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林:三國名將陳到的死亡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蜀漢名將陳到在正史上,也不完全是空白的,《三國志》起碼有兩處記載了他,魏晉時期陳壽整理的《諸葛亮集》也提到了,《華陽國志》也有兩處記載了陳到的功績
。
諸葛亮北伐後期,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趙雲、陳到、魏延等等大將,都相繼離世,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慘景象。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七年卒,追諡順平侯」這是正史記載趙雲的死,應該屬於正常死亡。
《三國演義》對魏延起兵謀反,而被諸葛亮首先安排的馬岱斬於馬下,顯然是虛構的。
《三國志》記載得很清晰,在諸葛亮死後,「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也就是說,魏延之死,並不是死於謀反,而是死在逃亡的路上,是死在政敵楊儀之手,或者說,是死於一個政治圈套。
而對於陳到的死,正史沒有記載,那麼他的死也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三國名將陳到的死,野史到有多種說法,一種是,陳到因素與魏延相善,魏延不如意,每每詣陳到處訴苦,孔明深忌之,遣陳到駐守永安,後因不得志,陳到鬱鬱而終,死於永安都督任上。
一種呢,在公元230年,即建興8年,蜀漢大將接連去世,這個時候陳到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由自己帶上在永安的人馬,去南部開荒,形成一個北靠山防衛,南依水建設的國防經濟系統。
並且將蜀國的經濟中心南移,同化當時的南蠻部族,征南蠻驍勇之士補充蜀國兵力。
可是,諸葛亮看後,認為陳到是想自立門戶,脫離蜀漢。
於是回了一封信給他。
信中只有寥寥數字:「汝在,吾懼,漢不得存。
」陳到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忠義,於是,自殺了。
還有一種是諸葛亮回給陳到的信是一張白紙,陳到一看,選擇了自殺。
也就是說,三國蜀漢名將陳到,野史有一種病死一種自殺兩種說法,從這些野史的記載來看,陳到之死的這兩種說法都與諸葛亮有關係!
那麼我就要從正史記載的側面來講講諸葛亮這個人了,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三國演義》過於誇大的諸葛亮的功績,諸葛亮不僅多智,還為了劉氏天下,為了劉備的託孤遺命,不要命的工作,是個完人,給我們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史性判斷。
故魯迅先生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或者說《三國演義》掩蓋了諸葛亮的人性弱點、缺陷與私慾。
《三國演義》的蜀漢,除了一個天生就有反骨的叛徒魏延,其他的人不是忠義、勇猛,就是能力不足、或者是時運不濟,基本是一堆「保漢」「扶漢」「抗賊」為理想的好人聚在一起。
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無完人」,本質上,人都有自己的私慾的,這些話不僅可以用在我們現代人身上,也可以用在三國蜀漢大臣們的身上。
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的第一名將,或者說是三國歷史上的第一名將,呂布,是死於曹操之手,背後還有一隻滅他之手,就是劉備。
在《三國演義》里,呂布臨刑前,罵的人,不是曹操,而是「大耳賊」劉備。
這事《三國志:呂布傳》也有記載,曹操在殺呂布時,猶豫不定,就問劉備,劉備說了一句話:「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
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從而可以看出,呂布確實是死在劉備的一句話下,呂布臨死也確實罵了劉備「大耳賊最不可信」的話。
站在人情世故上講,劉備要曹操殺呂布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但是他要滅呂布的真正用意,這種事其實是劉備心裡的事,要想清楚很難。
歷來有人猜測,是呂布太厲害,蓋過了關羽、張飛,所以劉備借曹操之手滅了呂布,為他今後鋪平道路,這種猜測雖然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故事來的,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以為劉備最怕曹操與呂布聯手,一旦聯手,他「匡扶漢室」的理想就徹底沒有了希望。
源於呂布的英勇,總而言之離不開《三國演義》的功用,呂布之死,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而對於三國蜀漢名將劉封之死,卻很少有人提起。
眾所都知,劉備收養了一個義子劉封,對於他的功績,《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關、張、趙三將,而被忽略了。
劉封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獨自領兵,打過很多大仗硬仗,才幹是可以與魏延相提並論的人物,被任命為上庸太守。
劉封的上位,並不是單靠與劉備的「父子」關係,劉備只是給了他一個舞台,是他自己打拚出來的。
