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管理文化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更有王者之風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贊成的人是孫權。

為什麼呢?他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里所表現出來的駕馭局勢、知人善人、化解矛盾、形成和衷共濟的合力,這些方面比曹操和劉備都要高明。

看《三國演義》,孫權的政治集團,基本上是按照儒家思想行事,但是今人對孫權的評價,後人讀《三國演義》,包括《三國演義》本身,對孫權是貶的很低的。

我們歌頌劉備是一個仁厚之主,曹操是亂世奸雄,孫權被罵為吳狗,實際上不公平。

  你看看東吳這一幫人,孫堅出場的時候就是十七路諸侯討董卓,是在前線拼打很厲害的一位戰將,他為什麼失敗?是因為袁紹抽他的底火,不在後面給他供應糧草兵馬,所以孫堅才失敗的。

這有什麼錯啊?孫策這個人,小霸王孫策,也是這樣一個非常講誠信,按儒家思想行事的一個人。

他裡面講了一個小霸王大戰太史慈,兩人打的很厲害,打了之後太史慈服了,說願意歸附孫策,但是馬上講了一件事,我得先回家去把我老母親安置好,孫策就同意了,說你回去。

一走,孫策的部下就講他肯定不來了,為什麼?你兩個人剛打了這麼一場惡仗,他跑了還能來嗎?孫策不信,在地下插了一個標杆,告訴大家你們看著,太陽到十二點的時候,太史慈一定會回來。

到這個時候,太史慈就真的回來了,這就叫誠信。

是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也是太史慈在講誠信,《三國演義》拿這些故事來教育人。

  我們儒家講什麼啊?孔子一輩子不談妖魔鬼怪的事情,但是《三國演義》里寫了兩個妖怪人物,一個叫左慈,大家都知道,戲曹操戲了很多次,現在講是一個高級魔術師,變了很多招來戲弄曹操,替讀者出一口惡氣。

另一個就是東吳的神仙,叫于吉,說他能夠呼風喚雨,能夠給老百姓治病等等,講的好像很了不得。

但是孫策這個人堅決不信,他後來因為傷病臨死之前,堅決要把于吉給除掉,他就是把這個神仙給殺了,包括他的母親,吳國太都不願意,但是他一定要這麼做。

這件事情說明了什麼呢?儒家講不要相信這些怪力亂神,是禍害百姓的,今天我們把它提到這個高度來講,也是希望我們的管理者不要迷信,不要講這些東西。

  那麼到了孫權,他一生的作為,基本上我認為無可挑剔,因為在漢朝這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情況下,皇帝統治無力,地方上的官員只能各保一方。

但是孫權繼承了東吳事業之後,從來沒有說過要踏平中原、取代漢朝,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一方平安,這些是沒有什麼錯誤的。

我們講在《三國演義》里孫權是最大的贏家,怎麼個贏呢?《三國演義》里有三次大仗,是決定性的戰役,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獨霸中原、赤壁之戰決定了三國鼎立天下、彝陵之戰決定了蜀國走向滅亡。

這三次大仗兩次都是孫權打贏,只有官渡之戰是曹操贏了。

這三次戰役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你說孫權是不是最大的贏家呢?他怎麼能打仗呢?我們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在《三國演義》里孫權與劉備、曹操相比,更有王者之風,什麼叫王呢?講這麼一個標準。

我們知道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得了天下跟韓信有一個談話,劉邦問韓信說你看我帶兵打仗能帶多少啊,韓信告訴他能帶二十萬兵馬,再多了你指揮不了。

劉邦問韓信,說你能帶多少兵呢?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我能擺布的開。

劉邦就說了你指揮打仗比我強,為什麼我當了皇帝你當了臣呢?韓信說了一句話,說你能夠降將,我能夠降兵,意思就是劉邦可以駕馭這些大將軍們,指揮他們去打仗,我只能帶兵打仗,所以我是將,你可以當皇帝,有這麼一句話。

我們用這個來分析孫權、劉備、曹操的差別,就是在這個方面。

  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曹操和劉備都親自上陣打仗了,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降到一個將軍的位置上去打仗,曹操把自己降到跟周瑜一個層次上,劉備把自己也降到將軍層次上親自帶兵打仗。

但是孫權不幹這個事情,他任命別人去打仗自己不出城門的,我坐在家裡等,你打勝了回來就行了。

這就是降將與降兵的高下之分,所以我們說孫權更有王者之風,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劉備、曹操、孫權的比較

