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定軍山景區——歷史轉機的見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

松風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

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

定軍山屬大巴山脈,其脈自高廟子入平地,隆起秀峰十二座,自石山子至元山子,號稱"十二連峰",再東為當口寺孤峰,自西向東綿延十多公里,如游龍戲珠,故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譽。

主峰定軍山為最高處,海拔833米,山頂原有"古定軍山"石碑,文革被毀,今新立。

山南有一個天然鍋底形的大窪,周長1.5千米,即三國時稱為"可屯萬兵"的"仰天窪"。

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就是當年諸葛亮大布"八陣圖"、設"督軍壇"的武侯坪,黃忠大戰夏侯淵的戰場,時常發現"扎馬釘"和箭鏃,傳為蜀軍用兵之物;山旁有"斬將橋","八角琉璃井"井口八角形,薄頁細花紋漢磚砌成,皆不存。

山半腰有一大石,高約3.3米,寬約2米,中開一縫,寬窄不一,名曰"擋箭牌",傳為諸葛亮遮擋敵箭的遺物。

三國時,蜀將黃忠斬夏侯淵、趙顒於此,在歷史上遂負盛名。

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所以定軍山下建有武侯墓。

黃忠病逝之後也葬於定軍山下,在清代由劉源遷葬成都雞矢樹,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其墓被毀。


定軍山

定軍山位於勉縣南5公里,武侯墓就位於此山腳下。

定軍山因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曾在此互相爭奪並留下眾多的歷史故事而聞名,當年蜀國老將黃忠曾於此斬夏侯淵、趙順,才使劉備平定了漢中,並在漢中稱了王,一舉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諸葛亮在他八年北伐的生涯中,始終以定軍山作為根據地,先後在定軍山推演八陣圖,教兵演武。

定軍山上有眾多的三國遺蹟,有的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有的僅留傳說,有的則是澺猜,不過從這裡到是出土了不少當年戰爭所留下的遺物,如三國魏弩機、銅支架、三國鐵刀、扎馬釘等,相信還有更多的遺物埋在塊古老的戰場上。

中軍帳

定軍山,峻峭高聳,上有十二峰,綿亘十餘里,現在的定軍山風景區僅處於規劃之中。

定軍山是由12個山頭連並組成,所以又稱為十二連珠山。

從西向東的第三座最高峰為定軍山主峰,海拔高833米,滿山松柏蒼鬱,峰頂有古碑一座,山後有一大窪,稱仰天窪,可屯萬兵,傳說是諸葛亮練兵的地方。

在西第一峰山腰有一大石,高3餘米,寬不到2米。

石頭有縫,縫中扎過箭頭,據說是擋箭牌;山下開闊,叫武侯坪,還有黃忠斬將橋的遺蹟。

定軍山一帶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又是歷代兵家要地。

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漢中,並派大將夏侯淵、張頜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盪山各隘口。

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將進兵漢中,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盪山的張頜後,又奮勇取定軍山,經法正指點,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踞高臨下,直取夏侯淵,夏措手不及,被黃忠腰斬,從而奪得了定軍山。

定軍山,天盪山之戰以後,諸葛亮把定軍山作為六出祁山的基地,因而留下了許多神奇美談,從此定軍山也就聞名於天下。

定軍山不像大巴山主脈那樣峰巒高聳,連延數百里;它好像一串連珠近東西方向延伸,位於漢江以南近東西向的略陽、勉縣、洋縣大斷層與走向為北東東北向的陽平關,勉縣大斷層相交地帶的南側。

定軍山山脈的延伸方向受走向近東西向的一組大斷層控制,由於構造運動的差異性,使定軍山北側地層下沉,因而在山前形成一片開闊的平地。

定軍山與平地的高差為250米,山前為第四紀沉積物。

沿定軍山北緣有近東西方向,傾角大於60度的大斷層,在山前地帶岩層產狀變化很大,並見有斷層角礫岩,因此定軍山北緣與平地間,應屬斷層接觸。

至於12連珠山的形成,應與走向北偏東的一組高度角的斷層有;北偏東的一組斷層將本來連續的震旦紀地層割成數段,再經過長期風華剝蝕,逐漸形成了緩矮的12個像連珠一樣的山了。

定軍山附近名勝古蹟甚多:山下有武侯基;向東7公里有一溫泉,一面靠山,三面環水,風景優美;北面勉縣老城有武侯祠,據說比成都武侯祠還早50年,乘車向東可到「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從褒城向南10餘公里就是漢中市,市內有韓信拜將台、古汗台等多處古蹟。

另有中梁山、孤山等風景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紀鴻武「漢上泛舟」風雲激盪定軍山

漢中,有著「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荊襄,西控秦隴」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被兵家視為軍事要地。三國時期,蜀漢把漢中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兵戎相見,用盡謀略,特別是作為著名古戰場的定軍山,更是在風雲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