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家族從崇尚文治轉變為依靠武藝博取功名的背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戰亂不休、混亂不堪的五代時期,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到軍隊謀職,後被晉王李存勖賞識,從而走上了一條光明坦途。

說起趙弘殷這個人,在河北的涿州地帶那真是無人不知而無人不曉。

趙弘殷崇拜李存勖的驍勇,而他自己也是一員猛將。

趙弘殷年少的時候,力大驍勇,善於騎射。

據說他縱馬馳騁於曠野之中,眼神瞄向那一排排大樹,在馬背上彎弓搭箭,也能百發百中。

這種特質,很明顯地遺傳並影響到兒子趙匡胤。

趙匡胤就是從軍營中成長起來,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並贏得天下,成為具有武功謀略的一代帝王的。

其實趙匡胤家族原來並非武人出身,而是崇尚文治的官宦之家。

趙氏家族祖籍在涿州(今河北涿州),因為涿州隸屬於幽州的節度使管轄,所以趙匡胤有時也自稱幽州人。

趙匡胤的祖上,按照宋朝最權威的官修史書《宋會要》的說法,可以上追到西漢宣帝時的著名清官趙廣漢。

離趙匡胤近一點的祖先,就是高祖父趙脁、曾祖父趙珽、祖父趙敬和父親趙弘殷。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分別追尊趙脁為僖祖,趙珽為順祖,趙敬為翼祖,趙弘殷為宣祖。

他們都是大唐的官宦出身,趙脁「以儒學顯」,當過幽州下轄的永清、文安和幽都三個縣的縣令。

晚唐五代時的社會風氣是崇尚暴力、蔑視文化,在幽州一代,尚武薄文的觀念非常濃厚。

趙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家族人大都愛讀書。

趙珽是晚唐時期一名忠誠的文官,在幽州鎮「歷藩鎮從事兼御史中丞」。

他懷揣著儒家思想所傳承的「以文韜而治天下」的忠君保國思想,祈求李唐江山能夠中興。

然而,地方割據勢力爭奪地盤,皇帝昏庸無能不能對割據勢力用兵,百姓在戰爭中流離失所,他深感失望。

文治的思想不能救國,只有用武功了。

唐朝安史之亂後,幽州人深受北方騎射民族的影響,對武力崇尚,君臣尊卑觀念十分淡薄。

據載,幽州一百五十多年間,竟然換了29位節度使,除去極少數朝廷召回、自請致仕和卒於任上者之外,大多為軍亂所廢黜或誅殺。

晚唐名相李德裕曾教訓幽州人:「旬月之內,移易三人,不可謂師有紀律矣;不俟朝旨,專自樹置,不可謂人懷義心矣。

這樣的地方,崇尚文治的趙氏家族,什麼時候才會有出頭之日?因此,趙珽就把年歲已及弱冠的兒子趙敬送到了軍隊,希望他練成一身好武藝,能遇到一位中興之主,好馳騁疆場,報效祖國。

趙敬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勤練武藝,少時就胸懷大志。

在唐未和後梁時代,他曾歷任營州、薊州和涿州各鎮剌使。

到了趙弘殷這一代,趙家文治的榮耀不再,下降到了一個完全依靠騎馬射箭博取功名的河朔武人之家了。

關於趙弘殷,史書上記載不多。

但他確實子承父業,勇武過人。

在父親趙敬死後,趙弘殷開始尋找出路。

《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說趙弘殷早年投靠王鎔,在後唐、後漢、後周都有任職。

其實王鎔並不是一個明智的依靠對象。

他是回鶻阿布思部落人的後裔,王家一直驍勇好戰、孔武多勇,到了王鎔這輩,就徹底漢化。

史書上說他「為人仁而不武」,性格優柔寡斷,處處講究排場,而且,還任用宦官管理政事。

不過,趙弘殷的英勇善戰,還是得到了王鎔的注意,受到重用。

在柏鄉之戰中,王鎔派遣趙弘殷率領五百騎馳援大將李存勖。

這次戰役,趙弘殷立下戰功,更更重要的是他還得到了李存勖的賞識,《東都事略》中載,「莊宗嘉其勇敢,因留之命掌禁軍,為飛捷指揮使」。

柏鄉一戰,成了趙弘殷事業上的重大轉折點,他不僅被任命為飛捷指揮使,還從此有了可以依靠的人物——李存勖。

朱溫曾慨嘆稱讚李存勖「生子當如李亞子」,跟著這樣英雄,趙弘殷信心十足,相信自己一定能創出一片新天地。

趙弘殷成為新興的後唐王朝的開國功臣,並駐軍都城洛陽。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登上皇位。

李嗣源是非常低調的一個皇帝,但是在位七年卻創造了後唐時代唯一的「小康」之治。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在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里,趙匡胤誕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出世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此為第7篇。官五代公元927年的一個仲春,天氣乍暖還寒,陣陣北風吹來,仍使人覺得絲絲...

這個孩子出生時滿城的牡丹花都開了?

上東門城樓上,李嗣源正在俯瞰洛陽這座千年古都。憑樓眺望,城外綠染青山,城內熙熙人影。這是他即位後的第一個春天,一場春雨洗盡前朝塵垢,初綻的牡丹香浸洛京,讓人說不出的輕鬆愉快。無意中,李嗣源將目光...

宋朝很有趣兒

 國學大師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過,在我看來,有時候,歷史更像是一個任性調皮的小男孩,  因為,他總是出人意料。  就像我們即將了解的這段歷史:一個輝煌王朝的開端卻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