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除了會說話,還需做好這三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網上看到一個笑話。
一位教授做課題研究,需要飼養猴子,向校長申請了經費。
一段時間後,教授和校長相遇。
校長問:「猴子怎麼樣了?」
教授答:「好得很,一個個猴精猴精的,都快跟你一樣高了!」校長生氣地轉身就走。
你看,溝通不暢,誤會時時可能發生。
而想要溝通順利有效,不僅要掌握靈活表達的方法,更需具備用心聆聽的能力,從無聲處聽有聲的能力,以及快速有效閱讀文字的能力。
如果你也有心了解並學習溝通,不妨看看《溝通聖經》這本書。
它是一本全面系統的溝通技巧寶典,稱得上是溝通屆的新華字典,適合放在案頭隨時查閱。
作者尼基·斯坦頓是一位資深管理培訓師、傑出的諮詢顧問,涉及領域包括管理、溝通、商業英語、領導和團隊發展等,還在校園中講授溝通課程,是位理論結合實踐的溝通專家。
在《溝通聖經》中,他把溝通劃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
不但從基礎層面講了溝通所需要的技巧,還按場景劃分,詳細解讀了不同狀況下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在重要小結之後,附帶有練習題和作業,方便讀者自我檢查對照。
《溝通聖經》內容非常豐富,不但詳細講解了表達信息的技巧,在如何接受信息方面,也有三個亮點:1.溝通中常被忽視的主導力量——傾聽;2.非語言溝通,比語言更可信;3.提升閱讀速度與效率,快速提取文字精華。
01 溝通中常被忽視的主導力量——傾聽
聽是溝通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能力。
在一場良好的溝通中,聽者往往處於關鍵位置。
研究發現,一個白領醒著的時候,每10分鐘就有7分鐘在從事溝通活動。
而花在溝通上的時間,平均有45%是用來「聽」。
然而,另有研究顯示,一般人聽完話之後只記得50%的內容,三天之後只記得10%。
明明花費了大量時間,為什麼去聽不進去?問題就出在「傾聽能力」上。
在《溝通聖經》中,提到10個增進傾聽能力的技巧,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接收、思考、回應。
第一步,接收。
在聆聽前,需要做好準備,放下偏見。
聆聽時,儘可能從講述者的話題中找到興趣點,至少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第二步,思考。
在腦中篩選聽來的信息,學著區分事實與原則、理念與例子、證據與理由,並仔細衡量各種證據的價值和主題背後的邏輯基礎,判斷是否合理。
第三步,回應。
在不干擾對方的前提下,給出簡短的回應,比如點頭來表達你的鼓勵。
等對方說完,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得到對方確認後,再講明自己的看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別人說話時,不要肆意插話,儘可能避免分心,保持耐心。
無論別人是不是好的傾聽者,你都可以證明你自己是。
一場有效的傾聽,既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從而解決問題;也能通過鼓勵對方,增進彼此的關係,使雙方產生更深的理解。
02 非語言溝通,比語言更可信
前兩年,微表情大熱。
人們相信通過眼球移動的方向、嘴角抽動的頻率,即可判斷說話者的真心。
其實,這都屬於「非語言溝通」。
事實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溝通。
即使不說話,從動作、穿著、表情、態度等方面,也會傳達某種信息。
有時候,這些周邊語言所表達的意思,甚至比文字語言更準確。
我們很難察覺自己在進行「非語言溝通」,但卻善於從別人身上看到這種溝通渠道。
即使對方「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我們依舊能感受到他人真實的想法,因為「重點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怎麼說」。
為了更好地駕馭「非語言溝通」,避免傳遞錯誤信息,我們需要先了解它。
最常見的非語言溝通方式是肢體語言。
在這方面討論很多,特別是不同姿勢、表情、眼神、手勢、動作等所傳達信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除此之外,需要留意的是,空間、距離等,也是肢體語言的一部分。
比如在地鐵、公園裡,只要有選擇餘地,大多數人都會遠離陌生人就坐。
這不但是習慣,還是在向人發出避免靠近的信息。
另外,有些溝通並不需要主動作為。
比如沉默的語言、時間的語言。
大多時候,沉默是溝通的一道障礙。
但有時,它也能作為有利的溝通工具。
而如何分配時間,如何對待別人的時間,也是一種溝通。
掌握非語言溝通,要懂得從無聲處聽有聲,加強感知力,勤於觀察,增進對他人的理解,正確解讀行動背後的意圖。
這也提醒我們,要做真誠可信的溝通者,因為行勝於言。
03 提升閱讀速度與效率,快速提取文字精華
成年人平均的閱讀速度為每分鐘200到300字,但是有些人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600字,據說甘迺迪總統能夠每分鐘閱讀1000字。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首先是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
先回答一些問題,做個自我檢查吧~
1.看書之前,你會先瀏覽一遍嗎?