決策能力的比較

  我們在《三國演義》里可以看到曹操是非常有決策能力的,別人出主意我來決斷,怎麼辦就辦了,往往能夠成大事。

劉備這個人基本上沒有決策能力,他如果沒有諸葛亮,一輩子將會一事無成。

那麼我們看,相比較之下孫權最有在危難時刻的決斷能力,赤壁之戰之前的決策表現就既有膽略又有氣魄,為什麼?曹操號稱83萬軍隊,已經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東吳只有5萬兵馬。

這是一個不成比例的戰役,怎麼打呢?所以在東吳內部形成了兩個陣營的分化,一部分人主張投降,就是張昭這些文臣,老臣都主張不能打,打肯定是要失敗的,與其打了失敗,還不如我們趁早投降。

另一類人堅決主張要打,就是周瑜、魯肅這些人。

在這個情況下,是戰是和,最後誰來拍板呢?孫權來拍板。

但是在這之前,這些人都在遊說他,跟他講戰的道理、和的道理,他一言不發,你們說。

到最後,在朝堂上我們再見。

當他下定決心要打的時候,揮刀把自己桌子的一角砍掉,告訴大家從今天起誰要再言和,就和我這個桌子一樣,也就是要殺。

正是因為他這樣的一個決策,一個剛毅的決斷,曹操的83萬軍隊沒有了。

我們說實際上曹操的83萬軍隊是被他的一劍,把這83萬人頭砍掉了,這就是決斷。

  那麼在《三國演義》里你可以看到,它其實最初是群雄爭鋒,那麼多英雄好漢為什麼很多人都失敗了?劉表不能決策荊州沒有了,劉璋不能決策益州失掉了,劉備錯誤的決策使自己走向了滅亡,可見當管理者、當領導人,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用人能力的比較

  劉備雖然號稱是一個仁厚之主,能夠禮賢下士,實際上他並不識人,也不能用人,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劉備只有一個人替他出主意,就是諸葛亮,打仗武將就是這麼三四個人。

等到關羽、張飛都死了,他攻打東吳就是帶著關平、張苞這一群人去打仗,怎麼能贏嗎?那麼曹操這個人,他用人是「以道御之」,這個道是他自己講,道就是方法,他用他自己的招數來駕馭人。

我們看在《三國演義》中他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

那麼孫權這個人在關鍵時候,敢於用人、善於用人,更能夠破格提拔人才,這一條是非常不容易,因為東吳地盤本來就小,人才也就少,當時的北方人不可能跑到南方人給他效力,很大的原因是語言有障礙,水土也不服,所以他的人才只能從內部產生。

但是在這個大環境中是非常窘迫的,所以我們講當孫策死後,孫權只是一個16歲的年輕人,他敢於用周瑜、魯肅這些人,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因為那是他哥用的人,周瑜的地位是給孫策挑擔,我們講是這樣一個關係。

如果他一旦不聽你的,要把你挪一個位置,你還能受得了嗎?我們過去講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孫權在這件事上,我們讀《三國演義》基本上沒有感覺,他就重用了周瑜、魯肅這些老臣,幹了一件大事,就是把曹操打敗。

  那麼周瑜、魯肅這些人相繼去世之後,東吳的軍隊又沒有人能夠擔當大任做將軍,怎麼辦呢?別人推薦了呂蒙,呂蒙是一個什麼人呢?行武出身,在古代來說沒有家庭背景,想當大官是很難的,呂蒙就是一個沒有家庭背景,從士兵幹起來的人。

但是在這個時候,孫權破格重用了他。

當時荊州還在關羽手中,怎麼能收回荊州呢?周瑜沒有能做到,這個任務落到呂蒙的手中,孫權大概也考慮到他的能力,不一定能夠擔當此任,所以讓自己的一個本家弟弟和他一起指揮軍隊,但是呂蒙這個時候發話了,說不可以,要麼你重用你自己的兄弟,要麼讓我擔當,因為我們兩個合作我沒有辦法駕馭他,因為他跟你是這樣的關係。

這在今天我們來看,孫權會怎麼辦呢?孫權就是把自己的本家弟弟拿下來,讓呂蒙自己一個人去干,還真的幹了一件大事,把荊州收了回來。

這種用人的方法,也是我們今天管理者值得思考的。

  到了彝陵之戰,呂蒙去世了,誰來指揮軍隊呢?最高統領又成了問題,這個時候軍中無大將,別人說陸遜可以,但是這個陸遜是一個白面書生,又沒有影響,做大官一定要有影響才行,能服了大家的心,你才能管住這一幫人,陸遜沒有這些。

