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可以變換一個人的骨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國藩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氏以中國學問為教材,不僅儘可能地完善了自我健全的人格,而且成就了一番事功,並因此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

摘錄他關於讀書治學的幾句言論,與大家分享。

1

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 唐浩明評點

所謂識,就是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了解與看法。

人的「識」,以所知為基礎。

這個所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

知識積累得越豐富,對人和事的了解就有可能越清楚,看法也就有可能越接近其本質。

知識的積累來自多種途徑,讀書固然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閱歷。

看得多,感受得多,經歷得多,知識也便自然多了。

人的識,以「見」為可貴。

通常將此稱之為見識或識見。

識的最後落腳點乃在於對人事的認知與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否,便是「見」。

它與知識有關,但又不完全取決於知識的多寡,而與一個人的思維力、領悟力、創造力關係更大。

人們常說的書呆子、兩腳書櫃、書蛀等等,便是指裝了滿肚子書本知識卻沒有自己見識的人。

由於缺乏最後落腳點,這種所謂知識再多也作用不大。

而「見」又以遠見和創見尤為寶貴。

因為有遠見,則可預為準備;因為有創見,人類文明才得以發展。

2

讀書養氣小心大度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

自周漢以後,罕見以德傳者。

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萬難攀躋之人。

弟每取立言中之萬難攀躋者,而將立功中之稍次者,一概抹殺,是孟子「鉤金輿羽,食重禮輕」之說也。

曾國藩

  • 唐浩明評點

曾氏所引的孟子語見於《孟子·告子下》。

原文:「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比之,奚翅色重?」孟子這段話說的是,任何兩樣東西拿來相比,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只能在一定的可比度中進行,超過這個可比度,則不可比。

嚴格地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個體都有它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無視差異,強行一致,無疑是自找煩惱。

曾氏送給老九的「金針」可以廣泛使用:以讀書來明白道理,以養氣來增強自信心,以小心來謙退自抑,以大度來順其自然。

3

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欲求變化之法,總須立堅卓之志。

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菸,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

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中國的相學理論中有一句話,叫作相隨心轉。

這說明在相學家看來,一個人的骨相是可以變化的,並非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既然轉的依據是心,讀書當然可以使人的心發生變化。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學家所謂讀書改變人的骨相云云,也便自有它的道理了。

4

平日讀書積理之功

凡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平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

曾國藩

  • 唐浩明評點

曾氏是個詩文大家,他認為好的詩文不僅僅只是情上的好,還要有理上的好。

理從哪兒來?來自平日的積累。

其積累主要在兩個方面,一為多讀書,二為勤思考。

讀書是接過前人的識見,思考便有可能生出自己的識見來,這便是創新。

5

學問閱歷漸推漸廣漸習漸熟

與子序言聖人之道,亦學問閱歷漸推漸廣,漸習漸熟,以至於四達不悖,因戲稱曰:鄉人有終年賭博而破家者,語人曰吾賭則輸矣,而賭之道精矣。

從來聖賢未有不由勉強以幾自然,由閱歷悔悟以幾成熟者也。

程子解《孟子》苦、勞、餓、乏、拂、亂、動、忍等語曰若為熟也,須從這裡過,亦與賭輸而道精之義為近。

子序笑應之。

曾國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國藩:一勤天下無難事

如果要評出近代中國,最讓牛人們崇敬的偶像,那麼曾國藩絕對名列前茅。他以中人的資質,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努力,最終成為半個聖人,不可謂不是個奇蹟。梁啓超先生直呼他為:五千年才出一個的奇人。毛澤東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