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三國中一個兇惡的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人。
東漢末年權臣、軍閥。
官至太師、郿侯。
原本屯兵涼州,於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權。
董卓入朝亂政,「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招致群雄聯合討伐,但聯合軍在董卓遷都長安不久後瓦解。
192年5月22日被其親信呂布所殺。
餘部由李傕等人率領。
董卓的殘暴本性與政治野心相結合,便直接導致了他對漢王朝和社會的巨大破壞。
人物生平
編輯
立足隴西
董卓(3)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
當時岷縣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鄰。
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
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
[2]
董卓年輕時就曾經到羌人居住地遊歷,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多與羌族部落酋長交往。
董卓不僅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鞋弓箭,左右馳射。
他那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人們都畏他三分。
不僅鄉里人不敢惹他,周邊羌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羌族首領豪帥為了保全自己,極力迎合趨附董卓,並且與他結為友好,以求暫時相安無事。
地方豪帥們經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前來拜望,與董卓稱兄道弟。
他十分熟悉那裡的情況,見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尋思如何來利用和控制他們,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羅親信,為自己以後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於是,在野心趨使下,董卓絲毫不吝惜花費自己的家產,每當羌人豪帥來家作客,他便殺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帥,以取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和擁護。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兇悍,一方面感於董卓的「豪爽」,所以都歸附他,願意聽候他調遣。
一次,一個羌人豪帥見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無幾,便從老遠的地方趕來上千頭牛,贈給董卓。
由此可見,董卓當時在羌人中的影響之大。
除了結交羌人,董卓還注意保持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憑著他非凡的才武,拉攏、兼并其他勢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
他經常扮演遊俠豪傑的角色,在當地享有「健俠」的美名。
同時,董卓還收羅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他們為董卓的義氣所感動,後來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隨他。
董卓勢力的擴張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根源。
自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來,地方豪強地主勢力就相當強大。
東漢末期,由於中央政權衰弱,農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便趁機兼并土地,擴充勢力。
朝廷對豪強勢力的膨脹雖然深感憂慮,但又無能為力。
在眾多矛盾衝突並發的靈帝時期,中央政府一方面想極力抑制地方豪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來鎮壓農民起義和胡人的反抗,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
當時董卓就出任州兵馬掾一職,負責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
這樣一來,董卓通過控制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後勢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時之間,董卓成為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刺殺董卓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相繼上升,董卓似乎已不滿足於邊遠豪強的名分,認為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
於是,他開始進一步蓄積力量,伺機發展。
不久,東漢朝廷急於解決西羌問題。
這對於董卓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契機。
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公元108年(永初二年)開始,羌人就不斷發動反叛,涉及範圍相當廣泛,持續時間也很長久。
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平息,反而聲勢更加浩大。
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人官吏,侵占州縣。
而面對羌人的反抗,內憂外患的東漢政府根本就束手無策,只得求救於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西羌危機。
當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便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給董卓創造了一個發展勢力、滿足貪慾和野心的良機。