在劉備入蜀時,「自葭萌還攻劉璋」他二十多歲,「武力過人」,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沂流西上」頗有戰功,「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他的這個上庸太守,也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三國志》記載「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意思就是孟達要打上庸,劉備擔心孟達不行,就派了劉封去統領了孟達的兵馬,去打上庸。
劉封領著部隊打下上庸後,劉備就讓他在上庸任了太守。
他的死,《三國演義》里說是他不救荊州的關羽,而造成了關羽之死,其實他是死於劉備的顧慮之下,背後殺他的也有一隻手,就是諸葛亮。
故事是重複的,劉備在猶豫對劉封殺與不殺之間時,問了一個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怎麼想怎麼說的呢?《三國志:劉封傳》記載「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也就是說,劉封是死於諸葛亮的疑慮里,擔心他太「剛猛」,會在劉備死後難以掌控,就要他自殺。
上司有了一個「疑慮」就要「自裁」,可見古代的官場多麼可怕,對諸葛亮來說,要滅的是主公劉備的義子,可見諸葛亮又是多麼「謹慎」的人。
沒想到的事發生了,孟達投魏之時勸過劉封與他一起投魏,裡面說了,因為劉備有了劉嬋這個親子,蜀漢不會給劉封留條活路。
其結果是蜀漢要劉封活下來的理由有千萬條,真的沒有給他劉封找出一條活的理由,要他「自裁」。
劉封臨死說了一句「恨不聽孟子度之言」,劉備獲知後「為之流涕」。
從而可以看出,賜死劉封,是個錯誤。
為什麼?很簡單的道理,在生死存亡面前,劉封沒有選擇逃亡,反叛,或者來個求情計、苦肉計,讓事情緩下來,再做自己的打算,只是留下一句話給蜀漢大臣及劉備,恨自己愚忠的性格,恨自己天真的去相信與劉備的父子情誼。
諸葛亮所說的「剛猛」難以駕馭,在這時應該是最好的表現,可他還是選擇了聽義父的話,「君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自裁」而死了。
諸葛亮要滅劉封除了「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還有其他理由嗎?劉備借曹操之手滅了呂布,是為了他匡扶漢室的理想掃除障礙的話,那麼,諸葛亮借劉備之手滅了劉封,又是什麼目的呢?我以為,劉封之死只是諸葛亮革命的前奏。
蜀漢大將魏延在《三國演義》里,因為諸葛亮說有反骨,死也死在反叛的路上,千百年來而被津津樂道。
津津樂道的原因,主要是《三國演義》里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魏延作為一個叛徒的角色,也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下場,讓千百年的三國粉絲們解恨。
在我看來,蜀漢名將魏延,又是一個諸葛亮製造的典型悲劇。
前面已經講了,魏延是死於政敵楊儀之手,帶著兒子逃往漢中的路上,是馬岱追殺的。
人大大小小就206根骨頭,那有人獨自多生出一根叫「反骨」的骨頭來的人,說魏延有反骨只是演義的說法。
魏延是劉備看重的人,劉備進位漢中王,任命魏延漢中太守時,舉軍震驚,劉備為了讓人誠服,對魏延還有過一場答辯,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也可以看出,魏延是很有膽略很能打仗的人。
諸葛亮出祁山北伐時,因為魏延每次都要隨諸葛亮出征,魏延就進獻了「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後異道會於潼關。
這個作戰方案在《三國演義》里有過描述,《三國演義》也說了這個方案沒被諸葛亮採納。
一千多年以來,對於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歷代歷史學家們基本認為魏延這個作戰方案是正確的,可行的,勝算很大。
諸葛亮為什麼反對呢?從劉備對魏延的重用,可以肯定一條,魏延在劉備手裡是順風順水的,忠於劉備的,他只是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幾齣祁山,像諸葛亮這樣穩紮穩打勞命傷財的,哪年是個頭啊?諸葛里這是為什麼呢?他沒搞懂。
不要說他,就是羅貫中,陳壽也只是順應了民情的需要。
諸葛亮死後,他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也就是說,諸葛亮這時看出來的不是魏延會反叛,只是不會聽命於楊儀。
楊儀什麼人?恰恰是他壓著諸葛亮靈柩回成都後,自認為有功,不甘官位下於蔣琬,常生怨言,說出「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的話。
費禕向後主密陳楊儀之言,後主大怒,貶楊儀到漢嘉郡為庶民,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自刎而死。
可以說,在諸葛亮剛死舉國悲痛之際,能說「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的人,不僅要有謀略,還要有勇氣。
魏延被殺後,蔣琬查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也就是說,魏延並沒有諸葛亮,楊儀他們所說的反叛投敵之罪,這個罪名是被楊儀之流誣陷的,魏延只是要殺了政敵楊儀。
因為是政敵,楊儀才會「遂夷延三族」,就是擔心魏延的後人為他平反報仇。
仔細一想,《三國志》里說的,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三國演義》里是諸葛亮早就安排了馬岱,殺了魏延。
兩者加在一起,魏延確實是死於諸葛亮早就設計好的圈套里。
我分析是諸葛亮在臨死時已經親自指定了接班人,為蔣琬、費褘、姜維。
但是魏延的官職、功勞要比他們每個人大得多,諸葛亮殺魏延,表面上看,是為他的接班人掃除障礙,去掉絆腳石。
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理由嗎?
