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蜀軍的第一大將,卻被《三國演義》黑了個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蜀漢政權中期的第一大將,在關羽、張飛死了以後,魏延成為蜀漢政權的頂樑柱。

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魏延一直是開路先鋒。

但是他也是一個悲劇的人物,最後他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那麼魏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被劉備委以重任,負責鎮守漢中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羅貫中先生在他的作品《三國演義》中把魏延從開頭黑到結尾。

但是歷史上真正的魏延絕非如此,絕對是一員將才。

在劉備從荊州進入四川的過程中,魏延數次立下戰功,在劉備占領成都以後封魏延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的職位並不算高,僅僅是一個團級幹部而已。

但被後世傳成神話的趙雲也是牙門將軍而已,換句話說,魏延用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和趙雲平起平坐。

牙門將軍主要負責劉備的安全警戒,但已經有資格參加高級軍事會議。

這就要求成為牙門將軍的人擁有三樣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一自己武藝高強,第二懂得用兵之道,三獲得劉備的絕對信任。

很顯然當時魏延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爆發了大戰。

最後劉備取得了勝利,成功占領了漢中。

漢中之地對於劉備來說至關重要,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就是兩路出兵。

一路出漢中進攻長安,以來出荊州進攻洛陽,兩路夾攻共取中原。

荊州由劉備最信任的二弟關羽鎮守,而取得漢中以後,包括諸葛亮在內的眾人都以為劉備會讓他的三弟張飛鎮守。

張飛本人也認為自己勢在必得,將會鎮守一方。

誰知劉備破格提拔了魏延,相當於將魏延從警衛團的團長直接任命為邊防軍的軍長。

可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程度有多高。

二、受命於危難之際,頑強堅守住了漢中

早在劉備任命魏延的時候,魏延就向劉備做出了保證:「曹操以傾國之兵而來,我替大王擋之;派大軍統10萬軍而來,我替大王滅之。

」從後來魏延的表現來看,他這絕不是在吹牛。

公元220年,劉備控制的荊州部分地區被孫權奪取,劉備的大將關羽被殺,荊州軍團全軍覆沒。

荊州對於劉備至關重要,萬萬不可失守。

喪失荊州以後,劉備再想進軍中原就只有漢中一條道路,這幾乎不可能成功。

所以在第二年,登基稱帝以後的劉備統帥國中三分之二的軍隊共6萬多人進攻東吳。

結果被陸遜打得大敗,6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剛剛把家底賠乾淨,吳國和魏國的軍隊就到了家門口。

劉備退守三峽峽谷之後,就再也不可退了,因為再退下去蜀漢難保。

吳國軍隊雖然獲勝,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所以並沒有乘勝追擊。

不過北方的曹丕可不這麼看,在得知劉備兵敗以後,曹丕立刻派出了8萬軍隊前來進攻漢中。

在曹丕看來先占領漢中,在進攻四川十分容易,因為此時的蜀漢全國只有4萬多軍隊。

當時魏延專門負責鎮守漢中,他手裡的軍隊只有1萬人。

但是漢中在他的手裡固若金湯,魏軍怎麼努力就是無可奈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那位將軍才是劉備的心腹大將?

蜀漢先主劉備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也是勵志的。他從一介白衣到三分天下,靠的不止是智謀和運氣,更多的靠的是個人魅力。無論是關羽和張飛,還是諸葛亮等人,都心甘情願的跟隨他,那麼蜀漢那麼多的將軍里,誰...

諸葛亮為何不重用趙雲?為什麼要害趙雲?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似乎是個很精明的人物,你看諸葛亮每次出兵,似乎帶著的都是趙雲,二人似乎也是黃金搭檔。諸葛亮借東風,指定趙雲前來接應;諸葛亮弔孝,指定的也是趙雲護送;甚至劉備招親,諸葛亮也派趙雲...

劉備為何重用年輕將領魏延

1劉備奪得漢中後,有了三大根據地,一塊是益州,一塊是荊州,另一塊就是新得的漢中郡。劉備自己鎮守成都,關羽則被派駐荊州,只有張飛尚沒有獨自治理的領地。劉備此次尋找擔負守衛漢中重任的將領,群臣們都以...

馬超投靠劉備後受排擠與壓制 在惶恐中渡過餘生

關羽北上襄陽後,呂蒙獻計,換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將領陸遜守備陸口。是年十月,呂蒙親任征荊州大都督,率兵西上,一路上吳兵裝扮成白衣商人模樣,騙過了關羽沿江的哨所,直抵江陵、公安,守將麋芳等先後投降,呂...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能打敗司馬懿?

三國時期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因病重垂危下令撤軍,在臨死之前諸葛亮密謀楊儀,姜維等人,諸葛亮告訴楊儀等他死之後大軍陸續撤回漢中,讓魏延斷後掩護大軍,如果魏延不聽將令的話就把魏延殺死。魏...

背叛成性?我真不是那樣的男人!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許多歷史名人被羅貫中大大黑得很慘,比如曹操、曹真。但就是在這部以「崇劉抑曹」為主基調的作品中,有一位蜀國大將卻同樣被黑得要死要活。這位蜀漢大將能力不比關羽、趙雲差,卻...

劉備手下第一大將魏延為什麼被黑得最慘?

作為蜀漢政權中期的第一大將,在關羽、張飛死了以後,魏延成為了蜀漢政權的頂樑柱。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魏延一直是開路先鋒。但是最後魏延卻只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後世的記載里也常常忽略或是故意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