公元167年(延熹十年、永康元年),董卓擔任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軍。
不久,他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并州反叛的羌人。
征戰中,董卓極力表現自己,充分發揮他勇猛強悍的優勢,縱橫衝殺,左右開弓,由於戰績突出,因功遷升為郎中,後來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統治四川省汶川縣西南大部分地區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的官名),一直征拜至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至此,董卓可謂平步青雲。
只是任中郎將後,他在一次鎮壓黃巾軍的戰爭中慘遭失敗,獲罪革職,又被貶回隴西。
但是,在當時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下,董卓獨特的性格和狂妄的野心決定了他不會甘於失敗和寂寞。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縣的群賊反叛,擁立羌族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
後來,伯玉和李文侯又劫持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漢人邊章和韓遂。
在不斷的兼并戰爭中,邊章和韓遂勢力迅猛增強,不僅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而且還於中平二年以討伐宦官為名,率領大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
在東漢政權面臨被推翻的緊急關頭,漢靈帝急忙啟用和征派幾乎所有強將精兵抵禦邊章和韓遂的進攻。
於是,董卓被重遷中郎將,拜破虜將軍,和司空張溫、執金吾袁滂、蕩寇將軍周慎等率領步兵、騎兵共十餘萬人屯兵美陽(今雍州武功縣北),護衛園陵。
當時,邊章、韓遂也正好進兵美陽。
兩軍對壘,初一交鋒,由於羌兵兇悍勇猛,而且士氣旺盛,董卓所率政府軍隊便遭遇打擊,情勢不利。
張溫等人心急如焚,生怕朝廷怪罪;而董卓卻神色自如,勸慰他們說:「現在我們雖然處於不利地位,但只要我們等待時機,穩定情緒,一定能擊退敵人。
如果連我們當統兵將領的都驚慌失措,勢必會動搖軍心,給敵人創造進攻我們的機會!」
果然不出董卓所料,十一月中旬某天夜晚,皓月當空,群星燦爛。
由於交戰雙方一直處於相互對峙的緊張狀態,除了各自負責戒備的哨兵外,所有士兵都被戰爭拖累得精疲力竭。
夜半時分,靜悄悄的夜空突然出現一道長達十餘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驚得邊章、韓遂軍營中的戰馬狂鳴不已。
熟睡中的士兵驚醒後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奇怪現象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他們以為這是戰爭吃敗仗的不祥徵兆,不願再留在美陽打仗,都想歸回舊地金城。
頓時,整個軍營一片騷亂,久久不能安靜下來。
第二天清晨,東漢軍隊的探馬向董卓火速報告這一緊急軍情。
董卓聽後,欣喜若狂,心想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天賜良機突襲邊章、韓遂的部隊,殺他個措手不及,徹底消滅敵人。
於是,董卓立即採取緊急行動,與鮑鴻等人合兵夾擊。
由於對方軍心受到影響,組織不嚴,大部分士兵根本沒有思想和防衛準備,頃刻之間遭受沉重創擊,死傷無數。
董卓大獲全勝;邊章、韓遂敗走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金城縣中部)。
董卓見機會難得,便馬上與周慎等人率領大軍追剿逃軍。
由於金城是羌人的本勢,勢力無所不及,到處都駐有軍隊,而董卓等人盲目深入西羌,又犯了「窮寇勿追」的兵家大忌,在追趕過程中,遭到數萬名羌人圍擊。
孤軍深入的東漢大軍完全陷入西羌部隊的分割包圍之中。
由於後方援軍無法及時趕到,不到數日,各軍糧草殆盡,而圍兵不僅沒有絲毫減退,反而進攻更加猛烈,情勢十分危急。
當時,由周慎等人率領的軍隊被徹底擊潰,只有董卓軍隊設計得脫。
沉著老練的董卓在如此情況下,仍不驚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築一高堤壩,截斷上游的流水。
羌人對此感到莫名其妙。
這時,羌騎偵察回來傳出消息說,東漢軍隊整天在壩中捕捉魚蝦。
西羌將領以為董卓軍糧已盡,只得靠捕捉魚蝦充飢,於是,便放鬆了警惕,只圍不攻,想困死董卓的軍隊。
可是,很久都不見動靜,等羌騎探明情況時,董卓軍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去向。
原來,董卓築壩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敵人,以此作掩護,然後伺機悄悄撤退。
胡兵、羌騎聽聞董卓軍隊逃遁,前往追擊,由於河水太深,無法渡河。
因抗擊邊章、韓遂有功,表現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為台鄉侯,食邑千戶。
漢靈帝中平三年,羌胡內部發生兵變,韓遂格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集結三人的部隊共十餘萬人圍攻陝西,太守李相如叛離朝廷,歸附韓遂。
不久,韓遂又聯合周邊的馬騰、王國等人,合兵進攻三輔,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中平五年,韓遂、馬騰已攻到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危及長安和洛陽。
靈帝急忙拜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解陳倉之圍,大敗韓遂、馬騰。
董卓因此又得到朝廷封賞。
不斷升遷的董卓勢力急速膨脹。
東漢朝廷為了遏制董卓權勢繼續滋長和蔓延,於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征董卓為不掌實權的少府。
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絕,不肯就任。
靈帝病重,急忙召見董卓,拜他為并州牧,所屬部隊隸屬皇甫嵩。
