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軍四次征討僻處河東的蕞爾小國 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初七。
自太原城始,直到往北百里的石嶺關,沿途都是往來的宋禁軍士卒。
身披重鎧的騎兵、挎弓背箭的弓手,還有未配發武器的輜重隊,人人臉上除了累積了四個月的風塵煙火色,還有不少喜悅之情。
戰爭終於結束了!
按照慣例,戰場檢束完成,皇帝就會頒下封賞。
各軍按序班師,得到長久的休整。
今年正月以降,京畿、河北、京東、京西諸路就被陸續動員,各地軍儲統一發往鎮州,禁軍也從京城或各駐地開赴鎮州。
禁中接連發出上諭,任命數次參與滅國之戰的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統領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彰信節度使劉遇和桂州觀察使曹翰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征討北漢。
為了防備北虜契丹的援軍從代州、忻州一線救援北漢,太宗又任命駐守邊地20年的雲州觀察使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修繕延邊堡寨,以重兵扼守在通往太原的咽喉要塞。
皇帝陛下在長春殿為所有出征大將踐行,宴後火即誓師從汴京千里趕赴戎機。
二月的甲子日,太宗帶同齊王趙廷美、三衙的殿帥曹彬、米信、田重進、崔瀚以及一干宰執文臣也離開京師,開始御駕親征。
這已經是有宋以來,第四次征伐北漢了。
11年前,北漢的前任國主劉鈞去世。
太祖皇帝認為是個極好的機會,趁主少國疑,派遣了李繼勛、党進和曹彬進攻漢國,直薄太原城下。
北漢向契丹告急,契丹諸路軍馬從雁門關南下,火速馳援。
宋軍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打援準備,主帥李繼勛擔心收到腹背夾攻,只能匆匆退兵。
到了第二年二月,太祖御駕親征,這一次徵調了河北、京東京西各州的禁軍糧草,聲勢浩大。
也吸取了上次未能阻擋契丹援軍的教訓,派遣了重要的將領在河東多個城池堡砦駐紮下來,挫敗了契丹的救援。
太祖為了斷絕城中軍民的希望,圍著太原城修築了綿延幾十里的高牆,並掘開了汾河,引水灌城。
眼看太原堅城指日可下。
但是駐守代州的部隊送來了壞消息,契丹人重新集結了數萬精銳騎兵,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衝破宋軍的防守,緩解漢國的壓力。
天氣也漸漸炎熱起來,汾水泛濫又帶來疫病。
太祖只好遺憾的撤兵了。
四年前,太祖最後一次進攻漢國,他派遣党進、郭進和潘美兵分五路,以泰山壓頂之勢撲向太原。
宋軍早已是輕車熟路,而北漢國小民寡,沒有戰略縱深,契丹人救援不及,眼看太原就要一鼓而下。
但天意不讓太祖一統宇內,十月二十日,太祖晏駕。
太宗皇帝即位後召回了諸路軍馬,北漢又一次轉危為安。
通過幾次殘酷的圍城戰,北漢的實力已經折損殆盡,特別是後兩次,宋軍撤退前將攻掠地的居民裹挾搬遷進宋境,讓北漢的丁賦愈發窘困。
雖然契丹人仍然表示支持北漢皇帝,在宋軍進攻時會一如既然的援助漢軍。
但契丹的來援也是需要大量的財帛酬謝的。
北漢國土狹小,統共十州一軍41縣,數代以來攢積的國庫早就消耗一空。
唯一可恃的只剩太原城本身了。
(待續)
販史者每日更新,感謝各位讀者大大關注,期盼留言指教!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宋朝滅北漢為何如此難?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9)劉旻死後,其次子劉鈞即位,史稱孝和帝。他向遼國告哀,奉遼帝為父皇帝,被冊封為帝,自稱兒皇帝。公元957年改年號為「天會」,建立宗廟。劉鈞繼位後,馬上乞求遼國借兵再攻...
談古論晉:山西的這個縣原來就是北宋時期的「平定軍」啊
-----史話三晉之平定篇在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一位小名叫作香孩兒的人,懷抱著統一全國的雄心。他拎著一根盤龍棍,憑著過人的武藝及超凡的軍事才能,從容滅掉了南方諸多割據政權,然後眯縫著雙眼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