怎麼辦呢?破格提拔,怎麼提拔?登壇拜將。

把將士們召集起來,登壇拜將,說一句厲害的話,從今天開始,那邊劉備的大軍已經開過來了,我拜陸遜為大將軍,城門以內的事我管,城門以外的事統統歸你管,這叫放權。

授他一把尚方寶劍,誰要不聽你的,格殺勿論。

就是這麼重用了一個白面書生,一個年輕人,這人果然爭氣,把蜀國的皇帝劉備給打敗了,火燒連營四十里,把75萬大軍葬身火海,使劉備羞死在白帝城裡。

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孫權用人的成功之處。

化解矛盾的能力比較

  我們再談化解矛盾的能力。

劉備集團的內部矛盾問題很嚴重,第一就是用人畫圈,失掉了不少的親和力,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這個問題,很多事情沒法正確的決策,用人畫圈最不好的結果就是魏延這樣的人,因為在圈子的最邊緣,諸葛亮臨死的時候居然生把這個人除掉了,你說這魏延冤還是不冤啊?

  第二,沒有處理好親子和義子的關係,導致一場內部仇殺,關羽怎麼死的?在關羽之前也發生了一個蜀國誰來繼承皇帝位子的問題,劉備就徵求兩個結義兄弟的意見,猛張飛就不講話,關羽講了一句話,當然要你自己的親兒子繼位,不能用義子。

劉備有一個義子叫劉封,這話傳到劉封耳朵里劉封能不恨關羽嗎?所以到了夜走麥城的時候,關羽失掉荊州之後,在麥城裡關羽還想著趕緊給成都發信,讓他們派救兵來救我,但是在這個路上,有一個山口是劉封守著的,發回去的書信都到這個地方被劉封扣下來了,才導致劉備不能發救兵,關羽夜走麥城給東吳殺掉了,這是一個嚴重的矛盾問題。

所以後來導致劉備知道了這件事,又把劉封殺掉了,這樣一個內部仇殺。

  諸葛亮的事情,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沒有什麼道理講魏延這個人腦後長了一塊反骨,時時都想著要把他殺掉,最後在自己死之後,生了一個辦法,把魏延殺掉了。

張飛也是因為內部問題,鞭打士卒,最後丟掉了自家性命,這些都是內部矛盾。

  曹操也是,內部矛盾很多,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從來不相信任何人,除了自己那幾個心腹之外,所以生了很多招來解決內部問題,都是歪招。

這樣一個情況,你的事業還能夠不受傷害嗎?可是反過來,我們看孫權在東吳這個裡面,基本上看《三國演義》看不到他內部因為矛盾造成的這些禍害。

你看到的他這個集團,是完全按照儒家那一套管理,什麼叫儒家呢?上下等級各按其位、各盡所能。

吳國在關鍵時候說話是大家長才管用的,下面沒有不盡職、不盡責的人,所以這就叫做上和下睦、和衷共濟,很有凝聚力。

他內部不是沒有矛盾,甘寧和凌統之間有殺父之仇,我們知道孫權在打長江邊一個地方勢力叫黃祖的時候,甘寧是他手下的一個將軍,把凌統的父親一箭給射死了。

而凌統後來又歸了孫權,這就是殺父之仇,凌統一見了甘寧就眼紅,要殺他,怎麼辦呢?孫權告訴他們,那時候是各為其主,現在你既然歸屬我了,大家就要像兄弟一樣相處,話是這麼講,父親是死在他手裡怎麼辦呢?果然在後來,另外一場戰爭中,孫權又安排甘寧在戰爭上救了凌統,於是變成了生死之交,他就是這樣化解矛盾的。

  怎麼對待自己的部下呢?《三國演義》里有一個非常好的描寫,在一次仗打失敗之後回來,他為了安撫將士,擺了一個很大的宴席,讓將軍們喝酒,讓周泰把衣服脫下來給大家看,周泰渾身的刀劍傷痕,孫權是一道傷疤敬他一杯酒,哭著敬著他喝。

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別的將士能不感動嗎?在這些方面,我說這是管理的一個理念問題,孫權是在三國時期最成功的,所以東吳是最後滅亡的國家。

