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劉禪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昏君,那麼他到底是不是昏君呢?且聽下面講解!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

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

劉禪的學識怎麼樣?

劉備曾讓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

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

讀了這麼多書的劉禪怎麼會是一個白痴?更何況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一個「敏」字更能說明劉禪不是羅貫中讓我們看到的,也更不是像民間說的「劉備摔孩子」那一下把劉禪摔傻了。

劉禪的軍事才能怎麼樣?

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我們看出劉禪對於當時的形勢還是看得比較清楚的,只是諸葛亮的北伐決議已經訂好,劉禪也得聽從他相父,畢竟劉備在臨死前也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對於孔明的軍事決議,劉禪也無能為力。

我們是不是該問一句:「諸葛亮是不是過於專權了?」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出兵征伐遼東公孫淵。

但劉禪並沒有將勞民傷財的北伐進行到底,而是告知蔣琬:「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這也不能怪劉禪,當初劉備遠征東吳的時候幾乎帶走了蜀國的全部家底,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又把蜀國好好地折騰了一次,真正的精英部隊已經不剩多少,劉禪還能守30年,不亦難哉?

劉禪的政治才能怎麼樣?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和諧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

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但是這裡必須要為劉禪申冤,因為諸葛亮是在是太多事了!諸葛亮《前出師表》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對劉禪說要「親賢臣,遠小人」。

不但如此,孔明先生沒做好輔政,反而成了代政,不聽勸告,長期帶領大軍在外征戰,已經犯了君臣大忌。

儘管這樣,劉禪仍舊為大局著想,平衡君臣關係,當諸葛亮打敗仗的時候,劉禪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

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

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

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

由此來看,大多數人一直在誤解劉禪,其實他根本就不是一個昏君。

羅貫中這麼寫他,應該有理由吧。

羅貫中認為蜀漢就是正統,正統就應該守住江山。

對於蜀漢折在劉禪手裡,他應該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才如此描寫劉禪吧。

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