2.不同種類的內容,你會用不同的速度閱讀嗎?
3.寫問卷、考卷前,你會先瀏覽一遍嗎?
4.你覺得要理解和記住讀過的東西容易嗎?
5.在回答這些問題前,你有沒有先把所有問題瀏覽一遍?
如果以上問題都給出了肯定答案,那麼你的閱讀習慣已經不差。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需要了解一些速度的技巧,並把它們應用到實踐中去。
另外,閱讀的目的不同,也會影響閱讀速度。
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閱讀,比如讀小說,慢慢咀嚼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不必過分追求速度。
而以獲取信息、促進思考判斷為目的去讀書,節省閱讀時間就很有必要。
另外,許多人閱讀速度慢,是因為眼睛移動的方式不理想。
眼睛每次注視的時間約持續0.25~0.5秒。
每次注視時,你可以對焦或辨認的字數就稱為辨識廣度。
辨識廣度越大,需要注視的次數就越少,閱讀的速度也就越快。
閱讀速度慢的人通常辨識廣度小,需要進行很多次注視,但是往往也還有其它跟眼部運動和大腦運作相關的不良習慣。
這些不良習慣主要包括:回視:在閱讀的時候跳回前面看過的地方;默讀:在閱讀的同時,動嘴默念或者在心裡默念;詞彙:詞彙量比較少,容易遇到不熟悉不理解的詞彙,大腦無法吸收,需要回看。
前兩個不良習慣,需要通過刻意練習改掉。
而詞彙量不足,可以通過多讀、多查來逐漸改善。
即使每周積累一個新詞彙,久而久之也會擁有很大的詞彙量。
當然,追求閱讀速度不是最終目的,讀書能夠記住,才具備應用的前提。
在《溝通聖經》中,主要提到三個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
但它們不是獨立的方法,需要配合使用。
第一,瀏覽。
拿到書後先進行瀏覽,如同開車去往目的地前先看地圖。
快速翻閱可以讓我們大致了解書的結構,找出一本書的「關鍵詞」。
瀏覽的方法是,迅速翻頁,目光鎖定關鍵詞。
在關鍵詞出現的地方略停頓,然後繼續快速翻找。
瀏覽之後,把信息進行分類,必要的仔細閱讀,有用的其餘時間閱讀,不重要的不讀。
第二,略讀。
目的是快速掌握內容的主旨和結構。
應在這部分閱讀的內容主要有三種:1.段落的主題句。
2.黑體字、斜體字等具備視覺標記的內容3.以「首先」、「第一」、「因此」等為首的句子。
另外,在略讀時需要明確七條規則。
1.儘可能快速。
2.無論內容多有趣都不要停下來,避免糾結於細節。
3.先讀標題、目錄、總結。
4.閱讀文件或篇章的第一段。
5.從第二段開始,只讀每一段的第一句。
6.這些段落的第一句,應該能夠按照邏輯順序連貫起來。
7.在結尾的部分放慢速度,完整讀最後兩三段。
第三,SQ3R閱讀法
閱讀一本書的順序,可以參考SQ3R閱讀法,分為五步。
第一步,縱覽(Survey)
先縱覽全書,再用縱覽的方式略讀每一章,不要跳過前言和摘要。
第二步:問題(Question)
1.主題是什麼?分論點是什麼? 2.論據是什麼?3.論據是否能支撐論點?
第三步:閱讀(Read)
內容快速過兩遍,不要做筆記。
第二次閱讀時,如果有需要,可以在每段的主旨和重要細節下面劃線。
第四步:回憶(Recall)
在這一步開始做筆記。
不要抄原文,回憶讀過的內容,作者提出了哪些論點,每段的主旨和支持的細節是什麼。
想不起來說明閱讀的效率不夠,需重來一遍。
第五步:檢查(Review)
檢查前面四個步驟,把遺漏的內容補上,確保筆記忠實反映出原文的結構。
追求閱讀效率,起初費時費力,但熟練掌握後,會發現不同以往的閱讀樂趣。
如果你也有通過閱讀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的需求,這些方法不妨一試。
與其它工具類書籍一樣,《溝通聖經》談到的各種技巧、方法,都需要活學活用,在實踐中應用、驗證,從而總結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溝通秘籍。
從前人的經驗中提取方法,能使你多一種思考方式,少走一些彎路。
無論是對溝通有興趣的學生,初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擁有多年職業生涯的老江湖,都可以備一本放在案頭,翻一翻,用一用,提升你的溝通力。
讀了那麼多年書,你真的會讀書嗎?
伽利略說:「你不能教會一個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做事方法」。同樣,對於讀書來說,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有一些方法卻是基本的,通用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我認為,關於讀書,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