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界大王:「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譚鑫培(1847.4.23~1917.5.10):著名京劇演員,主攻老生,曾演武生。
本名金福,字望重。
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
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
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
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
藝術特色:譚鑫培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他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
代表劇目: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定軍山》等。
四海一人
「譚叫天」
咸豐三年,也就是譚鑫培七歲那年,太平軍連克武漢三鎮,清兵為保南京負隅頑抗,戰火四處蔓延,人們四下逃散,譚志道夫婦帶著兒子譚鑫培,也加入北上逃難的隊伍,途中經過河北,到天津,再到京郊,一家人疲於奔命。
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並非科班出身,過去只是業餘演唱漢劇。
因為嗓音狹促高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雲雀的叫聲,所以人稱「叫天子」,這也是後來譚鑫培的藝名「譚叫天」的由來。
為了謀生,譚家父子一度在京津之間,搭入鄉下的各種草台班唱戲。
譚家父子天賦秉異唱戲不難,但想唱紅又談何容易,想唱紅就要進京!輾轉顛沛後,譚志道橫下一條心,帶著兒子闖進了京城。
「余三勝」
短短五年,譚鑫培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63年,16歲的譚鑫培出科後,搭入廣和成班。
雖說功底紮實,但在當時競爭激烈的梨園行,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後生不可能一帆風順。
幸運的是,就在譚鑫培搭入廣和成班的同一年,京劇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宗師級人物也搭班到了這裡。
面對這樣一位傳奇性的前輩——余三勝,年輕的譚鑫培斗膽提出拜師的請求,不想余三勝竟一口答應。
譚鑫培還只是一名年輕的武生演員,而戲班中挑班唱戲的頭牌大角非老生莫屬,雖說已拜在一流老生大師的門下,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生演員,譚鑫培還不知後面會有多少艱辛的路要走,而就在此時,譚鑫培迎來了老生演員一生中最可怕的第一道關口「倒倉」。
「倒倉」
譚鑫培20歲上下演《銀空山》時,竟啞得唱不出聲來,他難過得無地自容。
嗓子「倒倉」後,他不唱老生只演武生。
譚鑫培的夫人侯氏是刀馬旦侯廉的姊妹,定親後,侯家有悔婚之意。
譚鑫培機警武勇又是少年意氣風發,他不顧一切,帶著借來的銀子,坐騾車到天津侯家內室,拿出刀來,問岳父悔婚理由,結果理由說不過,岳父不能不屈服,這樣他把夫人帶回北平。
舞台失意,生活窘迫,譚鑫培只得闖蕩江湖,在鄉下賣藝「跑野台子」。
孔武有力的譚鑫培能耍一手少林寺高僧傳授的「六合刀」,在搭不上班子時,有人請他當保鏢或看家護院。
梨園界流傳過他在馬蘭鎮演戲痛毆旗兵,在房山鄉下蟄居時足踢竊賊,在史家護院以「六合刀」勇挫群敵等軼事,黑道上的朋友都知道有個武藝不凡的「單刀叫天」。
「從容」
譚鑫培在舞台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非一般伶人所能及。
一日演《黃金台》,譚鑫培扮齊相田單,上台匆忙忘了戴紗帽,觀眾正瞠目結舌,譚見狀立悟,只聽他從容念起定場白:「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四座歡聲雷動,嘆為天才。
一次演《轅門斬子》,飾楊六郎的譚鑫培念云:叫焦贊,飾焦贊的李連仲在後台與人悶話,竟未掛須上場,觀眾鬨笑,譚早知端的,開腔問話:「小小孩童,你是何人?」經譚啟發,李才應聲道:「啟稟元帥,我是焦贊的兒子。
」「你來做甚,叫你父來!」李得以下台掛須更出,座客為之絕倒。
「望塵莫及」
譚鑫培早年曾工習武生,武功根底紮實,身手矯健,無論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洒脫,乾淨洗鍊,在很多戲裡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
