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風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代最具煽動性的吶喊 第二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章 星星之火

歷史上,陳勝吳廣的起義是「反秦之發端」。

如果沒有陳勝吳廣的起義,也就不會有劉邦項羽的起事、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陳吳的起義才帶動了各地諸侯的革命,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推翻了強大的秦王朝。

所以,滅秦的首功應該算在陳勝和吳廣二人。

那麼陳勝和吳廣是什麼來頭呢?

陳勝,陽城人,字涉。

所以史記專門給他立個世家叫《陳涉世家》。

吳廣,陽夏人,字叔。

他們都是河南人。

按伯仲叔季排行,可以推測,吳廣在家中排行老三。

陳勝早年的時候,給地主家做長工、有一天,幹活累了,工友們坐在地頭上閒聊,他對工友們說:「如果有一天大家富貴了,彼此不要相忘啊。

」 耕地的夥伴們覺得他痴人說夢,紛紛恥笑他說:「你一個破長工,還想奢求什麼富貴?」

陳勝長嘆一聲,說出那句著名的成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種感受其實我們普通人身上都有,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對別人去談偉大理想,別人總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這時侯多數人會垂頭喪氣,放棄理想,向現實妥協。

但是陳勝沒有,他堅信著夢想、這是他可貴之處。

正所謂時事造英雄,陳勝終於迎來了他的時代!

公元前209年7月,朝廷徵發徭役共九百人。

(何為徭役?徭役就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是為徭役。

在秦代,作為徭役,有許多工程要干。

比如長城,直道,秦始皇陵,咸陽宮等等。

此外,還有一座尚在建設當中的阿房宮。

這些工程,在沒有先進發達的機械面前,只能靠徭役一點一點的勞作來完成。

無論是驪山皇陵,還是萬里長城,徭役在嚴密的監督下,從事著劇烈的體力勞動。

在完成舉世瞠目的工程時,不知有多少人累死,不知有多少人被打死,這樣不顧百姓死活的徵發之舉,直接導致秦的滅亡)陳勝和吳廣都是農民,也在徵發之列。

於是這九百人在兩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趕往漁陽戊邊。

恰逢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停駐在大澤鄉,誤了期限。

不能如期趕到,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當斬。

陳勝、吳廣在隊伍中擔任小頭目。

大家面面相覷,誰都知道誤了期限就要人頭落地。

正在焦灼的時候,陳勝靈機一動,他找來吳廣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去了漁陽也是死,左右都是死,不如反了吧?"吳廣聽到「造反」二字,心中一驚,嚇得臉色蒼白。

陳勝見他膽怯,進一步分析當前的局勢,開導吳廣說:"天下人苦秦久矣。

我聽說扶蘇才幹卓越,最有希望做皇帝。

但胡亥為了做皇帝把他給害死了,真是可惜!另外楚國名將項燕,奮力抗秦,最終戰死沙場!扶蘇和項燕二人深得百姓們的同情,現在楚國的老百姓並不曉得此二人的生死?我們何不以他們的名義號召天下人,起來反抗暴秦呢?」

陳勝很聰明,他懂得利用兩個人來獲得人心,造反就能成功。

先說扶蘇,扶蘇生前反對暴政,深得百姓們的擁戴,最後被二世趙高害死,可謂死的冤枉。

那麼打著扶蘇的旗號,可以吸引不少人來追隨。


項燕是楚國名將(也是項羽的祖父)在秦滅楚的時候,他反抗的最為英勇,而楚地的老百姓要比其餘五國的百姓更堅強,深得其他五國百姓的敬佩。

而楚國自從滅國以後,楚國百姓最恨秦朝,故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如果喚起這些人心,起義造反就會成功一半。


吳廣聽到「號召天下人反秦」,不覺添了幾分信心。

細想想,誤了期限,不反也是死,反了也是死,左右都是死,不如奮勇一博,興許能殺出一條活路。

於是他同意了陳勝的主張,二人開始謀劃。

在古代,人們沒有科學知識,只能信仰迷信。

造反這麼一件大事,陳勝需要求卜算卦,預知禍福。

他們找來一位算命先生卜一卦,結果是上上籤。

二人看後非常高興,準備謀划起義。

可是如何起義?讓兩個年輕人沒了主意。

就在這時,陳勝看著卦簽狡黠地一笑,似乎從中悟到了什麼?

