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遵義會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轉折點,並因此而彪炳史冊。

遵義會議召開的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的嚴重損失,使黨和中央紅軍陷入極端危險的境地,它宣告了博古、李德領導的破產。

但是,博古、李德沒有因此而改變錯誤領導。

「黎平轉兵」後,中央紅軍迅速進軍,於1935年12月底占領烏江南岸的猴場,準備渡烏江北上黔北。

這時,博古、李德再次主張前往湘西:「完全可以在烏江南岸建立一個臨時根據地,再徐圖進軍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為此,中共中央在貴州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否定了他倆的意見,並規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

」這在實際上取消了以往李德獨斷專行的軍事指揮權。

嚴酷的現實說明,博古、李德教條主義的思維和領導能力的巨大缺陷,不僅不能突破危局、使紅軍擺脫危險,而且可能使紅軍遭受滅頂之災,進而給中國革命造成全局性的災難,他們已經擔負不起領導全黨和紅軍勝利前進的責任。

並且慘重的失敗,在紅軍中引發很大的不滿,使他倆喪失了繼續領導的威信。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就此回憶說:湘江戰役後,「廣大幹部眼看反五次『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於絕境,與反四次『圍剿』以前的情況對比之下,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的路線所致,部隊中明顯地增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

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

」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親歷這段長征過程的羅明也回憶說,當時「幹部們對軍事指揮有很多意見」。

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上的激烈爭論和越來越多的人反對他們的意見,就說明博古、李德的領導難以為繼了。

長征出發後,為使紅軍爭取主動、尋機發展,毛澤東、彭德懷等曾多次建言獻策,但遭到博古、李德拒絕。

在目睹錯誤領導將紅軍帶入危局的嚴重情勢,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不斷向博古、李德的錯誤領導提出意見和批評。

周恩來回憶說:「從湘桂黔交界處,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評軍事路線,一路開會爭論。

從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爭論尤其激烈。

其時,糾正錯誤領導、統一黨內意志,以擺脫困境,是黨和中央紅軍面臨的最大問題和當務之急。

為此,黎平會議決定到適當的地區召開會議,決定和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在突破烏江天險後,智取黔北重鎮遵義。

其時,國民黨大軍已被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相對和緩的軍情,給召開黎平會議決議中的會議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和比較安全的環境。

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義會議」召開。

與會者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高級將領,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及其翻譯伍修權列席會議。

會議首先由博古作關於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史稱「正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由於敵人力量強大、黨的各項工作沒有做好等客觀原因,而基本否認他和李德的軍事指揮錯誤。

周恩來接著在關於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軍事工作報告(史稱「副報告」)中,實事求是地指出了反「圍剿」戰爭中在戰略戰術方面存在的問題,誠懇地進行了自我批評,同時也批評了博古和李德。

隨後,張聞天根據會前和毛澤東、王稼祥討論的意見,作批判「左」傾主義軍事路線的報告(史稱」反報告」),他尖銳地批評了博古、李德的「左」傾軍事路線。

毛澤東接著發言,他運用事實駁斥了博古所講的各種客觀原因,認為紅軍具有粉碎敵人「圍剿」的有利條件。

並且就具體的戰術問題和軍事指揮問題,如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運動戰、游擊戰、戰爭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速決戰、保持有生力量和保衛蘇區領土的關係、戰略轉移與實行突圍的問題等,作了深刻的論述。

王稼祥在發言中旗幟鮮明地支持和贊同毛澤東的意見,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和戰略戰術上的錯誤,擁護毛澤東出來指揮紅軍。

朱德、李富春、聶榮臻、劉少奇、陳雲、彭德懷等紛紛發言,「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綱和意見」,認為博古的報告「基本上是不正確的」。

只有凱豐替博古辯護,「不同意毛、張、王的意見」,博古「沒有完全徹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凱豐、博古後來都認識了他們的錯誤,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李德「完全堅決的不同意對於他的批評」,並辯解說他本來只是作為顧問提提建議,是中國同志自己搞壞了。

會議最後決定:「(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會議還「一致決定改變黎平會議以黔北為中心來創造蘇區根據地的決議,一致決定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

遵義會議的偉大意義

遵義會議是黨在危急時刻召開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實事求是,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面臨的重大的、關係全局的問題。

遵義會議的最大功績,是改變了中共中央的領導。

會議決定「取消三人團」,會後張聞天根據會議討論內容起草的遵義會議決議,明確指出李德和博古執行了「左」傾軍事路線,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的重大損失「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隨後,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

由此,結束了第三次「左」傾路線對全黨的領導。

遵義會議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進入黨的領導核心,開始對全黨的領導。

雖然其時,毛澤東沒有成為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人。

但是,一方面,由於當時黨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軍事鬥爭,軍事鬥爭是覆蓋全黨一切工作的核心工作,毛澤東參與軍事工作的領導,實際上就是對全黨工作的領導。

另一方面,黨的領導人張聞天、周恩來都非常尊重毛澤東的意見,接受他的主張和建議,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中央政治局成員的高度重視和普遍尊重,他的作用和影響力大大超出了他所擔負的實際職務。

從指導思想上講,毛澤東的意見和建議成為全黨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決策,在黨的各項決策中,他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從影響力方面講,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後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中,實際上處於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

因此,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事實上開始形成。

對此,親歷長征歷史過程的周恩來、張聞天、陳雲、鄧小平、楊尚昆都有明確的論述,這些基於他們親身感受的認識,反映的是一個歷史的真實。

圍繞遵義會議和毛澤東領導地位形成的問題,有一點必須看到,就是形式和實質的問題。

從形式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職務上,沒有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但從實質看,如前所述毛澤東發揮了主要的領導作用。

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遵義會議的最大成果,對長征勝利和中國革命勝利產生了深刻而深遠的影響。

這是歷史已經證實了的,這是遵義會議彪炳史冊的主要原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鍵時刻對黨作出重大貢獻的王稼祥

關鍵時刻對黨作出重大貢獻的王稼祥作者:管廷蓮來源:學習時報王稼祥是我黨我軍第一代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多次在黨和紅軍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堅定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使黨和紅軍轉危為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