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文: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敵方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還末明朗,要誘使盟友去消滅敵人,不必自己付出代價,這是根據《損》卦推演出來的。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諜略。

當敵方動向弓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分開,二者相輔相成。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

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惟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

子貢以「忱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占據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

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

子貢說:「運事好辦。

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

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

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的。

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

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

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挂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

齊國只得請罪求和。

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傲狂大,立即移師攻打晉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

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曹操殺彌衡

自古以來,文人傲物、講究氣節,以顯示自己的清高與孤傲。

三國時候的禰衡,就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才子,這樣的人要是生逢其時,發揮他的才幹,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可惜彌衡生逢亂世,又恃才傲物,結果被殺。

彌衡之死,完全是曹操、劉表一手導演的借刀殺人的把戲。

漢獻帝建安初年,曹操考慮派一個使者到荊州勸荊州牧劉表投降。

謀士賈詡建議說:「劉表喜歡與名士交往,最好能物色一位名士前去,就有可能招降劉表。

」曹操覺得有道理,就問另一個謀士荀攸說:「你認為誰可以去?」荀攸回答:「當然以孔融去最好!」

孔融是孔子的第20代孫,擔任過北海侯國的相,以能寫文章與慷慨好客聞名,是當時文學界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然是比較理想的人選。

曹操點頭答應,並囑咐荀攸去給孔融打招呼。

孔融聽了荀攸的話,立刻接口說:「我有一位好友叫禰衡,字正平,他的才學比我高十倍,這個人足可以在天子身邊工作。

做一個使者,更不成問題。

」後來孔融並沒有把禰衡直接推薦給曹操,而是向漢獻帝上了一個表,大大誇耀了禰衡的才能。

獻帝把表章交給曹操,曹操心中老大不高興,就隨便叫人去把禰衡喊了來。

禰衡來後,按例行了禮,曹操卻一反以往尊重人才的常態,不給禰衡安排座位。

平時頗為自負的禰衡見到這個場面,不覺仰頭向天,一聲長嘆說:「天地雖然這樣寬闊,為什麼眼前連一個像樣的人都沒有呢?」

曹操自傲地說:「我手下有幾十位能人,都是當代英雄,憑什麼說沒有人呢?」

禰衡又笑了一聲:「那就說給我聽聽吧!」

曹操不無得意地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見識高遠,前朝的蕭何、陳平,都不如他們。

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過去的岑彭、馬武,也不是對手。

呂虔和滿寵替我主管文書,于禁和徐晃擔任我的先鋒官。

夏侯惇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孝是世上的福將。

這怎能說沒有人呢?」

禰衡哈哈笑了起來:「您全都講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彧可使弔喪問病,荀攸只是個看墳墓的料;程昱僅能開門閉戶;郭嘉倒還可以讀幾句辭賦;張遼在戰場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鑼;許褚也許能放放牛,牧牧馬;樂進和李典噹噹傳令兵勉強湊合;呂虔不過能給人家磨刀,鑄幾支劍;滿寵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打磚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殺豬、扒狗的本事;夏侯惇可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被人稱為只知道要錢的太守。

其餘都是飯袋、酒桶而已!」

禰衡這一頓諷刺、挖苦,激怒了曹操,曹操喝斥起來:「你又有什麼能耐?」

禰衡毫不客氣:「我?天文地理門門都通,三教九流樣樣都知道。

輔助天子,可以使他們成為堯、舜;個人道德,可以與孔子、顏淵相比,怎能與這些凡夫俗子相提並論呢?」

這時,張遼在旁邊,聽到禰衡這樣狂妄,公開侮辱大家,氣得抽出寶劍要殺掉他,曹操止住他說:「我目前正缺少一個敲鼓的人,早晚朝賀的宴會,都要有人敲鼓,就讓禰衡去敲吧!」

