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被稱為梟雄,這才是真實的劉備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直以來,曹操都是三國時期著稱的奸雄,而且這一「榮稱」一直持續到整個封建王朝的結束,曹操的 「奸雄」 正是是劉備的「梟雄」襯托,在《三國演義》裡面眾人皆知。

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詐、狡猾的意思。

而這個梟字又作何解釋呢?小編認為,梟字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和包容性,且兼有雄心壯志,還能屈能伸,那麼這個梟雄的梟字,怎樣在劉備身上體現的呢?

在在白帝城託孤一事中,可以看出劉備的老謀深算,政治眼光之深遠,考慮問題入骨三分。

「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劉備以這種方式將其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會取而代之了。

如此一來,倘若日後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這句話在,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輿論以及民心上都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並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於劣勢。

所以劉備與其說是信任與託孤,不如說是早已預謀,先發制人的策略,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

其實劉備稱之為梟雄,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證明的,他的一生都在梟雄之路上拼搏 。

劉備在不肯接受徐州過程中,也是經過跌宕起伏。

最終不僅贏得了名聲和徐州,而且更加得到了徐州人民的人心。

因為當時徐州應該說是政治邊緣,陶謙留下的徐州,剛剛經歷過曹操的洗劫,很多人民被迫流離失所,隱居徐州本地的名士大多各尋其主,躲避徐州的災難,接手安撫民心很難。

當時周邊狼子野心的諸如呂布、袁術等宵小之輩仍然想偷襲徐州外,其他的勢力袁紹等人則沒有半點舉動。

更重要的是,徐州在劉備的治理下,並沒有發生本地居民造反、叛亂的事情,其實心裡早就穩操勝券。

後來在眾人勸說下接受徐州,自身自然會贏的美譽。

他的心思縝密、思慮周全、技高一籌,不得不為我們佩服。

英雄也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時候,處於人生的低谷狀態,此時這個梟字,在劉備身上也是完美體現,真可謂是能屈能伸。

劉備在拒戰袁術的時候,被呂布偷襲,把他老婆抓走了。

劉備無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對劉備萬分賞識、恩寵有加,並有煮酒論英雄一說。

意思是要論天下的英雄,當屬劉備和曹操,但劉備卻另有心計,心裡仍具存在著霸業的希望,怎麼會盡心效力於曹操呢?雖然他做了曹操的左將軍,因長獻帝一輩從此被稱作劉皇叔。

隨後便和董貴妃之父董承導演了衣帶詔事件,欲與董承一起誅殺曹操。

後又恐密謀敗露,藉口去下邳擊袁紹隻身逃跑,投靠到了袁紹門下,從此以漢室的宗親自居,打著 「 討伐曹賊,匡扶漢室 」 的旗號,公然與曹操為敵,可見劉備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撲滅心中做霸主的希望,這一份執著的信念,一直在堅持著他,他是難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難以順服的政治野馬。


其實從劉備一生的成就來看,他未成氣候之前,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最後以江陵為根據地,聯合孫權在赤壁擊敗了曹操,並迅速占領了荊州一帶得償所願。

隨後以詐力取得益州,武力攻占漢中,與曹操、孫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其實是暗中積蓄力量,圖謀霸業。

如果不是這樣,他當時也只是逝去的英雄,而不是梟雄。

這也是梟雄能夠踏著英雄的屍體,走上帝王寶座的原因,而表面上卻很祥和,能夠微笑著算計別人,其實是心狠手辣,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偽善。


梟雄在劉備身上的定義就是:有野心且執著,偽善且能屈能伸,重利益且不擇手段 !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