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閥混戰,漢人差點滅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

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東漢和帝、順帝在位時期,人口更是達到頂峰,已經接近了6000萬。

但是,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的人口開始負增長了,但是下降的幅度並不大。

到了東漢桓帝在位的時候,公元157年,東漢政府曾經清查過全國的戶口,在這次「人口普查」中,中國的人口是5600多萬,略低於漢和帝時代近6000萬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

但是經過隨後的黃巾軍起義以及董卓之亂,中原群雄的相互內戰,到了公元260-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才七百六十餘萬,不及原來的七分之一。

但也有人認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該不會低於1000萬,因為有很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計的。

(三國「三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各類史家列出的這時期人口數字有較大出入,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卻是讓人震驚的:唐人杜佑《通典》記錄,東漢桓靈時期黃巾之亂始,歷經董卓之亂,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安初期,當時中國的人口就已經「人戶所存,十無一二」。

但這時候的中國並沒有和平,在這「十無一二」的人口慘景下,又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戰,曹操南下平荊州,戰赤壁的統一戰爭,以及劉備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并戰。

直到公元221年吳蜀彝陵之戰後,中國才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期。

這期間的戰爭,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之戰,人口的減少可想而知。

在「三國」中的魏國建立初期,魏國大臣陳群就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

而「三足鼎立」後的具體人口數字,據有關資料統計: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

蜀國每戶大約有3.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

通過比較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

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實際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

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

也就是說要用10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不要發展生產?

(漢末三國戰爭,使漢族人口銳減。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

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供給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

魏國的西線防禦兵力在20萬左右。

魏蜀實力相差懸殊,諸葛亮所謂「統一中原,恢復漢室」的北伐,此時已經成一個口號而已。

其實他心裡應該非常清楚:真正出兵的目的就是以攻代守。

荊州已經失守,按其所謂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最後一絲希望也已消失。

在守的戰略態勢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斃而已!歷史只相信實力,無論是財力、物立、人力,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於孫氏聯盟才能得以苟延殘喘。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統一的重任不會落到蜀國的肩膀上。

三國漢族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觸目驚心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可以預料到的人禍---軍閥混戰。

如史書公認僅曹操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數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兩年間數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竟然所剩無幾,一片荒涼。

劉協逃出長安後,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

隨駕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

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

袁術軍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飢。

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製造理論根據。

他說吃不認識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鸚鵡。

程昱向曹操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乾。

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辣手屠夫曹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這時期的漢族人口減少的原因,也包括天災。

首先就是瘟疫。

漢朝廷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

中國的大規模瘟疫,漢從西漢武帝開始就周而復始,西漢帝國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

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

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

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的破壞力,才從此開始得到遏制。

此外就是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

我們今天說到東漢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說張衡的地動儀,地動儀這個偉大發明的產生,就是拜東漢時期頻繁的自然災害所賜。

僅以地震而論,東漢中後期地震發生的頻繁程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比如東漢的隴西地區,在東漢和帝、桓帝、靈帝、獻帝時期都曾爆發大規模地震,正是因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才促成了與地震有關的發明相繼湧現。

在東漢晚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東漢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里,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5次,其中最嚴重的1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

這麼大範圍的蝗災,在日後的中國歷史上,也就是唐朝開元年間以及元朝末年的幾次可以相比,堪稱是「百年不遇」。

與此同時,東漢最後的50年里,黃河有4次發生決口,長江流域的荊州與江東,先後發生了5次水災。

同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區,也連續多年發生大規模旱災,北方少數民族為了躲災,紛紛南下到中原地區求內附,中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這時期開始漸成高峰。

由此可得出,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在那個時期會發生「五胡亂華」的事了。

「松鼠公會」微信號:songshugonghui

推薦理由:見識,見聞,知識。

提供茶餘飯後最好的談資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諸葛亮不死 蜀漢能夠統一三國嗎?

在三國歷史上,無數英雄豪傑的英年早逝,給予這個時代留下了遺憾和唏噓。比如曹操的郭嘉,孫權的周瑜,都是典型的例子。而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可謂是最大的損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死的話,也即...

如果諸葛亮不死,蜀漢能夠統一三國嗎?

在三國歷史上,無數英雄豪傑的英年早逝,給予這個時代留下了遺憾和唏噓。比如曹操的郭嘉,孫權的周瑜,都是典型的例子。而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可謂是最大的損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死的話,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