他們找來硃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大字,塞到漁民捕來的魚肚子裡。

徭役們買魚回來吃,發現魚腹中有陳勝王三字非常驚訝。

(曾有一位網友和筆者辯論,徭役們這時應該擔憂自己的生死,哪有心情吃魚。

那麼死刑犯在臨刑之前,一般獄卒會送一頓豐富的晚餐。

有的性格開朗的死刑犯會說到了地府也不能做個餓死鬼,然後很愉悅地享受這頓晚餐。

有的死刑犯擔憂自己的生死,什麼也不吃。

這說明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在生死關頭,有的人會擔心自己的命運,不能下飯。

有的人不這麼想,照常吃飯睡覺。

這說明人和人的心態不一樣,因此徭役們怎麼就沒有心情吃魚)

與此同時,陳勝又讓吳廣潛伏到營地附近一座荒廟裡,半夜裡在寺廟旁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正在睡夢中的徭役們被驚醒,十分害怕,於是大夥竟然相信了。

第二天看見陳勝走來,徭役們交頭接耳,紛紛刮目相看。

加之陳勝平素對待下屬熱情和氣,現在又把陳勝的形象跟楚國復興聯繫在一起,陳勝在徭役們心目中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眼下,徭役們誤了戊邊的期限,就算趕到邊疆,按律當斬。

因此,每個人的心中,對前景極度失望,恐懼猶如一把利劍懸掛在每個人的心頭。

而「陳勝王」三字的出現,如同打了一劑強心劑,好像看到了希望。

此刻,就看誰能點燃徭役們心中的怒火?陳勝吳廣已經商量妥當,由吳廣來點燃這把火!

一天,吳廣準備一桌豐盛的菜餚,請兩名押送徭役的軍官來吃飯,趁機把他們灌醉。

推杯換盞之際,吳廣突然說道「二位大人,我要逃走了。

」兩名軍官大怒,押送徭役們是他們的職責,如果徭役們中途逃跑,他們會被問死罪的。

因此,他們聽了這句話勃然大怒,當即責罵並鞭打了吳廣。

徭役們的情緒終於被激怒了,他們群起而攻之,圍住兩名軍官。

吳廣上前奪去一名軍官的佩劍,一劍將其殺死。

陳勝也乘勢殺了另外一名軍官。

隨後,陳勝把九百名徭役召集在一起,大聲說道:「各位,我們在這裡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達漁陽了。

誤了期限大家都知道,那是要砍頭的。

即便不被砍頭,讓咱們大夥去戊邊,這條命能不能活著回來也不好說。

所以大夥不死便罷,要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一番慷慨陳詞,震動著每個人的內心。

最後陳勝喊出的一句話,歷史證明,那是秦代最具煽動性的語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反了吧!」一番震耳欲聾的話,激勵了徭役們。

他們齊聲高呼:「我們願意聽從您的號令!」憤怒的聲音,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奔瀉而出,翻騰的洪水蔓延在各個角落。

於是大夥在陳勝、吳廣帶領下,袒露右臂作為標誌,築壇盟誓、按事先謀劃,詐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布起義、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九百多人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迅速占領蘄縣。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這樣爆發了。

陳吳的起義,很快得到附近郡縣百姓們的支持。

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加入了起義大軍。

使得原本只有九百人的隊伍,一夜之間達數萬之眾。

他們作戰勇猛,像一頭被徹底激怒的野獸,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連克五縣,得到了許多正規軍的裝備,比如戰車六七百乘,騎兵一千多人!聲勢之浩大,使得過往郡縣望風而降。

