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失守,關羽負有直接責任。客觀地講,孔明負有如下的領導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孔明在用人問題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人們對此探討得較多,這裡是要指出他作為領導人,在人事問題上出現的失誤。

  孔明一出祁山後,戰果輝煌。

為保證大軍的安全,他選派深得信任的馬謖守咽喉重地街亭。

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南征時曾向孔明提出過「攻心為上」的方針,被任命為參軍;伐魏前提議對司馬懿使用反間計,遂使魏主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後常在孔明帳前,深得信任。

但馬謖受命至街亭後,違反作戰要領,結果失了街亭,使孔明全線被動,只好全軍撤退。

  先前,劉備剛得荊襄,伊籍向劉備、孔明推薦當地的馬良、馬謖等兄弟五人,同一時介紹了一首鄉諺: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第五十二回)這個眉間有白毛的人就是馬良,當地人將馬良看成兄弟中最賢能的人,並沒有認為他的弟弟馬謖最賢。

劉備臨終前,孔明與馬謖一同在旁,劉備令馬謖暫退迴避,單獨對孔明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鑒於孔明將馬謖看作「當世之英才」,劉備提出讓他再作深切考察。

對於馬謖,孔明的看法與劉備的看法不同,也與馬謖本鄉人的看法不同,而最後的事實說明孔明的看法是錯誤的、片面的。

那麼,我們可以推定: 孔明在對人的觀察上,一定有某種錯誤的思想方法,由於這種思想方法的作祟,使他對一個在身邊工作多年的人不免有一種歪曲的看法。

  孔明在人事問題上最大的失誤是對魏延的處理。

魏延曾慕劉備之名,在長沙殺了他的上司韓玄,救了黃斬馬謖忠來投劉備。

孔明一見面就要殺掉他,理由是: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第五十三回)所謂「反骨」當然是荒唐的。

孔明關於骨相的說法僅是一種託辭,真正的理由乃是魏延的所謂「不忠」、「不義」,當時由於劉備的保護,孔明未殺魏延,但卻一直對他抱有成見,另眼相看。

平時有什麼硬仗、險仗和誘敵詐敗,記不了功勞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對魏延多次提出的軍事建議卻不屑一顧。

孔明對魏延一貫不滿,魏延不會沒有覺察,但他始終聽從孔明的指揮。

平西川,爭漢中,擒孟獲,魏延屢建戰功,伐中原時魏延是帳下第一員大將,曾斬王雙,戰張郃,誘司馬,功績無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勞。

尤其錯誤的是,他死前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斷定身後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馬岱斬殺魏延,一手製造了蜀國最大的冤案。

  孔明死後,魏延確實與接替孔明領兵的楊儀爭奪過兵權。

但這種矛盾的產生並不是孔明預料之正確,而是他在身後人事安排上的過錯所造成的。

當時魏延為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在軍中不僅官職最高,且能力、威望屬上乘,而楊儀僅是一長史,大約相當於秘書長的官職,又看不出有什麼超人的能力和威望,魏、楊二人平時關係不睦,孔明安排楊儀接掌兵權,讓魏延斷後,魏延自然不服。

魏延那樣性格的人絕不會對一個功小位卑的人俯首謙讓,他公開對抗孔明的人事安排,反倒是合乎邏輯的。

因而可以說,魏延的兵變,在某種意義上是孔明逼出來的!魏延負氣爭權,確是姿態不高,那麼,被孔明越級提拔、一度統領全軍的楊儀是否姿態很高呢?其實不然。

孔明死後,蔣琬受命為丞相,楊儀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他以為自己資歷高於蔣琬,而位在琬下,又自恃功高,口出怨言,對別人講: 「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第一百五回)楊儀的功勞、職位和人才遠不及魏延,思想姿態亦不比魏延高,孔明死前將兵權避開魏延交付楊儀,看來完全是不正常的,是出於對魏延的成見。

如果說孔明初見魏延的過激言行尚且可以理解,那麼,在以後的長期實踐中孔明一貫憑成見看待魏延,就是極其錯誤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收納了袁紹降將張郃,當操聽到有人對張郃的投降表示懷疑時曾說: 「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

