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史書《春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

儒家經典之一。

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流傳到現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左傳》被認為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

  春秋原為中國古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如史籍所載《夏殷春秋》、《百國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等。

而《孟子·離婁》說:「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

《禮記·坊記》也言及《魯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魯國史籍的專名。

今傳本《春秋》相傳是孔子刪削《魯春秋》而成。

孟子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漢代董仲舒、司馬遷、桓寬等也認為孔子作《春秋》。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惑經篇》中舉出12條理由來,對孔子作《春秋》說表示懷疑,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

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


成書背景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又稱《魯春秋》,後世稱《不修春秋》。

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這種說法一貫是學界主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劉知幾首先對孔子修《春秋》發生懷疑,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

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

《春秋》總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

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內容簡介

 「春秋」原是各國國史的通名,如《國語·晉語七》說:「羊舌肸習於《春秋》」,意思就是羊舌肸(又叫叔向)這個人,熟悉各國史書。

《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就是說,對太子,用史書教授他。

《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齊諸國都有史書,墨子曾讀過。


  《春秋》又是魯國史書的專名。

各國史書有專名的,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檮杌》(見《孟子·離婁下》)。

魯國史書專名《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敘述晉平公派遣韓宣子(起)出使魯國,看到《易》《象》和《魯春秋》。

不過韓起所看到的《魯春秋》,一定是從周公姬旦敘起,才能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而現存的《春秋》,才從魯隱公敘起。

隱公父親惠公以上的魯國歷史原始記載已經完全亡佚。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

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

  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

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

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

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

《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

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

  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貶」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


  《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

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

為補這一遺缺,後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並稱春秋三傳。

《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併,先經後傳。

  《春秋》的內容多涉及亂臣賊子,全書共記弒君三十三例,《春秋》文字簡略,敘事重結果,不鋪敘過程,故稱之春秋筆法,朱熹認為《春秋》並無表示褒貶之義的所謂書法。

《春秋》也有自然現象,日食、月食、隕石、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記載日食三十六次,例如莊公七年所記「星隕如雨」是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記「有星孛入於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閱讀目錄

《春秋》卷1·隱公(元年~11年)  《春秋》卷2·桓公(元年~18年)  《春秋》卷3·莊公(元年~32年)  《春秋》卷4·閔公(元年~《春秋》卷2年)  《春秋》卷5·僖公(元年~33年)  《春秋》卷6·文公(元年~18年)  《春秋》卷7·宣公(元年~18年)  《春秋》卷8·成公(元年~18年)  《春秋》卷9·襄公(元年~31年)  《春秋》卷10·昭公(元年~32年)  《春秋》卷11·定公(元年~15年)  《春秋》卷12·哀公(元年~27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有這三傳,我們很難讀懂《春秋》

《春秋》是中國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

《春秋》一部載風雲(微國學28)故我在

故我在33期:微國學,每個人都能了解的國學第二章 六經六、春秋先秦歷史著作的形成,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早期的《尚書》除後世史官假託的部分外,其餘均為歷史文件的彙編。到了東周,各諸侯國都設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