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們是怎樣讀書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代表作 新工具 | 學術的進步 | 培根隨筆

▏摘錄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

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

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幹。

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

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

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

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

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覆讀。

米歇爾·德·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年 法國思想家、作家

▏代表作 隨筆錄

▏摘錄

與書本的交往伴隨著我的一生,並處處給我以幫助。

它是我的老境和孤獨中的安慰。

它解除我的閒愁和煩悶,並隨時幫我擺脫令人生厭的夥伴。

它能磨鈍疼痛的芒刺,如果這疼痛不是達到極點和壓倒一切的話。

為了排遣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惟一的辦法是求助於書籍,書很快將我吸引過去,幫我躲開了那個念頭。

然而書籍毫不因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實在、更鮮活、更自然的享受時才去找它們而氣惱,它們總是以始終如一的可親面容接待我。

阿圖爾·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年 德國哲學家

▏代表作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摘錄

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別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因此,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

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於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

因此,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於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

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閒了就拿起一本書。

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並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

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 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年 英國小說家、戲劇家

▏代表作 月亮與六便士 | 人生的枷鎖

▏摘錄

養成閱讀的習慣,使人受益無窮。

很少體育運動項目能讓你在過了盛年之後仍然能夠堅持不輟,獲得滿足,而遊戲往往需要尋找同伴一起來玩,閱讀就沒有諸如此類的不便。

書隨時隨地可以開始讀,有要緊事必須立即處理時,又能隨時放下,以後再接著讀下去。

在今天這快樂的時代里,公共圖書館給予我們的娛樂就是閱讀,何況普及本價錢又如此便宜,買一本來讀也不難。

養成閱讀的習慣,就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生命中有任何災難降臨的時候,往書本里一鑽,是個好辦法。

不過,我指的災難,並不包括飢餓的痛苦和失戀的悲哀,這兩者光靠讀書是緩解不了的。

然而,身邊放五六本精彩的偵探小說,手捧一個熱水袋,卻能使人不在乎患了重感冒。

要是我們被迫去讀那些令人厭倦的書,又怎能養成為閱讀而閱讀的習慣呢!

約瑟夫·布羅茨基 Joseph Brodsky

1940-1996年 俄裔美國詩人、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 悲傷與理智 | 小於一

▏摘錄

一個人的詩讀得越多,他就越難容忍各種各樣的冗長,無論是在政治或哲學話語中,還是在歷史、社會學科成小說藝術中。

散文中的好風格,從來都是詩歌語彙之精確、速度和密度的人質。

作為墓志銘和警句的孩子,詩歌是充滿想像的,是通向任何一個可想像之物的捷徑,對於散文而言,詩歌是一個偉大的訓導者。

它教授給散文的不僅是每個詞的價值、而且還有人類多變的精神類型、線性結構的替代品、刪除不言自明之處的本領、對細節的強調和突降法的技巧。

尤其是,詩歌促進了散文對形而上的渴望,正是這種形而上將一部藝術作品與單純的美文區分了開來。

無論如何也必須承認,正是在這一點上,散文被證明是一個相當懶惰的學生。

梁實秋 liang shi qiu

1903一1987年 中國散文家

▏代表作 雅舍小品 | 槐園夢憶

▏摘錄

那麼讀什麼書呢? 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

在學校里,如果能在教師里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

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

晚,比永遠不讀強。

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 作為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

這與行業無關。

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

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

盲目的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 Ferit Orhan Pamuk

1952- 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 我的名字叫紅 | 雪 | 伊斯坦堡 | 純真博物館

▏摘錄

作家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好書。

但認真閱讀並不意味著慢慢讀,細細讀,眼睛腦子都扎到書本上: 自己完全沉浸在書中。

因此,我們一生中只會對少數幾本書情有獨鍾。

打造最為精緻的私人書房,會讓自己藏有不少彼此爭雄競勝的書,書之間的爭忌會給富有創造力的作家徒添憂鬱。

福樓拜說得不錯: 如果一個人足夠認真地讀上十本書,他就能成為一個聖人。

大多數人通常做不到這一點,因此轉而收藏書籍,炫耀他們的書房。

因為我所生活的國家幾乎沒有書和圖書館,所以我至少有藉口擁有自己的書房。

我書房中的一萬二千卷書促使我嚴肅地對待我自己的作品。

村上春樹 Murakami Haruki

1949- 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 挪威的森林 | 海邊的卡夫卡 | 且聽風吟 | 1Q84

▏摘錄

為什麼如此不讀書了呢? 完全是因為用於讀書的時間減少之故。

總之被讀書以外的活動占去了不少時間,致使能夠讀書的時間相應減少。

例如跑步每天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聽音樂兩個小時, 看錄像帶兩個小時,散步一小時……如此算計起來,安安靜靜沉下心讀書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出於寫作需要,每月倒也如醉如痴地看上幾本,但與此無關的書老實 說近來壓根兒沒看,很傷腦筋。

不過我想,陷入這種狀況乃至傾向的人決非我一個。

近來年輕人之所以不怎麼讀書了,我猜想原因恐怕同樣在於把大 比例的錢、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讀書以外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上。

我年輕那陣子——這麼說好像馬上成了老頭兒——總體上剩餘時間頗多,比較容易產生讀書的心情: 沒辦法,看本書吧! 當時沒有錄像帶,唱片相對較貴買不了多少,體育活動不像現在這麼興盛,時代氣氛也偏重理性,不把某種書籍看到一定數量容易被周圍人瞧不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