在起義軍節節勝利之時,陳勝卻悄悄地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農民出身的他,小農意識作祟。

他想攻占自己的家鄉陳縣,其目的不外乎想發展自己家鄉作為根據地。

陳勝要求部隊,必須拿下陳縣。

當時,起義軍聲勢震天,每攻破一座縣城,斬殺當地的郡守和縣令,這些為惡不做的官員,平日嚴刑峻法,收刮民脂民膏,成為眾人發泄的目標。

因此,他們進軍的每一座城池,當地的長官聽到後,立即放棄城池攜帶家眷逃之夭夭。

陳縣的郡守也不例外,在起義軍沒來之前,他已逃的不知去向,只留下郡丞(相當於副市長)苦苦支撐。

這位郡丞倒也忠心耿耿,組織軍民著實抵抗了一陣,大概他也知道,就算不抵抗,起義軍進城,他也休想活命。

但是起義軍太強大了,沒幾天縣城就淪陷了,起義軍們衝進縣衙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斬了郡丞。

陳縣告捷,陳勝進城後就被縣裡的三老攔住。

三老?各位千萬別從字面上理解成三個老人。

三老是秦代最低的官職,由一人擔任,負責教育和收稅的工作(相當於教育局長和稅務局長)。

這位三老識時務,懂得見風使舵,無論誰來統治,都能心悅誠服。

於是三老攔住陳勝,說了一句陳勝夢寐以求的事兒:稱王!有了三老的慫恿,陳勝躍躍欲試。

造反為了什麼,王侯才是目的。

如今造反成功,稱王稱霸也就順理成章。

陳勝動了稱王的野心,準備在陳縣稱王。

就在這時,有兩位謀士突然對他說:「你不能稱王!」 這兩位是誰呢?原來他們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兩位是義結金蘭的兄弟,是歷史上著名的刎頸之交。

張耳,魏國大梁人。

年輕時追隨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大家知道,他門客三千,禮賢下士,最出名的典故是竊符救趙。

在竊符救趙中,他的門客候贏出盡了風頭。

可是同樣身為門客的張耳,卻默默無聞!

後來不知什麼緣故,張耳被除名逃到了外地。

來到一個叫外黃的地方。

外黃有一個美女,已嫁做人婦。

這位美女長得略有姿色,而且她還很有錢。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標準的白富美。

這位白富美心高氣傲,她嫌自己的丈夫資質平庸,沒有本事,遂離開了她的丈夫,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

這位賓客,平日和張耳相識,交往很多。

覺得張耳這小子很有才華,才堪大用,何不如將白富美和張耳撮合在一起。

於是他找來白富美說:"你這麼漂亮,又這麼有錢,一定要嫁給一個很有才幹的人做丈夫才可以。

「 白富美問」是誰?「這位賓客說」張耳「白富美聽後好像沒什麼興趣。

賓客說:「他很有才幹。

我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

"白富美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當下斷絕同她丈夫的關係,改嫁張耳。

白富美,有錢,漂亮,張耳娶了她,立即從困窘的生活中擺脫出來。

或許是做過信陵君的門客,可能也很欣賞主公廣交門客的作風。

於是他用白富美的錢,招攬千里之外的賓客。

這樣,賓客逐漸多了起來,他的名聲在魏國很有影響。

劉邦年輕時經常打架惹禍,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和張耳關係不錯,一旦有難,就躲在他家。

在他家一連住了好幾個月,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

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儒家地位不高,而陳餘就是一位忠實的儒家信徒。

在當時,流行的思想是法家和墨家,他沒有選擇最熱門的學說來信仰,可見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

他和張耳一樣,也娶了一位白富美。

不過,相中他的不是白富美,而是白富美的父親。

理由很簡單,陳餘必成大器。

他和張耳身為同鄉,且同吃軟飯,兩人怎麼可能不做朋友呢?當然這是玩笑話。

陳餘比張耳小,結識張耳後,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尊敬他,兩人因此建立了患難與共的情誼!

