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這麼短的一段歷史,同時湧現了這麼多英才原因之探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對於漫漫歷史長河,三國這幾十年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但這個時間段卻湧現了一大批英才,成井噴式爆發,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

這在其它時期是沒有的。

是什麼原因呢?

先簡單回顧一下三國史。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

主要是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

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我在想,三國這個時代是不是有什麼不同於其它歷史時期的特性,才導致這麼多的英才輩出?對比其他歷史時期的牛人們,三國的牛人好像都有一個共性:愛讀書。

荀彧荀攸這樣的世家望族儒學深厚,曹操喜讀《孫子兵法》並為其做注,還吟詩作賦;司馬懿喜讀《易經》和《左傳》,關羽喜讀《春秋》,諸葛大神就更不必說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有孫權也是手不釋卷,並勸手下人也閱讀。

《資治通鑑》中有一篇《孫權勸學》的故事: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如今當權掌管政事了,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

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 只是應該粗略的閱讀,了解歷史往事罷了。

你說事務繁多,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我經常讀書,自認為大有好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來到尋陽,和呂蒙議論,大吃一驚,說:「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當年學識尚淺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很短的時間後,就要重新另眼相看了,兄長為什麼認清事情那麼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這就是吳下阿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

他們讀的書,一般都是經典。

所謂經典,是經過了時間檢驗到現在仍行得通的,是經過了各型各色的人檢驗過了的。

知古方能觀今。

三國的牛人這麼愛讀書,或許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有關。

因為劉秀上過太學,打天下的股東們有些就是太學時的朋友。

劉秀在建國後也把治學擺在很重要的地位上。

不說別的,《孝經》被列為基礎讀物,選拔人才用「孝廉」制度,可見一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興亡貌似和他們地盤上的大學有關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

看歷史:群雄逐鹿,天下三分—魏、蜀、吳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你知道 漢朝和隋朝中間有什麼朝代嗎?

1.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