從劉封、魏延的死,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來,諸葛亮用人不是要用忠於劉備的人,而是要用忠於諸葛亮的人。
《三國志》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們從劉備託孤時說的話可以看出,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也知道諸葛亮的手段,對諸葛亮也是有各種防備的,說這話的時候,作為護衛劉備幾十年,自願隱性冒名的陳到。
是應該知道劉備的想法的。
也許劉備已經命他安排了白毦精英,作為刀斧手潛伏了在一側,只要諸葛亮答話不慎,露一點點要做曹丕的心思,就會立馬生擒而殺之。
據查,中國的龍文化起源於上古時代,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自稱「臥龍」的人,劉備會不提防嗎?何況,諸葛亮從荊州到益州,這麼多年了,有那麼多作為在劉備心裡。
據《諸葛亮集》記載:「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奇怪的是,這句話是諸葛亮寫給諸葛瑾的信上所記載的,也不知陳壽在哪找到的。
據記載,當時的蜀漢國沒有這種收集整理史料的部門,這個記錄只能是來自東吳。
眾所都知,魯肅死後,諸葛瑾在東吳的地位已是重中之重,陳到所督的永安,防備的正是東吳,這屬於軍事機密呀,諸葛亮為什麼會告訴諸葛瑾這些呢?是嚇唬,好像說不過去,單純的嚇唬不要說得這麼明白,也與我們所了解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很不相符,是認兄弟情,那麼諸葛亮的兄弟情誼就高於國家情誼,咋一看,這裡面就有大文章了。
劉封的「自裁」足可以證明,他是很忠於劉備之人,魏延更是忠於劉備的一方猛將,打仗可以,他只是看不慣諸葛亮,楊儀之流,政治頭腦差點。
陳到呢?更是劉備的親信。
我以為,特別是魏延與陳到,還有李嚴等等,只是劉備安排在諸葛亮想做」曹丕「路上的絆腳石。
真的以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沒有看出來嗎?我以為,魏延這個謀略對劉姓天下合適,對此時的諸葛亮很不合時宜,因為他做「曹丕」的腳步還沒打開,只好一出祁山二出祁山,賴在祁山不走了,邊打邊瞧,邊打邊建自己的政治政隊伍。
陳壽、羅貫中就幫著他給我們留下「諸葛一生唯謹慎」的歷史性判斷。
那麼回到陳到的死,就不是一個謎了。
「汝在,吾懼,漢不得存」這話雖然見於野史,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諸葛亮容納不下陳到是早就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猜想的,或者說是有一些歷史條件與依據的。
真的是「漢」不得存嗎?
在我看來,諸葛亮只是借「漢」的名義,排除忠於劉備而不忠於他的人,是在掃除阻在諸葛家族實現自我理想的絆腳石罷了。
他到死也沒把劉備安排給他的障礙掃完,他一生的政治生涯都是在劉備早就為他安排好的政治布局裡,被累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與司馬懿相比,諸葛亮雖然沒贏到江山,不過還是贏到了一個名聲。
我以為,這個名聲並不是諸葛亮本人需要的,那麼是誰需要呢?是我們這個民族需要這麼一個藝術形象而已。
(作者:陳其林)
魏延被殺的真相被兇手楊儀親口說出,原來我們都冤枉諸葛亮了!
漢中,作為益州最重要的門戶。在劉備攻下成都的時候,曹操最擔心漢中被劉備取得,所以緊急親自領兵攻打張魯,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徹底平定漢中。在曹操看來,益州雖然重要,但是若控制住益州的大門,即漢中,...
此人是劉備手下一員虎將,只因諸葛亮說了8個字,慘遭毒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的政治生涯從早期的顛沛流離,到入主川中稱王,經歷長達30幾年的歷史,身邊的猛將從關張趙,慢慢的也變動了,而且謀臣更是齊聚臥龍鳳雛,還有謀主法正等。然而,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
此人是劉備帳下猛將,卻因諸葛亮而死,不是魏延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的政治生涯從早期的顛沛流離,到入主川中稱王,經歷長達30幾年的歷史,身邊的猛將從關張趙,慢慢的也變動了,而且謀臣更是齊聚臥龍鳳雛,還有謀主法正等。然而,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
劉備手下兩位大將未戰死沙場,卻因諸葛亮而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手裡有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當時劉備手下可謂是猛將如雲,只可惜後面關羽敗走麥城,手裡大將相繼陣亡或是因病去世。可是劉備手裡還有兩位大將,勇猛不亞於五虎將。他們分...
諸葛亮的最大弱點——不善用人
善於用人應為開國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劉邦大約可以算作第一。三國時曹、劉、孫皆善用人,而以曹操為最。曹操有五大良將,而其中三人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原分別是呂布、袁紹、楊奉部將),都得到...
他是一員猛將,且對蜀漢忠心耿耿,卻為諸葛亮所害,不是魏延
三國時期,蜀漢雖然是最弱小的勢力,但是其中的名將並不少,例如可以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的關張,能在曹操虎豹騎中殺進殺出的趙雲,能力斬夏侯淵的老將黃忠,能讓曹操感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的馬超;...
此人是蜀漢猛將,卻被諸葛亮害死,若他不死,蜀漢或許不滅
三國時期,蜀漢雖然是最弱小的勢力,但是其中的名將並不少,例如可以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的關張,能在曹操虎豹騎中殺進殺出的趙雲,能力斬夏侯淵的老將黃忠,能讓曹操感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的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