舍書。

出門,則以一騾兩馬,捆書自隨。

過邊塞亭障,呼老兵諧道邊酒壚,對坐痛飲,咨其風土,考其區域。

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證,必無所疑而後已。

馬上無事,輒據鞍默誦諸經註疏……」。

這裡描述的就是他自己遊學讀書的情形。

顧炎武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法,有許多好處:

第一,通過實地考察,能夠糾正書本上不少錯誤的記載;第二,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第三,能夠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第四,能夠發現許多原來不曾讀過的新書、好書。

顧炎武五十多歲以後開始的這次大規模的遊學活動,到達了山東、山西、河北、遼寧、陝西、甘肅等地,察看名關要塞,遊歷名勝古蹟,跋涉名山大川,往來行程兩三萬里,所讀新書又達一萬餘卷。

當然,不管是荀子的「學莫近乎其人法」也好,顧炎武的「萬里行路法」也罷;如果您仍不得其法,不如周末來河南博物院聽場名師講座。


本周六下午3:00,《敦煌莫高窟及其藝術價值》河南博物院西配樓二樓準時開講,感興趣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

【文博河南】我們的微信號:zhongyuanguoxue2014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投稿:[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