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對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滿,便回奏靈帝說:「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拒絕交出兵權,隨即率領自己所屬部隊進駐河東,以觀時變。
董卓自領兵征討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戰功顯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斷升遷,尤其是擊敗韓遂等人的進攻後,他的勢力日趨壯大,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
朝廷雖然對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專擅朝政
黃巾起義爆發後,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儁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
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公元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項措施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公元188年漢靈帝駕崩,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再次出現。
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然而失敗。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進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
誰料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
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兩千多人。
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
他指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其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
最後董卓廢除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3]
倒行逆施
董卓入朝亂政,「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董卓的殘暴本性與政治野心相結合,便直接導致了他對東漢政權和社會的巨大破壞。
董卓率軍初次進兵洛陽時,見城中富足貴族府第連綿,家家殷實,金帛財產無數,便放縱手下士兵,實行所謂「收牢」運動。
這些士兵到處殺人放火,姦淫婦女,劫掠物資,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
控制中央政權後,董卓殘忍不仁的惡性更加膨脹,經常派遣手下士兵四處劫掠,殘暴百姓。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二月,董卓部屬的羌兵在陽城搶劫正在鄉社集會的老百姓。
士兵們殺死全部男子,兇殘地割下他們的頭顱,血淋淋地並排在車轅上,令人觸目驚心。
此外,他們還趁機擄走大批婦女和大量財物。
回到洛陽後,他的手下將領把頭顱集中起來加以焚燒,而把婦女和財物賞賜給士兵,卻對外人宣稱是戰勝敵人所得。
一次,朝中許多官員被董卓邀請去赴宴。
官員們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蘆里到底裝的什麼藥。
宴會上,董卓興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顧忌,暢懷痛飲。
酒過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對在場的人說:「為了給大家助酒興,我將為各位獻上一個精彩的節目,請欣賞!」說完,擊掌示意,狂笑不已。
頓時,整個宴席變成了肅殺的刑場。
董卓把誘降俘虜的幾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會場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們的舌頭,然後有的人被斬斷手腳,有的人被挖掉眼睛。
其手段之殘忍,令所有在場官員和士兵慘不忍睹,許多賓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嚇得抖落在地。
董卓卻若無其事,仍然狂飲自如,臉上還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虜來的數百名起義士兵先用布條纏綁全身,頭朝下倒立,然後澆上油膏,點火活活將他們燒死,可謂殘忍至極。
遷都長安時,為了防止官員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陽,董卓將整個洛陽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內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大批建築物全部焚火燒毀。
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時之間變成一片廢墟,淒涼慘景令人頓首痛惜。
為了攫取財富,董卓還派呂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墳冢,盡收珍寶。
整個洛陽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踐踏破壞下,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夷。
曹操對此悲憤不已,他寫了一首詩《薤露行》,予以譏諷:
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董卓掌權後,國家制度朝令夕改,反覆無常,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政權機器的正常運轉。
其中,他頒布的法律刑罰尤為混亂無度,不成體統:對普通老百姓往往實施嚴刑酷法,而對親信家族,則違法不究,一切都取決於董卓個人的意志。
《魏書》記載:董卓專門指派司隸校尉劉器登記所謂「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的臣民,凡是冊上有名者,都應處死,財產沒收。