」曹操願意對懷有異心的將軍結恩感化,而孔明卻缺乏曹操具有的那麼一種胸懷、那麼一種氣度,顯得心眼太小。

  孔明斬殺魏延看來也不是出於個人的私怨,這源於他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魏延是一個開拓型的人才,孔明的思想則傾向於保守型。

當然,並非思想保守型的人和開拓型的人必不能共事相處,問題在於孔明堅持用他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別人,且不轉換角度,就必然對不同性格的人產生誤解。

例如,校尉廖立非常自負,自認為他的才能只遜於孔明,感懷才不遇而口出怨言,孔明聞其怨謗之言,並不去考察其人的長處和短處,不去考慮其人是否可用,而是立即將其撤職,廢為庶人。

(第一百四回)如果孔明仍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魏延,那他自然處處看到魏延的「毛病」,魏延因為自己的作戰方案不被採納而發出的某些怨言和牢騷,就有可能被看做是其心不正、身後必反的徵兆,一想到魏延若反、無人可制的身後情況,謹慎了一生的孔明於是定計斬殺了魏延。

魏延被斬,是繼諸葛亮死後蜀國無法彌補的一個損失。

  派定關羽鎮守荊州,也可以說是孔明在用人上的一次失誤。

蜀國以聯吳抗魏為長久的戰略方針,荊州地處魏、吳之間,要牢固地保住此地,更需要切實地貫徹這一方針。

當劉備收川受挫後,派關平持信赴荊州請孔明入川相助,並讓孔明量才委用守荊州之人。

關平是關羽的義子,孔明揣測說: 主公「教關平資書前來,其意欲雲長公當此重任」。

(第五十三回)於是派定關羽鎮守荊州,自己與張飛、趙雲等領兵入川。

關羽為人傲氣十足,藐視東吳諸將,對聯吳方針一開始就不太理解,孔明臨走時也已發現了這點,但最終還是將荊州印綬交給了關羽。

後來,關羽聯吳不力,在他北攻曹操時導致東吳與曹操相聯絡,偷襲荊州,關羽戰敗被殺,蜀國丟失了荊襄一帶戰略要地。

  荊州失守,關羽負有直接責任。

客觀地講,孔明負有如下的領導責任: 第一,關羽一是不懂聯吳方針,二是傲氣太盛,讓他在當時單獨駐守荊州有明顯的不當之處。

從當時的情況看,趙雲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孔明卻揣測上級領導人的意圖加以迎合,作了錯誤的選派。

劉備派關平送信,也許有讓關平輔助關羽守荊州的意思,但他信中明言讓孔明量才委派,畢竟給了他很大的選擇權,最後的決定權在他手中。

第二,關羽被殺後,孔明曾安慰劉備說: 「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

」(第七十八回)可見,他對關羽的缺點及失敗的可能性是有所覺察的。

他離開荊州時,雖曾告誡關羽守荊州的大計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但離開荊州後,在明知關羽缺點的情況下,既不對荊州換防,另派適當人選,又不對關羽的防守派人監督協助,似乎以為靠八字留言就萬事大吉了。

第三,孔明入川時帶走了荊州的許多精兵強將,使荊州防守單薄。

奪取兩川後,聞說曹兵攻取荊州,他讓關羽主動出擊,這時,他既不為之增兵添將,又不從漢中方面出兵配合,致使關羽獨力難支,兵敗身亡。

可見,荊州失守,孔明是負有領導責任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

諸葛亮善於用人,為何錯用馬謖?

談到《三國演義》,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而是智慧的集合體——諸葛亮。在眾多的讀者心目中,他是電,他是光,他是唯一的神話。若是沒有諸葛亮的幫助,劉備也難以建立蜀國,與挾天子以...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

蜀國後期無將但為何讓廖化來做先鋒?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掃迷帚》沒有看過三國的人大多都知道這句俗語,比起廖化意外走紅更有趣的是,這個俗語出自一本與三國八竿子打不著的清末的反迷信文學作品當中。更奇怪地是幾乎所有人也都默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