例如在《問樵鬧府》中,譚鑫培有一「踢鞋於頂」的功夫,堪稱絕技。
在第二場「鬧府」時,劇中人范仲禹出場時,用右腳挑起鞋來往頭頂上踢,人急坐下,鞋卻能穩穩落在人物的頭上。
需要說明的是,范仲禹戴的是高方巾,不是平頂帽,雖然落下的一瞬間是用手接下,但用腳踢上去卻是事實,能落在百無一失的頭頂,不僅需要勤學苦練才能達到的腿疾手快,更需要有武生基本功中的腰腿功夫。
這些卻都是當時只重視唱工,或缺乏武工基礎的演員所望塵莫及和難以望其項背的。
電影《梅蘭芳》中描繪京劇大師梅蘭芳和譚鑫培(「十三燕」的原型)打擂情節,這是虛構演繹的。
相反,譚老闆提攜梅蘭芳多處。
1912年,當時大腕譚鑫培65歲,梅蘭芳只有19歲,一個久負盛名,一個初出茅廬,差了兩個輩分,為什麼譚老闆要點梅蘭芳同台演《桑園寄子》呢?一是戲路一致;二是譚鑫培與梅蘭芳祖父梅巧玲一同名列「同光名伶十三絕」,淵源頗深。
梅蘭芳學戲比較慢、反應有點遲鈍,譚老闆在舞台上傳幫帶,提高梅蘭芳對舞台規範的感性領悟。
「絕戲」
譚鑫培雖是「伶界大王」,但他死得很慘。
1917年4月,廣東督軍陸榮廷到京,大軍閥江朝宗為他辦堂會戲,堅約譚鑫培出演。
適逢譚鑫培有恙,臥床經月,便以此婉辭。
誰知江朝宗竟派人架譚鑫培演出。
那天恰恰演的是《洪羊洞》,描寫楊六郎從重病到死亡的一段悲壯經歷。
譚鑫培感同身受,禁不住雙淚縱橫。
演畢回家,病勢加重,沒多久就與世長辭了,時年71歲。
有人稱此次演出為「絕戲」,當時民間流傳這樣兩句順口溜:「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
伶界大王
譚鑫培是京劇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在徽調、漢調皮黃腔的基礎上,通過舞台實踐,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為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譚鑫培在學戲、演戲的過程中,繼承了「前三傑」(亦稱前「三鼎甲」,意為科考前三名,即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等老一輩藝術家唱念做打的精髓,又根據自身條件加工、錘鍊和創新,使所演出的劇目及人物形象,形成「譚派」藝術的風格、特點,影響很大。
他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
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
熟悉譚派藝術的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
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
如《定軍山》中英勇、豪邁、虎老雄心在的黃忠,《秦瓊賣馬》中貧病交加、被困他鄉的秦瓊,《南天門》中捨生取義的老家人曹福,《珠簾寨》中擁兵自重而又懼內的沙陀國首領李克用,《搜孤救孤》中舍子救人、忍辱負重的程嬰等等。
在這些戲的排演過程中,譚鑫培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有所改革,有所創新。
仍以上述劇目為例;《定軍山》中的黃忠,原本戴帥盔、掛白三(髯),譚改為戴扎巾、掛白三(髯),用來彌補自己身材和臉型的不足(因其偏瘦)。
《秦瓊賣馬》中,原本是店主王老好戲份較重,經譚修改,把人物性格刻畫得更加細膩,遂反客為主,使秦瓊成為主要角色。
《珠簾寨》原是一出花臉戲,劇中李克用勾紅色六分臉,早年,春台班的朱大麻子經常上演,名《沙陀國》。
後余三勝曾以老生應工演出。
譚鑫培繼承其師衣缽,將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幾段唱腔,韻味雋永,唱得俏皮,並將《沙陀國》改名《珠簾寨》,成了譚派名劇。
《搜孤救孤》的主角原本是公孫杵臼,譚扮演程嬰,他設計了兩段膾炙人口的唱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程嬰遂成為戲中主角。
❂ 《定軍山》
譚鑫培在藝術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劇,在劇詞和表演藝術上多有加工改革之處。
又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戲;如這齣《定軍山》中的黃忠,不戴帥盔而戴扎巾,都是為了掩其所短而發揮其所長。