不久,整個社會便民怨沸騰,冤獄遍地。
為了自己聚斂巨額財富,董卓大量毀壞通行的五銖錢,還下令將所有的銅人、銅鐘和銅馬打破,重新鑄成小錢。
粗製濫造的小錢不僅重量比五銖錢輕,而且沒有紋章,錢的邊緣也沒有輪廓,不耐磨損。
小錢的流通直接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猛漲。
據史書記載,當時買一石谷大概要花數萬錢。
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於極度痛苦之中。
董卓卻利用搜括來的錢財,整日歌舞昇平,尋歡作樂,生活荒淫無度。
罪孽難逃
公元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
其間,各路關東聯軍彼此觀望,按兵不動,只有孫堅、曹操二人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雙方兵力懸殊,曹操兵敗撤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
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公元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也被屠滅殆盡。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皇帝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
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三十萬人,選擇精銳力量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
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城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奠定了成就霸業的基礎。
[4]
3
人物評價
編輯
綜合概述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慾和野心。
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
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衰敗。
董卓最終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殺下場,是應有的報應。
正如宋人蘇軾所說: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歷代評說
陳壽:「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
王粲:「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世有卓而大亂作,大亂作而卓身滅,抑有以也 。
」
鄭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饜。
」
荀彧:「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
」
荀攸:「董卓驕忍無親,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
」
皇甫酈:「昔有窮后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至於斃。
近董公之強,明將軍目所見,內有王公以為內主,外有董旻、承、璜以為鯁毒,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縣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
」
陸機:「遠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覽董卓擅權之際,億兆悼心,愚智同痛。
」
裴松之:「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後眾惡乃著。
董卓自竊權柄,至於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禍崇山嶽,毒流四海。
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
」
董卓(里坡飾)范曄:「董卓初以虓虎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
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崑岡之火,自茲而焚,《版》、《盪》之篇,於焉而極。
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常璩:「漢末大亂,雄傑並起。
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董郡,眾動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
」
李世民:「至如趙高之殞二世,董卓之鴆弘農,人神所疾,異代同憤。
」
高適:「昔漢祚陵夷,桓、靈棄德,宦官用事,國步多艱,宗社有綴旒之危,宰臣非補袞之具。
董卓地兼形勝,手握兵鈐,顛而不扶,禍則先唱。
興晉陽之甲,君側未除;入洛陽之宮,臣節如掃。
至乃發掘園寢,逼辱妃嬪。
太后之崩,豈稱天命!宏農之廢,孰謂人心?敢諷朝廷,以自尊貴;大肆剽虜,以極誅求。
焚燒都邑,馳突放橫。
衣冠凍餒,倚死牆壁之間;兆庶困窮,生塗草莽之上。
於是天地憤怒,鬼神號哭。
而山東義旗,攘袂爭起,連州跨郡,皆以誅卓為名。
故兵挫於孫堅,氣奪於袁紹。
僭擬與服,黨助姦邪,驅蹙東人,脅帝西幸。
淫刑以逞,有湯鑊之甚,要之糜爛,刳剔異端。
乃謂漢鼎可移,郿塢方盛,殊不知禍盈惡稔,未或不亡。
故神贊允誠,天假布手,母妻屠戮,種族無留。
懸首燃臍,遺臭萬代,骨肉灰燼,不其快哉!」
劉知幾:「漢之有董卓,猶秦之有趙高。
」
蔡東藩:「山東兵起,董卓遣將出御,未聞敗衄,而忽議西遷,意者其即由賊膽心虛,有以懾其魄而奪其氣歟?然於伍孚行刺,則殺之;於周毖伍瓊之進諫,則亦殺之;於袁隗袁基之有關紹術,則又殺之;窮凶極惡,何其殘忍乃爾?且屠戮富人,焚毀宮室,二百里內,不留雞犬,雖如秦政項羽立暴虐,亦未有過於是者。
」
相關詩歌
【謠讖】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後漢書·五行志》