老奸巨滑的曹操,企圖用這個辦法狠狠羞辱一下禰衡,准知禰衡一點也不拒絕,很快答應下來,告辭去了。

張遼問曹操:「這個傢伙講話這般放肆,為什麼不讓我殺他?」

曹操笑笑說:「這個人在外面有點虛名,我今天殺了他,人家就會議論我容不得人。

他不是自以為很行嗎,那就叫他打打鼓,丟丟他的人吧!」

第二天中午,曹操在丞相府大廳上邀請了很多客人赴宴,命令禰衡打鼓助興。

原先打鼓的人叮囑禰衡打鼓時必須換上新衣,但禰衡卻穿著舊衣服進入大廳。

禰衡精於音樂,打了一通「漁陽三撾」,音節響亮,格調深沉,發出金石般的聲音,座上的客人都被激動得情緒熱烈,流下淚來。

曹操的侍從們突然挑剔地叫道:「打鼓的為什麼不換衣服?」誰知禰衡竟當眾脫下身上的破舊衣服,赤裸裸地站在那裡,客人們驚得一齊掩起面來。

禰衡又慢伎地脫下褲子,一直不動聲色。

曹操看見這個情景,喝叱起來:「在朝廷的廳堂上,為什麼這樣不懂禮儀?」禰衡嚴峻地回答說:「目中沒有君主,才是不懂禮儀。

我不過是暴露一下父母給我的身體,以顯示我的清白罷了!」

曹操抓著彌衡的話,逼問說:「你說你清白,那麼誰又是污濁的?」

禰衡直指曹操說:「你不識人才,是眼濁;不讀詩書,是口濁;不聽忠言,是耳濁;不通曉古今的知識,是頭腦污濁;不能容納諸侯,是胸襟污濁;經常打著篡奪皇位的念頭,是心地污濁。

我是社會上知名的人,你強迫我打鼓,這不過如同當年奸臣陽虎輕視孔子,小人臧倉毀謗孟子一樣。

你要想成就稱王稱霸的事業,這樣侮辱人行嗎?」

禰衡這樣犀利地當面抨擊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驚。

當時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氣之下會殺害禰衡,便巧妙地為禰衡開脫說:「大臣像服勞役的囚徒一樣,他的話不足以讓英明的王公計較。

」曹操聽出孔融在幫禰衡講話,事實上他也不想在這賓客滿座的場含承擔殘害人才的惡名。

只見他裝作肚量極大的樣子,用手指著彌衡說:「我現在派你到荊州出使。

如果說得劉表來歸降,這就重用你擔任高官。

」禰衡知道劉表是不會歸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會凶多吉少,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殺人的伎倆,不肯答應。

曹操立即傳令待從,要他們備下三匹馬,由兩人挾持禰衡去荊州,一面還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到東門外擺酒送行,真是既毒辣又狡猾!

禰衡到了荊州把劉表挖苦了一番,劉表很不高興,就讓禰衡去江夏見黃祖。

禰衡大膽地痛斥曹操,在當時有一定的正義性。

但由於他恃才傲物,往往出語傷人,他不討劉表喜歡。

劉表察覺到曹操有心把禰衡送來,好讓自己殺他,既解了曹操的恨,又把殺害賢人的罪責推到自己頭上,便也使了一個與曹操同樣的圈套,把禰衡轉派到生性殘暴的江夏太守黃祖那裡。

果然,禰衡在宴席上諷刺黃祖,說黃祖好像是廟裡的菩薩,只受香火,可惜並不靈驗,最後被黃祖所殺。

雖有一定的才智,但過於自傲,會樹敵過多!於己不利。

不知道忍住恃才傲物的心,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的麻煩,這種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單單評價一下彌衡,這個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不怎麼樣。

他一進曹營就罵,自上而下,從文到武,全部都罵,不講一點道理,而且儘是人身攻擊。

尤其是罵曹操,並不能罵到點子上,只是說曹操眼濁、口濁、耳濁、身濁、腹濁、心濁,缺乏事實依據,並沒有罵他怎樣殘害百姓,如何陰謀篡漢,所以無人喜歡他。

就連素養極高的張遼都要殺他。

如此看來,彌衡只能算作一個狂傲到極點的狂生。

曹操想殺他,又怕落下「忌才」的壞名聲,但他知道禰衡這種狂傲的人,肯定會被達官顯貴所不容,所以來個借刀殺人之計,派禰衡出使劉表,企圖讓劉表殺死禰衡,使自己毫無損失地痛解心頭之恨。

劉表竟然識破了曹操如意算盤,竟也容忍了禰衡的譏諷,令他去見黃祖,將禰衡放到黃祖的刀下。

曹操沒有失算,不管將禰衡轉置誰的刀下殺死,都應該說沒有出曹操的謀算。

並且,劉表這個「二傳」更有利於曹操,他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謀算,減輕了曹操殺禰衡的罪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彌衡和臥龍鳳雛的對比,就差那麼一點點。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臨邑縣)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冒犯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