當然孫權的晚年也很荒淫,這是另外一碼事,所以官還是得要有退休制度,沒有退休制度就會出問題。

諸葛亮六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諸葛亮在中國來說名聲太大,是一個智慧之神,誰要有預測能力、有辦法,別人就會說你是小諸葛,比如說白崇禧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里看這些出神入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諸葛亮辦的,他能預測未來,能夠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把這麼多好事給了諸葛亮呢?有一個心理上的原因,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拜的對象。

為什麼?在古代只有一條科舉之路可走的情況下,而科舉之路能走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讀書人讀了書之後,不管你有才無才,都認為自己很有本事,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毛病,都希望能有人發現我,讓我來施展抱負,可是實際上都沒有這個可能性。

  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一個在南陽種地的讀書人,被劉備發現之後,最後當到了丞相,幹了一點事,所以也就成為知識分子嚮往的一個對象,《三國演義》才把這麼多好事都堆到他的頭上。

但是在今天,我們從管理學上看諸葛亮這個人,他一生的事業有一些是成功的,要不成功也就沒有三分天下的事情。

但是,我講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戰術上,戰略上他一輩子失誤非常嚴重。

  我們講在做事業這件事上,戰略和戰術,只有戰略是起決定性因素,戰術上的勝利都只能是局部、暫時的,戰略如果不能成功,人的事業基本上是不能成功。

大家可以想一想,從我們民國時期開始,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戰略上有什麼區別?蔣介石依靠大資產階級、大官僚,雖然那個時候好像表面勢力很強,他不如依靠中國農民。

毛主席一輩子戰略勝利,六個字,他什麼仗打敗,最後都能夠勝利,哪六個字,「打土豪、分田地」,就因為這一句話得了中國農民的心,一切都勝利了。

所以不要說三大戰役如何如何,用兵如神,那都是戰術問題,真正的戰略是這六個字,「打土豪、分田地」,最得人心,最後得天下。

  諸葛亮一生的戰略失誤有多少呢?有六大戰略失誤,這是我個人想跟大家共同探討的。

  第一,隆中對策,缺乏一個關鍵性的內容,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一次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起來之後跟劉備的那一番談話。

談話實際上就是第一個戰略總決策,告訴劉備天下大事將來是三分,你這個情況我們只有聯吳抗曹,將來得了四川之後,以那裡為根據地,興復天下。

  怎麼興復天下呢?隆中對策時就說到,派一員大將守著荊州,然後我們從四川往北進發,越過漢中向陝西、山西、甘肅這一帶打,收了西北高原,再往中原打,是這麼一個想法。

那麼現在我們就講,為什麼缺乏一個關鍵性的內容呢?實際上第一怎麼守著荊、湘這一帶,也就是形成三分天下之後,他沒有說明白。

第二,希望收了四川之後,再向北翻過大巴山和秦嶺,我們知道後來的六次劈山都是不成功的,為什麼?首先條件不允許。

  其次第二次戰略失策,就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勝利的成果被諸葛亮拿來了,赤壁之戰之後荊襄一帶,劉表的地盤被諸葛亮占了,但是東吳認為這一仗是我打勝的,荊州應該歸我,沒有辦法,諸葛亮讓劉備用了一個「借」字,說荊州算是借我的,等我將來得了四川再還你。

這個借字是毫無道理的一個事情,大家可以想,荊州本來是漢朝的荊州,東吳打敗了曹操,荊州怎麼就是你的地盤了呢?荊州是我拿下來的,你有本事可以發兵過來,咱們再打一場,實際後來周瑜一次又一次和諸葛亮打仗,都是為了爭荊州,你諸葛亮不是有這個本事把周瑜打敗,何必用這個借字呢?因為你用了借字,人家以為是自己的,一定要你還,雖然把周瑜累死了,呂蒙接著幹這件事,到最後關羽因此而喪命,荊襄因此而失去,都是因為有這個借字。

假如荊襄一帶在諸葛亮得了之後,在這個地方用重兵守著,然後去把四川拿過來,很容易,這個地方就不會失掉了。

有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我說借,是另外一次戰略失策。

  第三,就是在西取巴蜀之後,劉備已經把四川拿回來了,已經當了皇帝,很好,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已經把湖北的西部和湖南的東部一大片土地占有了,貴陽等,這一片才是真正的軍事戰略要地,因為東邊是面對東吳的,北邊是曹操。

那麼你如果把四川作為你的大後方,兵馬糧草從那裡出,以這邊為戰爭前沿,不管是向東先滅了東吳,或者向北滅了曹操,都還有可能,但是你不這麼做,只讓一個關羽一個人獨擋兩面,關羽是一個武將,並沒有什麼謀略可言,怎麼能對付曹操和孫權這麼兩個人呢,所以荊州的失掉是必然的,只是早晚問題。

