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學習謀略之西漢蕭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輔佐劉邦君臨天下的良臣謀士很多,但稱得上居功至偉的,唯有蕭何。
劉邦評價蕭何,說他能「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所以,即使疊遭險厄,劉邦也始終不會陷入絕境。
後世也因此把蕭何冠為「漢初三傑」之首。
劉邦起義前,蕭何是沛縣的主掾吏,頗有實權,而且「以文無害」百姓,名聲很好。
蕭何志向遠大,眼光也很犀利,自從認識劉邦後,他對劉邦的豁達敢幹很是器重。
史書上說,蕭何曾多次「以吏事護高祖」,連劉邦的妻子,即呂后,也是由他撮合而成的。
可見他與劉邦的關係非常之深。
陳勝起義後不久,在陳都稱王。
由於沛縣與之相近,所以縣令也想投機一把,準備與陳勝相呼應。
而這之前,劉邦已經棄泗水亭長不干,藏在芒、碭山中拉起了隊伍。
此情形下,蕭何覺得時機成熟了,便找到了時任沛縣獄吏的曹參。
兩人商量好後,一起面見縣令,蕭何對縣令說:「你是秦官,想率領百姓造反,他們是不會相信的。
」建議他把逃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組織起武裝,再動員大家,這樣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很多。
見縣令猶疑不決,蕭何又悄然派樊噲去迎接劉邦。
待看到聚集在城外的劉邦的隊伍時,縣令開始後悔了,擔心勢不由己。
於是,縣令不但不准劉邦的隊伍進城,還打算殺掉蕭何、曹參。
情急之下,蕭、曹越牆而出,與劉邦會合。
劉邦這才進城殺掉了縣令,並在蕭何的提議下,擁為沛公。
可見,蕭何是劉邦起義的主謀。
如果不是他,劉邦在沛縣的起義能否成功,是要打問號的。
在楚漢相爭初期,由於項羽的實力遠勝過劉邦,所以劉邦不但很難與之爭鋒,而且處處受制。
鴻門宴後,項羽背約,只封了劉邦一個漢中王,將他控制在巴蜀一帶。
劉邦雖然實力不濟,但脾氣還是有的。
眼看飛地已失,又窩身於偏遠之處,他越想越氣,欲孤注一擲和項羽相拼。
看到劉邦意氣用事,周勃、灌嬰、樊噲便先後苦勸,但收效甚微。
無奈之下,他們找來蕭何勸他:「雖然項羽封您為漢中王,壓制您,是很不公平。
但畢竟不是把您置之死地。
現在力量不如人家,如果硬拼,就是以卵擊石。
您不如暫時屈居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再據巴蜀之利,以圖定三秦。
只有這樣,天下才可以得到。
」既然不是置之死地,那就有了翻盤的機會,劉邦聽懂了蕭何的意思,沒再固執下去。
到了南鄭,蕭何一心一意、身體力行地協助劉邦備戰,整飭軍紀,扶民養息,招兵籌糧,使劉邦實力大增。
後來,劉邦採納了韓信的謀略,東向以爭天下,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把章邯等人打敗了,重新回到了關中地區。
可以說,若沒有蕭何的這種「以屈求伸」和「養民以致賢人」的謀略,劉邦是很難做到東山再起、與項羽相抗衡的。
打下三秦地區後,劉邦又接受蕭何的建議,委任蕭何留守關中,繼續建設後方基地,「使給軍食」。
蕭何在巴蜀和關中地區的建設中,非常注意恢復生產和減輕人民的租稅負擔,頒布了許多有利於生產的法令。
由於「足食足兵」,糧草、兵員補充不斷,劉邦在前方征戰,就再無毫無後顧之憂了。
也正是賴於蕭何之力,劉邦才能夠每次都轉危為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婦孺皆知的俚語,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蕭何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其實,若不論是非,這句話也很準確地反映出了蕭何在識才用人上的高超謀略。
劉邦屈居南鄭時,韓信慕名來投,始終未能得到劉邦信用。
蕭何卻慧眼識英雄,經過幾次談話,就認定韓信是天下難得的將才。
可是蕭何幾次向劉邦推薦,都得不到重視。
韓信懷才不遇,又不願屈才,便決定另尋他途,偷偷逃出了漢營。
蕭何得知後,帶領手下連夜追韓信,三天三夜才追上了他。
由於蕭何走得匆忙,一去幾天沒消息,有人便向劉邦告發說蕭何叛逃。
劉邦大驚,大發雷霆,痛罵蕭何不講情義。
當蕭何追回韓信、向劉邦報告時,劉邦怒氣未消,不相信他的所言所舉,認為追一個小小的管糧草的官吏根本不值得。
為了引起劉邦的重視,蕭何語重心長地說:「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
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
」這是站在了爭天下的角度來說的,其言不可謂不深。
劉邦回過味來,當即聽從了蕭何的勸告,要任用韓信為大將軍。
