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之源《左傳》里的玉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部是頭腦,史部就是文明的軀幹,史部的確是中華文化的又一驕傲。

在四大古文明里,埃及公元前3200年就已經有了成熟的文字,蘇美爾前3100年出現楔形文字,印度前2300年的哈拉巴遺址中發現了至今沒有破譯的文字,而中國的文字目前為止只能追溯到商代甲骨文。

中國人重史,雖然在古文明里中國的文字出現得最晚,但完全不妨礙我們把文字用到最極致和最有生命力。

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就為記史服務,直到清代,這一傳統沒有過中斷,所以我們有了獨一無二的信史體系。

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上的西方歷史學體系里暫時不認可我們的五千年文明說,但如果用信史體系來做比較,西方就不得不承認我們比他們優越得太多了。

現在存世的正史系統是以二十四史為主幹,如果不是秦始皇的焚書,我們的正史系統還可以再往前延伸,但目前二十四史之前的僅有的幾部史書里,最早的就是《左傳》了,可以說《左傳》已經是中國史書之源。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十三經之一。

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按魯國的國君進行編年,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訖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中國人熟悉的春秋故事大都源自於此,裡面很多都能見到玉的身影,細分下來有幾大類。

1、玉作為國家間的聘禮

《桓公元年》:「春,公即位,修好於鄭。

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許之。

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

魯桓公即位後,要跟當時的強國鄭國修復關係,正好周天子賜給鄭國祭祀泰山的祊田在山東,鄭國鞭長莫及。

鄭國就以要魯國恢復祭祀周公作名義,用離著魯國近的祊田換了屬於魯國但離自己近的許田。

為此,鄭國特意送給魯國玉璧作為聘禮,兩國從此邦交正常化。

這是第一個故事。

《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

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

』」(註:大器,圭璋也。

)第二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都跟戰爭有關:第二個故事說晉國要從虞國借道去打虢國,就用了兩樣知名的寶物送給虞國,其中一個就是垂棘產的玉璧;在第三個故事裡,晉國從打人的變成了挨打的。

秦國要聯合魯國打晉國,就派大臣西乞術帶著玉圭和玉璋去魯國結盟。

魯國跟西乞術說,秦國一直對我們很照顧,這點事還送這麼重的大禮過來,我們實在不好意思收下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這三個故事裡,一個關乎祭祀,兩個關乎征伐,都是最大的國事,所用的聘禮都是玉。

2、表示決心和用來盟誓

《僖公六年》:「秋,楚子圍許以救鄭……許男面縛銜璧」。

魯僖公六年,楚國為了救鄭國圍睏了許國,最後許國的國君把自己五花大綁,嘴裡含著玉璧來向楚軍投降。

《僖公二十四年》:「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臣猶知之,而況君乎。

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其璧於河」。

魯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君臣在外流亡多年,終於要回國即位了。

渡河時,狐偃跟重耳說:「我一直跟著您,干過不少得罪您的事。

現在您要成為國君了我有點害怕,怕您以後記起這些事來我要倒霉,還不如趁現在離開吧。

」重耳為安慰他,把一塊玉璧扔進河裡發誓說:「我今後絕不會產生害您之心,河神可以作證。

《襄公三十年》:「八月,甲子,奔晉。

駟帶追之,及酸棗,與子上盟,用兩圭質於河」。

魯襄公三十年,鄭國內亂,子太叔逃亡晉國。

駟帶帶兵追趕他,到達酸棗後,兩人在這裡把兩件玉圭沉在黃河裡結成了政治同盟。

在這三個故事裡,請降、起誓、結盟都用了玉作為信物,可見在亂世里,精英階層普遍認為還是玉最可靠,有它做擔保別人的許諾就可信得多。

3、令人垂涎的寶物

《襄公二十八年》:「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

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

』於是得之」。

在這個故事裡,崔氏被滅門,叔孫穆子說必須要找到崔杼的屍體,我們要戮屍,後來崔氏的家臣出來說:「把他的玉璧給我,我就把他的棺材交出來。

」 《襄公十七年》:「宋華閱卒,華臣弱皋比之室,使賊殺其宰華吳。

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遂幽其妻,曰:『畀余而大璧。

』」這第二個故事裡的事件與上面類似:宋國的華閱死了,華臣認為皋比家族(即華閱族)力量微弱,派了人去殺他家總管華吳。

六個殺手用鈹刀把華吳殺死後,幽禁了華吳的妻子,威逼說:「把你家的大玉璧給我。

」 Ý周代谷璧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兩個負能量的故事了,一個是為了玉出賣家主,一個是殺了人還勒索人家的玉。

雖然令人不齒,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玉在春秋時確實是貴重的珍寶,足以勾人失足。

4、代表天意的聖物

《昭公十三年》:「共王無冢適,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

』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這是個有趣的故事:楚共王沒有嫡長子,有五個寵愛的兒子,不知道應該立誰為儲君。

就乾脆決定拜託神靈幫他在五個人中做選擇,於是他把玉璧展示給名山大川的神明,說:「正對著玉璧下拜的,就是神明所立的,誰敢違背?」 「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

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遠之。

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

斗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

』」祭祀完畢,共王就和巴姬秘密地把玉璧埋在祖廟的院子裡,讓這五個人齋戒,然後按長幼次序下拜。

康王兩腳跨在玉璧上,靈王的胳臂放在玉璧上,子干、子皙都離璧很遠。

平王還小,由別人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

楚國的公室兼大夫斗韋龜認為平王有當璧之命,就把自己的兒子鬥成然囑託給平王。

然而這位斗老爺子還是很有點見識的,私下裡悄悄地說:「拋棄禮義而違背天命,楚國大概危險了。

」而楚國後來果然就在平王手裡埋下了禍根。

在這個故事裡,玉簡直具有了西方女巫水晶球的功能,當然這是玉從遠古文明里繼承來的通神屬性,這在本書的第二編里會有詳細介紹。

Ý春秋晚期玉牙璧

5、玉以明道

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這就是一個充滿了哲學和道德意味,有類於寓言的故事了:一個宋國人把一塊玉石進獻給當政者子罕,子罕不接受。

獻玉的人趕緊說:「我給玉工看了,確定是寶貝才給您送來的。

」子罕說:「我是以不貪為寶物,你是以玉為寶物。

如果你把它給了我,咱們兩人就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寶物。

」獻玉的人叩拜後對子罕說:「小人我懷揣著美玉,連外鄉都不敢去,把這塊玉送給您我就不用怕得要死了,能回家了。

」子罕就讓玉工把這塊玉石琢成了玉器,讓獻玉人賣了玉器踏踏實實回家鄉做了富家翁。

在這裡,玉的「潔」性顯露出來,被隱喻為君子不貪的美德,所謂得寶即失寶頗有哲學思辨的味道,玉文化的明道功用表露無遺。

承載15萬玉友訂閱量的玉滿齋,歡迎大家關注玉滿齋微信訂閱號,了解和學習最新玉器知識、玉的辨別、玉的文化。

微信 號:ymanz_756652938或者搜索「玉滿齋」直接關注即可噢!大家也可以直接在搜尋引擎里搜索「玉滿齋」來關注玉滿齋官方網站噢,第一個搜索結果就是的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與關羽

關羽和《春秋》今天和大家聊聊關羽。一說起關羽,可能大家能想到的和他有關聯的書,也就是《春秋》了。今天我們一般都喜歡把孔夫子叫做文聖人,把關羽叫做武聖人。《春秋》是文聖人寫的,讀《春秋》最有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