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國:關公堅信的價值觀是這樣被張遼摧毀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早年的劉備,戎馬倥傯,卻是到處漂泊,努力了二十多年,快50歲時還是沒個像樣的落腳地,按現在的說法,早過了創業的黃金期。

他一度投靠呂布,關雲長帶著劉備的妻小在下邳城。

領導把保護家人的任務交給你,這是最大的信任。


曹操來攻劉備,關羽老先生被曹操用計騙出下邳,在附近的一個土山上圍住。

周圍全是曹兵,幾次突圍都沒成功,武功再高架不住對方人多。

關二爺當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下馬投降,二是死戰,結果估計是戰死。

當然曹老爺子也是愛才之人,十分想勸降關羽,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勸服成為關鍵。

首要的任務就是人選問題,這實際上已經開啟了我們說服的關鍵,尋求與被說服對象的最大共識

合適的人選顯然是形成共識的前提,如果選個有仇的人去,不用說,關二爺肯定是偃月刀伺候了。

這時曹操選擇大將張遼勸降關羽。

張遼也清楚這不是好乾的活,這是個碟中諜(Mission: Impossible,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關羽是何等忠義之人,怎麼可能投降呢?弄不好就是先動刀再講理了。

可是曹操會選人,張遼有著先天的優勢。

張遼和關羽有深交情,當年張遼在呂布手下干,和呂布一起被曹操抓住。

在張遼即將被斬的時候,關羽跪求曹操刀下留人。

關二爺何等傲氣之人,能為張遼下跪求人,可見關羽對張遼的認同和欽佩。

共識的第一步,基本的信任已經有了,然而任務才剛剛開始

張遼見到關羽,經過試探和寒暄後,他先這樣說:

「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

昨夜曹公已破下邳,軍民盡無傷害,差人護衛玄德家眷,不許驚憂。

如此相待,弟特來報兄。

這是張遼獲得關公信任必須要做的。

勸降也要表達出誠意,我把知道的消息都告訴你。

這時關羽最關心的就是兩位嫂嫂的安全,曹操沒有驚擾家眷,至少說明曹操沒有惡意,也就讓關公不至於無端有怒氣。

這是形成共識的第一步,誠懇的分享對方關注的信息,顯示自己的誠意。

但張遼也是使了個小心眼。

說「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看上去好像是說情況不明,其實更大的可能是在暗示,你的大哥玄德已亡,你的三弟翼德已死。

中國人講話就是這樣,總有弦外之音。

你可以想像的到,關公肯定不同意,於是說:

「此言特說我也。

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

汝當速去,吾即下山迎戰。

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哪能一上來就勸降成功呢,何況還是義薄雲天的關二爺。

二爺當時想的就是我力戰致死,圖個省心,別的也就不想那麼多了。

你不想,可是張遼會幫你想的。

於是張遼大笑曰:

「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

你看,要想講話引起別人的注意,首先要做驚人之語,特別是別人不願聽你講話的時候。

比如你跟人說「我來是救你一家性命的」、「我來是讓你免受牢獄之災的」,管他是真是假,用這樣的話先唬住人。

張遼深通其道啊。

關公不服氣,就說:

「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

這也是我們的想法啊,一個為忠義而死的人,只會得到別人的佩服,怎麼可能被別人笑話呢?這個時候關公已經上鉤了,至少接下來張遼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認真聽,並真的聽進去。

這是成功說服的第二步,關注被說服人的利益。

必須在說服的過程中表現出對於對象的位置和利害的分析,尤其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

我不是攔著你去死,而是擔心你死了也達不到你忠義的初衷與目的啊!

這個時候,展示張遼驚人口才和說服力的時候到了。

遼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公曰:「汝且說我那三罪?」

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

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

其罪二也。

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其罪三也。

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知。

你關公不是講忠義嗎,那我就跟你講忠義。

你要是死了,恰恰是違背你自己掛在嘴邊的忠義。

你死了,劉備還活著,你違背了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義;你死了,兩位嫂嫂無所依賴,「長嫂既母」,你失對長輩的孝順之義;你死了,不能繼續你自己總是掛在嘴邊的匡扶漢室,那麼你對國家的忠義,哪裡去了?這一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理由確實讓人不好反駁,倒不是說這理由已經強大得不容置疑,而是至少給二爺投降以巨大的台階了,提供了足夠的理由。

這也就是我們說服的第三步,在利害明晰的前提下,尋找對方抗拒的核心,找出雙方可以合作的理由。

這就是雙方最大的「公約數」,儘管我們有著巨大的不同(在這裡那是立場的根本不同),但一定能找到共同的核心利益,這裡張遼尋求的突破就是不想「讓人笑你不忠義」。

那接下來很自然的就是要提出解決的方法了。

你說你自己忠義,可是你要是死戰,就是不忠不義的行為。

這坑挖的,關羽直接沒忍住就跳下去了。

他就要問,既然死戰是不忠義,那麼該怎麼?這時張遼在腦子裡醞釀很久的的勸降詞才派上用場。

「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

繞了一圈,最終的解決方案顯然還是投降。

所以說服的第四步,還是直接明確的提出我方的主張和方案(當然這裡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總還留個商量的空間不是?)。

這個時候,關二爺在思路上已經跟著張遼走了,他已經放棄了死戰這一選項,只剩下投降。

可是關二爺怎麼可能投降曹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關公約三事」。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當然,曹操最後答應了。

這個很關鍵啊,我們很多時候在說服的時候總想著「畢其功於一役」,不徹底達到我們的目標是不罷手的。

還好曹老爺子不糊塗啊,雖然內心不爽,但見好就收是關鍵,擱置爭議後續想辦法是王道。

所以,說服的第五步,就是要懂得雙方妥協,尋求共同接受的方案。

當然,後來二爺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沒能留住,這並不是說這次的說服不成功,而是後續的手段及解決方式沒有跟上(當然跟上了也就沒有忠義千秋的故事了,長遠看來,平常心很重要啊)。

張遼在短時間內說服關羽對自己此前堅信不疑的價值理念做了顛覆。

關羽固然忠義,但也肯定不想功業未成時死去。

說服他,就需要給他充足的理由去克服這種認知的不協調。

再來畫個圖(見下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遼配得起關二爺為他下的這一跪

關二爺心高氣傲,目空四海,除了大哥劉備,三弟張飛,他眼裡幾乎沒別人。連與他同列為五虎上將的黃忠、馬超,關羽都很瞧不上,羞與為伍,譏諷黃忠「不過一老卒耳」,對從未交過手的馬超也不服不忿,幾次三番...

鶴立雞群的曹營智將——張文遠

我最愛的智將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雖然他沒有趙雲一般的武藝,沒有諸葛亮一般的智慧,可是他卻具有常人沒有的遠見卓識,也是集五虎上將的武力,諸葛亮的智慧於一身的大將。

漫談三國:張遼,土山上的談判專家

衣帶詔事件敗露之後,曹操誅殺了董承等人,兵發徐州征討劉備,劉備被打的棄城而逃,連老婆都顧不上了。結果劉備、張飛和關羽走散了,關羽被曹軍圍在下邳郊外的土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