蕭何對韓信的為人比較了解,也知道劉邦粗鄙慣了,就建議他專門修築拜將台,以最隆重的儀式,親自給韓信授大將軍印璽。
劉邦如言而行,在三軍面前向韓信親自授印。
此舉讓韓信大為感動,從此便不遺餘力地為劉邦出謀獻策,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著名將領。
楚漢戰爭後,劉邦隨即面臨著國家統一、中央集權的重大問題。
一些因戰功而封王的人,為保住自己的地盤和既得利益,割據一方,鬧獨立。
由於劉邦處置及時,既堅決,又講策略,才不至於出現天下分裂的局面。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消滅異姓王的鬥爭。
其中,被封為齊王的韓信所據有的地盤最大,勢力也最強,足以和中央抗衡。
在劉邦剪除異姓王的鬥爭中,蕭何一如既往,始終堅決地站在劉邦一邊。
公元前197年,劉邦率軍討伐陳豨。
陳豨曾與韓信密謀,約定裡應外合反劉。
劉邦在出征前要韓信一起去,但韓信借病推辭了。
劉邦走後,有人就向呂后高密,說韓信造反。
呂后決定馬上把韓信召進宮,藉機殺掉他,但怕韓信不上當,便找來蕭何商量。
蕭何於是為呂后設計,偽稱劉邦從軍營里派回一個人報告喜訊,說陳豨已死,要文武百官慶賀。
韓信不知是計,毫無防備,就被呂后早已安排好的武士捆綁至長樂宮鍾室殺死了。
雖然這是一出歷史悲劇,但蕭何的忠於漢室和維護天下統一卻是值得肯定的。
蕭何不但善於知人、謀事,而且在如何建國立國的一些策略上,也往往高出一般人。
早在楚漢相爭前,蕭何就曾預想到如何治國的問題。
一個典型的例子,劉邦到了咸陽以後,諸將爭先恐後拿金帛財物,唯獨蕭何徑直來到秦相府、御史府,收集、保存遺存在那裡的法律、制令、圖書。
這一做法一時讓許多人無法理解。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以蕭何為相,這些記載著「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的文書典籍,就成了他制定新法、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人們這時才不得不佩服蕭何比許多人都站得高、看得遠。
蕭何是漢代首任宰相,對於戰亂後,如何治理國家,蕭何是有重要貢獻的。
他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不搞嚴苛峻法,而是遵循劉邦「約法三章」的基本原則,確定了「寬刑」治國的基本方針,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重新整頓秦朝的舊法條文,另訂出了「漢律九章」,極大地穩固了漢初的政權建設,也為漢室長安打下了堅固的基石。
蕭何功冠群臣,被劉邦稱為「功人」。
終其一生,他既沒有像張良那樣隱退自重,也沒有落得像韓信那樣被殺的下場,而是老死在宰相任上,的確不易。
劉邦雖豁達洒脫,果斷敢幹,有鴻鵠之志,但疑心重,心計多。
對部下,他一方面是重用,一方面又是防範。
在幾個關鍵時刻,蕭何也曾被劉邦疑心過。
好在蕭何頗有心智,又能顧全大局,機警果斷,才逐漸消除了劉邦的猜疑。
劉邦曾兵敗彭城,駐軍在滎陽、成皋,與項羽相持達三年之久。
蕭何留任關中,全力以赴。
但劉邦對蕭何一直放心不下,時常派身邊親信「犒勞」蕭何。
對劉邦的這一作法,蕭何心領神會。
為了讓劉邦放心,蕭何就將自己全家所有兄弟子孫都送到前線,讓他們在劉邦身邊效勞。
對蕭何這種以人質表忠心的做法,劉邦很是高興,也就消除了對他的疑心。
在消滅異姓王的鬥爭中,劉邦也怕蕭何有連鎖反應。
一方面,劉邦給蕭何加官封爵,一方面不斷派人對他進行偵視。
蕭何明白劉邦的用意,便一方面把自己的家財輸送給劉邦的前方軍隊,一方面又故意強占、賤買民田,以表示自己是守財奴,不會收買民心。
這種自毀名譽的做法果然使劉邦放心。
經過反覆多次試探後,劉邦終於認定蕭何對自己忠心不二,始終把相權交給蕭何。
直至劉邦老死,兩人關係都比較融洽。
漢朝頭號功臣,僅僅比秦始皇小3歲,劉邦就服他
劉邦建立漢朝後,封賞諸位功臣,蕭何被賞賜的封地最多。大將曹參認為自己隨劉邦南征北戰,身上受了70多處傷,功勞應該最大,而蕭何從來不曾奪取過一個城池,對他為第一功臣,表示不服。劉邦說:「當年和項...
劉邦手下的大將都有誰?劉邦手下大將排名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劉邦手下大將分三類:運籌帷幄型、後勤保...
劉邦得天下論功封賞,誰第一,誰第二,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中國人有一種通病,或者說情節,當你有成就以後,甭管是升官發財,還是其他的什麼榮華富貴,都喜歡讓更多人的人知道,請客吃飯,有錢的散財,有權的散官。所謂的「封妻蔭子,惠及親朋」。稱帝後的劉邦自然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