在這個事情上主要是諸葛亮的戰略決策有問題。

  第四,彝陵之戰是更大的問題。

因為劉備要給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力發兵攻打東吳,諸葛亮、趙雲等等一幫大臣都不願意,但是劉備因為剛才我們講的桃園結義問題,一定要發兵,果然是失敗了。

問題在哪裡呢?作為諸葛亮這樣一個有軍事才能和智慧的人,又是蜀國的丞相,你這個時候在不能勸皇帝,自己的主人,回心轉意,不去攻打東吳的條件下,你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主意,隨著劉備一起去出征呢?起碼你跟隨著劉備,這一仗也許就打勝了,即使打不勝,也有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為什麼你住在成都不動?這是我們想不通的問題,造成蜀國元氣大傷,實際上在這裡邊,諸葛亮要承擔一個很大的責任,你知道了劉備把他四十多個大營扎在長江邊上,就想到人家要用火燒了,你自己為什麼不去啊?這是我想不通的一個問題。

  第五,七擒孟獲是一個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人力,造成的結果是濫殺無辜,一點用也沒有,也就是說得了四川之後,諸葛亮先要把後院搞好了,往雲南、貴州這一帶打。

打的是什麼人呢?現在講那時是打的野蠻人,孟獲這些人,我們講是原始社會的一些人。

如果以當時的文明程度,諸葛亮是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人,其實打那些原始人,一般智力的人都可以,還用你諸葛亮去打嗎?關鍵是你七擒孟獲有什麼用?你讓他服你了,就是得到這個。

那些地方因為它是半原始社會,打了之後既不能給你供應兵源,又不能給你供應糧草,你說你打來有什麼效果呢?所以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這也是一個戰略決策問題,你不打起碼可以養精蓄銳向北進攻,主要的敵人在北方。

所以當時蜀國有一個不起眼的臣叫王良,告訴諸葛亮不用打,派一個將軍守著那個山口他就過不來了,何必打呢?但是諸葛亮要打,打的結果是什麼呢?兀突骨把三萬藤甲兵一火燒盡,諸葛亮捋著鬍子說我這回燒死了這麼多人,因此我要減壽了,有什麼用啊?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這麼一個陰影。

所以我講實際上這是一個戰略決策的失誤。

  第六,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打的六次戰役,實際上這六次都是感情用事,就是前後出師表上寫的,他為了報恩於劉備,才去做這些事,興復漢室已經不可能,但是我盡力了,你盡力了有多少好呢?浪得一個忠臣良將的虛名,把自己累死在路上。

路徑不對,當時的軍事實力實際上根本已經不可能,每次要發二三十萬兵去打,蜀中有多少老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親子散,就因為你要報那一個人的恩,這叫什麼事?大家可以思考。

  所以諸葛亮因為有這六次重大的戰略失誤,漢朝要想興復根本就沒有可能性,只不過是諸葛亮自己得了一個美名而已,這種名有什麼作用呢?今天可以告訴各位,今天我這麼講,我們覺得他不太值得那麼尊敬、崇拜了吧?

結束語

  《三國演義》里的管理問題,本身帶有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和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特色,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審視它,你只能是批判的繼承和參考,對於今天管理水平的提高還得用現在科學管理的方法,但是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在很多方面要有中國人自己正確理解才行。

這是我個人的考慮,過去我們說經商企業可以把《三國演義》當作一部什麼書來用,我告訴你基本不可用,只能參考、分析、借鑑,硬搬來那些招,你搬一次失誤一次,空城計你敢用嗎?現在打仗用空城計一定被抓住了,火燒戰船沒有風,諸葛亮會祭風,你去祭風嗎?這事還不完了。

不用造武器,你等著草船借箭,你今天給我借一下試試,這些都是瞎掰,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事,基本上都是瞎掰,所以不管我們讀孫子兵法也好,還是《三國演義》也好,中國古代的這些管理問題都需要我們用獨立的思考,要用今天的管理理念重新來分析借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周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瑜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

關羽攻樊城失敗的幕後陰謀

一、劉備命令關羽攻取樊城(一)劉備、諸葛亮的殺機214年,劉備取得西川;219年,劉備攻取漢中,進位為漢中王。探子來報,曹操聯結東吳,準備取荊州。諸葛亮的計策是把封關羽為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