劇情:《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回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漢中,派大將夏侯淵、張郃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盪山各隘口。
劉備趁曹操立足未穩,同年率將進兵漢中,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盪山的張郃後,又奮勇進取定軍山。
經法正指點,攻占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居高臨下,直取夏侯淵。
黃忠腰斬了夏侯淵,從而奪得了定軍山。
1905年,譚鑫培應位於北京琉璃廠的豐泰照相館經理任慶泰的邀請,拍攝了他的拿手戲——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片斷,共17分鐘。
在院中,借自然光露天拍攝,是默片(即無聲影片),《定軍山》拍攝完成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放映,轟動一時,萬人空巷。
從此,京劇紀錄片《定軍山》片斷成為我國自主拍攝的第一部國產影片,也是我國第一部戲曲紀錄片,譚鑫培也成了我國第一位電影明星。
❂ 《空城計》
劇情:《空城計》是傳統京劇的經典劇目,敘述的是諸葛亮因馬謖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軍15萬攻打諸葛亮駐地西城。
當時,諸葛亮所部精銳俱已遣出,西城空虛,只有駐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敵眾,萬分危急。
諸葛亮定空城之計,以城門大開,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登上城樓觀山賞景,飲酒撫琴。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諸葛亮端坐城樓,笑容可掬,焚香彈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計,疑有伏兵,不進而退。
再次復回攻城,遇趙雲抵擋而收兵。
《空城計》是譚鑫培最擅長的一齣劇,無論在唱腔,念白和做工各方面,可稱精湛絕倫,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是不可多得,譚鑫培將諸葛亮,極其鮮明地塑造成了古代一位足智多謀,賞罰分明的偉大政治家和軍事家。
此劇是譚鑫培的代表作之一。
後來一些宗譚的鬚生演員,也常以貼演本劇為「譚派鬚生」的標誌。
直至今日,擅演本劇的演員仍很多,而且大都按照譚派路子演出的。
❂ 《擊鼓罵曹》
《擊鼓罵曹》是一出京劇老生傳統戲,取材於《三國演義》第23回「彌正平祼衣罵賊」,故事敘述名士禰衡被孔融推薦給曹操,曹對其輕慢,用鼓吏來羞辱他。
禰衡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並借擊鼓發泄。
後經百官相勸,勉為曹下書去順說劉表。
京劇《擊鼓罵曹》可算骨子老戲,全劇不到一個小時,十分精鍊。
早年汪桂芬擅演,至譚鑫培獨創一格。
比如禰衡出場的引子,老詞是「天寬地闊海無邊,時事風雲夢裡眠」,並有句「得會風雲上九重」,轉四句「自幼兒窗前習孔孟,少游北海遇孔融。
他將我薦與曹府用,要學那孫臏下雲夢」。
譚鑫培把它們都刪掉了,改為一段念白。
譚鑫培唱罷末一句時,斜身向外將水袖向上直抖下去,同時又似不經意地向上場外角斜視一眼,徐徐走進場去。
通過這一系列的念白、唱腔和表演把禰衡的形象生動的做了概括。
由於禰衡早與孔融交往親密,對曹操自難免心存成見,因此臆測:「我想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未必有敬賢禮士之心,此番進得相府,必須要見機而行」。
這是一個伏筆,是禰衡見曹操不施大禮的原因。
譚鑫培唱快板的優點是尺寸快,變化多,能傳達劇中人物的心情,又使每段各不相同。
尤其這段唱,既氣氛激昂又不失悠揚動聽,可謂「剛健、婀娜兼而有之」。
劇照賞析
譚門是我國歷史最長久的梨園世家,至今已然傳承7代,除譚志道為老旦行當外,其餘皆為京戲文武老生,計有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一脈傳承,綿綿不絕。
「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
」這是百年前一代文壇驍將梁啓超對譚鑫培的讚譽。
伴隨著百年來京劇的發展和對世界的影響,「伶界大王」譚鑫培之名,不僅沒有消散於歷史塵埃之中,反而熠熠生輝,至今迴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