歌詞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當時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臣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
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
史官有詩嘆曰:
董卓遷都漢帝憂,生靈滾滾喪荒丘。
狗銜骸骨筋猶動,烏啄骷髏血尚流。
[5]
郿塢追魂憑李肅,宮門取命有溫侯。
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罵未休。
又詩曰:
董卓欺君自古無,豈知天地有榮枯。
宮門搠透方天戟,萬姓歌歡滿路途。
又詩曰:
霸業成時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
誰知天意無私曲,郿塢方成已滅亡。
邵康節有詩曰:
董卓無端擅大權,焚燒宮闕廢墳原。
兩朝帝主遭魔障,四海生靈盡倒懸。
力斬亂臣憑呂布,舌誅逆賊是貂蟬。
世間造惡終須報,上有無窮不老天。
4
藝術形象
編輯
董卓藝術形象(3)1994年《三國演義》里坡飾 董卓
2001年《呂布與貂蟬》德力格爾飾 董卓
2003年《曹操與蔡文姬》呂曉禾飾 董卓
2010年《新三國》呂曉禾飾 董卓
2012年《英雄曹操》石黎明飾董卓
5
其他相關
編輯
東末之亂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董卓奉調入朝後實行的暴政。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
何進與貴族官僚袁紹合謀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入京。
後因
三國演義里的董卓
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
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制朝廷。
隨後董卓率軍進入洛陽,並領何進所屬部曲,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并吞其眾。
由此勢力大盛,得以據兵擅政。
他廢黜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並自任太尉領前將軍事,更封為郿侯,進位相國。
又逼走袁紹等人,獨攬軍政大權。
董卓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剽虜資物,淫掠婦女,以致人心恐慌,內外官僚朝不保夕。
初平元年(190)袁紹聯合關東各州郡興兵聲討董卓。
董卓見關東聯軍勢盛,乃挾持獻帝退往長安,臨行把洛陽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強行劫走,焚燒宮廟、官府和居家,並脅迫洛陽幾百萬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後漢書·董卓傳》),室屋盪盡。
次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為太師,地位在諸侯王之上,車服儀飾擬於天子。
他還拔擢親信,廣樹黨羽,宗族內外,並居列位,子孫年雖幼小,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又築塢於郿(今陝西眉縣東渭水北),號「萬歲塢」,積穀可供
30 年。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合謀,終於刺殺董卓。
百姓歌舞於道,「市酒肉相慶」。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兵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大肆報復,吏民死者萬餘人。
隨後李傕劫持獻帝,郭汜扣留公卿大臣。
不久,李傕為曹操所殺,郭汜也為其部將所殺。
經過這場動亂,關中地區二三年「無復人跡」,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
這個人以一己之力挽救半壁江山為何卻慘遭後世百姓羞辱唾罵,至今無人為其申冤
談起董卓,可能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臃腫不堪的胖子形象。而這個胖子的品德,恐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殘忍,無恥,禽獸。然而,如果董卓真的是這樣一個人,你覺得,他還可能會讓西涼的父老鄉親心甘情願為...
三國詭事之袁紹:對比他和近代名人的事跡,你能想到誰?
上回說到要追溯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得追回東漢,從宦官和外戚組合成的攝政永動機開始。這個時期的東漢基本上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攝政的死循環,政治環境可想而知。明白了這麼一個死循環後,你可能就解讀出來...
三國英雄輩出,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誰不知道?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
真實三國董卓:羌兵起家,焚掠洛陽,荒淫郿塢
董卓一軍開到陽城(今河南登封),當地百姓正在集會,熙熙攘攘。光天化日下把百姓圍住,男的全部殺死割掉頭顱掛在車轅上,女的全部征為奴隸,一路招搖過市回洛陽。洛陽作為東漢都城,當時已有160多年,12...
董卓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你絕對想不到,居然是韓遂
印象中,董卓一直是不可一世,領西涼虎狼之師進入洛陽,大敗關東聯軍。可有誰知道,董卓也曾經跌入人生低谷,差點丟掉性命,後來靠了哪位貴人「幫助」,董卓才東山再起?答案你一定想不到,居然是韓遂。
草根出身的他,憑著一頓飯,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朝廷無力,各路群豪並起,但是卻是各存私心,所以導致了東漢末年的亂戰局面。這場災難的製造者,即是漢獻帝時的丞相、太師、滅絕人性的董卓。也正是董卓,才開啟了三國的時代。
權力帶來的膨脹:他少年豪俠,中年立業,老年專權,最後遺臭萬年
歷史是一部厚重的書籍,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只看到它的一小部分,而忽略掉其他部分。具體到個人,歷史上很多人物也受到了如此待遇,人們往往只知道他們最為人熟知的一面,其他方面則靜靜地待在歷史的角落裡,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