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青龍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現,那關羽當時拿的是什麼兵器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看到關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綠帽子、綠袍子、飄逸的大鬍子、赤兔馬、青龍偃月刀;尤其是青龍偃月刀、綠帽子和大鬍子,就足以支撐起關羽在腦海中的形象,可見在文學的渲染下,這幾樣東西對人們的影響之深。

第一個讓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揚名的是程遠志,算是一個無名小將吧,被關羽一刀就秒殺了;但也許是程遠志太過無名,作者又給關羽安排了一個成名已久的猛將——華雄,酒尚溫,關羽卻已提著華雄的頭來見,威震諸侯。

在之後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領兵攻取襄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等等,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戰鬥,讓關羽的名氣甚至超過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在明清時期直接被尊為「武聖」,可見一斑。

但是,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終究不過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根據史料研究,小說和傳說中提到的三國名將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並無此物,真實的青龍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

而關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稱「掩月刀」,最早見於《武經總要前集·器圖》。

《武經總要》成書於北宋初期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軍事和兵器大百科全書。

書中「刀八色」章節共繪製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八種刀形,除手刀為短柄武器外,其餘七色均為長杆刀,包括「掩月刀」。

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杆末有鐏。

與「刀八色」中的「屈刀」、「鳳嘴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當時雖有細分,在後世則基本以「偃月刀」通稱這一類帶背刃的長柄大刀。

作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

說白了,其實青龍偃月刀和呂布的方天畫戟一樣,雖然的確可能很強,但由於種種限制,其實在正史中是極少有人用來當做武器的;那關羽的武器究竟是什麼呢?主要還是以《三國志》中所記載的「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他這裡有一個「刺」,有一個「斬」,如果刺是作為動作的話,那關羽應該是使用的槍或者矛一類的武器;那這樣的話,關羽就還要隨身帶一把刀才是;這樣也很能理解,看過歐洲中世紀騎兵電影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當時的騎兵都有一把很長的矛,基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的,刺過去,然後拔出刀戰鬥。

這樣很能理解,畢竟如果真的是殺入敵軍中的話,長兵器很難舞動起來,甚至還有被奪走的風險;然後再看看蒙古、明朝、清朝等,真的有幾個用長兵器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斬馬刀」。

所以由此可以判斷,三國時期的關羽,平常使用的應該是「環首刀」一類的,這也比較符合歷史記載。

戰場上廝殺,「環首刀」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極具構造上的優勢。

三國時,各國軍隊大量生產過環首刀,並使用了兩漢以來如炒鋼、百鍊鋼、淬火等鋼鐵生產技術。

​據《太平御覽蒲元傳》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

由此可見,在小說中,比較符合正史形象的就是趙雲了,同時裝備長槍和劍;以此判斷,正史中關羽的形象應該是先拿槍進行突擊衝刺,以速度和力量衝擊對方,然後拔刀斬向對方,或者收割戰利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根本沒有用過青龍偃月刀 純屬後人偽造

無意中看到《李少紅拍〈青龍偃月刀〉 將邀請金城武章子怡》這則早幾個月前的消息,再一搜索,發現此戲雖未開拍,但李少紅已在選景,稱「將安排關公展開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章子怡要飾演的是關公的愛人,最後...

三國歷史上關羽的武器關羽的刀有多重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武器是什麼?眾所周知,是青龍偃月刀,關公提著這柄沉重的長柄大刀,乘坐騎赤兔馬千里走單騎的故事自古流傳,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為經典的古代大俠形象。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否真是如此呢?...

武聖關羽到底使用何種兵器?

我們都知道,由於評書演義及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刻畫,漢末名將關羽的民間形象已經非常固定,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是他的「標準配置」。但無論在考古出土的三國時期文物,還是三國時期的史料的記載中,都沒有發...

真實關羽用的到底是什麼兵器

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約相等於現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艷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在關羽被殺...

關羽真的用「青龍偃月刀」?事實的真相……

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關羽作為古代戰神的形象,其標配就是:青龍偃月刀!然而,對於青龍偃月刀爭議從未停止。一是爭議其重量,82斤的大刀在戰場上究竟能不能發揮作用?二是爭議當時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