秦滅魏幾年後,由於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名士,秦國張榜通緝:有捉到張耳的人賞千金,有捉到陳餘的人賞五百金。

張耳、陳餘經過一番商量,決定一起外逃,

他們來到陳縣,隱姓埋名,充當里監門,也就是給閭左們(富農)看守大門,這是一個勉強餬口的差事。

二人都是魏國的名士,淪落成這步田地,還要受里門長官的欺凌。

張耳能沉得住氣,年輕的陳餘衝動冒進不能忍受。

有一次,他們犯了小錯,里門的長官打算鞭打他們。

陳餘頓時火冒三丈,想與他對抗。

張耳連忙用腳踩他,示意接受鞭打,不要反抗。

於是二人一同受了懲罰。

事後,張耳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怎麼和你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和小人拚命,划算麼?"

陳餘克制了情緒,認為他說的有理,承認了錯誤。

十五年之後,陳勝吳廣起義,他們的機會來了。

陳勝攻到陳縣,聽聞張耳陳餘兩位是高人,便請他們一同商討滅秦大計,同時想詢問一下,此時自己稱王可不可以?張耳是這樣回答的:「不可以,秦朝無道,吞併六國。

任用奸佞,殘害百姓。

將軍您興起義兵,是為了天下蒼生。

如果現在稱王,會樹立更多的敵人,我認為這事急不得。

現在最要緊的事情是火速率軍向西,派人去扶持六國國君的後裔們,讓他們成為咱們的黨羽,以此讓秦朝樹立更多的敵人。

敵人多了,秦兵勢必分散。

咱們蓄養實力,等實力壯大了再與秦軍交鋒,就可以西進入關,消滅秦朝。

因此,現在不宜稱王,因為稱王會使天下人的鬥志鬆懈。

待天下大定,您那時再稱王,也不遲啊。

張耳的見解,多像後世朱元璋打天下時,有人提出「緩稱王,廣積糧」的方針。

張耳的分兵擊秦策略與緩稱王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小說三國演義,孫策為了建功立業,把傳國玉璽獻給了袁術,袁術得到了孫策給的玉璽,就急著稱帝,結果稱帝以後,遭到各路諸侯的反對,內外夾攻之下氣死了。

得到玉璽看似得了很大的好處,但它是燙手的山芋,孫堅得了它慘死,袁術得了它慘死。

在實力並不雄厚的時候,稱王也就意味著加速自己的滅亡。

其實張耳說的沒錯,此時稱王,必然會樹立更多的敵人。

因為槍打出頭鳥,首先,秦政府第一個不答應。

如果陳勝不稱王,只是流竄在各地作亂,秦政府會認為他們是賊,不足為慮,不會那麼積極地圍剿。

但是陳勝稱王,性質不同了,秦政府會認為他們不是賊,而是一個敵對的政權,必須誅之而後快。

那時力量狹小起義軍能抵抗的了正規軍麼?所以這個時候,不是你樹敵過多,而是讓你的對手秦朝樹敵過多。

可惜,這個陳勝只圖自己一人患得患失,實是個目光短淺,毫無遠見的傢伙。

他沒有採納張耳陳餘的意見,要不然歷史就會改寫。

後世的朱元璋聽從了「緩稱王,廣積糧」的謀略,最終問鼎中原,奪取天下。

同為農民出身的人,差距卻如此之大。

還是那句話,陳勝起義造反就是為了當王,只要當上王,其他可以不聞不顧。

可是他忘了,沒有天下,這個王位能坐穩麼?於是在大家的簇擁下,陳勝自立為楚王,號稱「張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成為秦末大暴動下的導火索。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如同海賊王哥爾·D·羅傑在行刑前宣布的one piece一樣,...

秦朝滅亡之陳勝吳廣起義始末

這是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王國,同時又是一個短命的帝國,從西部邊陲的一個小部落,發展成一個帝國,它用了將近600年時間,而從傲然崛起到轟然倒塌,卻僅僅只有15年!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