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探街亭古戰場:馬謖其實可以找到更佳的伏擊地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街亭之戰留下眾多謎團,看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實地探察後如何解答。

對距今1789年之前的那場街亭之戰,在為蜀漢、為諸葛亮扼腕嘆息之餘,也曾經產生過許多百思不解的困惑。

這些困惑中,最重要的有兩個:

困惑之一,街亭地處整個隴西地區的北部,在當時並非蜀軍與魏軍爭奪的核心地區,更遠離蜀軍的大本營祁山堡,雙方為什麼會在這裡打一仗?

也就是說,隴西地區告急,張郃率大軍從關中馳援,最近的路線應該是今寶雞至天水一線,也就是沿渭河谷地來救,為什麼繞了一大圈?

按照張郃的行軍路線,既然要過街亭,那就意味著一路向西,不會立即掉頭南下去尋找蜀軍主力決戰,街亭一帶的道路是由河谷走向決定的,如果準備南下就不會到街亭來,而會在街亭以東(今張家川縣一帶)就改變方向。

那麼,張郃這是準備去哪裡呢?

困惑之二,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一般的看法是馬謖太無能,只會紙上談兵,又不聽別人的勸,錯誤地將部隊由街亭所在的川道里拉了山,結果被張郃抓住破綻一擊而潰。

言下之意,如果馬謖指揮正確這一仗還有得打,甚至能完成阻擊的任務,但這無疑把馬謖視為軍事上的白痴。

這當然更無法令人信服,馬謖如果是白痴,那諸葛亮豈不是更大的白痴?不符合二人過往的軍事經歷。

馬謖做出上山防禦的決定,一定有他的理由,可這個理由是什麼呢?

帶著這些疑問,趁2017年五一節小長假,筆者有機會遠赴天水,對街亭古戰場做了一番實地探察。

一般公認的街亭古戰場,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由天水市區出發,先沿310國道行駛一段,之後上207省道至秦安縣,再上304省道至蓮花鎮,之後折向東到達隴城鎮,由秦安縣城至隴城鎮約45公里。

從天水市區到隴城鎮用了3個多小時,公路幾乎都在川道里,河流向哪裡路就在哪裡,兩邊儘是高大的土山,植被稀疏,無法攀緣。

古人打仗或行商,若棄川道上山另尋他途,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車到隴城鎮,眼前是個大鎮,甚至像是一個小縣城,在一處正施工的廣場上,突然有了個發現:古略陽劇場。

略陽是史書經常提到的隴西古縣,但它究竟在哪裡至今沒有定論。

《漢史》提到隴城鎮一帶曾置街泉縣,後撤縣為亭,即街泉亭,簡稱街亭,歸略陽縣管轄,《後漢書》郡國志載「略陽縣有街泉亭」。

在蜀魏相爭的三國時代,街亭是略陽縣下轄的一個亭,相當於今天的鄉鎮,但它又不是普通的鄉鎮,因為它不久前也是一座縣城。

是縣城,就有城,《考工記》載「都城九里,諸侯城七里,縣城三里」,說的是城池的邊長,這裡用的是周朝的里,1里約合今693米。

就縣城來說這個規模雖然不算大,但如果防守工作準備得好也很難打下,陳倉也是個縣城,諸葛亮後來率數萬大軍打了20多天也拿它沒轍。

街亭這座舊縣城就是諸葛亮派馬謖此行的原因:占據該城,憑險拒敵。

如果馬謖能在此阻擊魏軍20天以上,就將為諸葛亮在整個隴西地區布局贏得時間,馬謖也就像郝昭一樣創造了軍事奇蹟。

現在已看不到那座舊縣城的任何蛛絲馬跡了,只能登上高處俯察其形勢。

按鎮里人的指引,沿一條小道向北側攀爬,十來分鐘後即見到半山處新修的一處長長的石階,上去之後,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平台,中有一亭,上書「街亭」兩個大字。

▲本文作者南門太守在街亭

這裡就是街亭古戰場遺址了,從平台處眺望,山下是隴城鎮,流經川道有一條小河,河的對面也是山。


如果這裡就是當年的戰場,對面的山那就應該是南山了,也就是馬謖棄城所上之山。

沿右手方向看去,兩山之間是一處開闊地帶,那裡就是張郃所率領的5萬騎兵前來的方向。

雖然一千多年過去了,此時此刻,仿佛還能聽到萬馬奔騰的巨響……

站在此處,自然想起了之前的困惑,它們非但沒能解開,反而又增添了更大的困惑。

從現場情況看,這一帶的川道相當開闊,中間的寬度有數公里,如果有一支隊伍自東向西開來,它可以浩浩蕩蕩地從中間的大道上穿過,兩邊的土山上即使埋伏有千軍萬馬,只要不下山也都等於不存在。

因為箭射不著,滾木、雷石統統用不上,打阻擊只能下來。

看來馬謖真是白痴了,躲到山上只為看風景嗎?

徘徊良久,惑無法解。

正值五一假期,想必麥積山已遊人如織、人頭攢動,而此處空空蕩蕩,鮮有一位游者。

返程,車仍在兩山夾峙的川道間曲折行進,川道忽而開闊。

忽而狹窄;兩邊的山忽而低緩,忽而又拔地千尺,直逼頭頂。

顯然,隴城鎮附近的川道並不是打阻擊的最佳場所,我如果是馬謖,為何不另尋戰場?

之前看過一位知名學者寫的文章,認為街亭所在的川道里有一處「斷崖」,橫亘左右,呈西高東低之勢,自西漢時就利用這個特殊地形修築了軍事要塞,如果東面的敵人來攻必須仰攻這處斷崖,十分困難。

筆者曾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它能最好地解釋蜀軍千里之外奔襲街亭的原因,但此行並未見到這樣的「斷崖」,一路行車所見,也基本排除了在這樣的川道中央存在「斷崖」的可能性。

大概出於與筆者相同的困惑,所以一直以來對街亭的位置就有所的爭論,不少人認為街亭另有其地,比如天水市麥積區的街亭古鎮,從位置上看它更接近當時魏蜀交兵的主戰場。

但突然又想到,隴城鎮位於漢代的關隴大道之上,這豈不是它是「真街亭」的最有力證據?

關隴大道是由關中通往隴西的最重要道路,其主路的大體走向是:由今天的隴縣過固關鎮,翻越隴坂,到達今張家川縣馬鹿鄉東北的老爺嶺,沿此經馬鹿、閆家店、張川鎮、龍山鎮等到達隴城鎮,再西行到秦安縣。

關中通隴西還有其它幾條路,如隴坻道、雞頭道、瓦亭道,但當時軍情緊急,曹魏所置的隴西三郡盡落蜀軍之手,張郃率隊馳援以騎兵為主,只能走最易行的一條路,也就是關隴大道,這似乎解答了前面所講的第一個困惑。

曾乘火車來往於寶雞、天水之間,最大的感受是山高谷深,有很長一段火車都在不停地鑽隧道,儘管這條路大體是沿渭河走的,距離最短,但在漢代卻不是關中通往隴西的主要通道。

如果第一個困惑不存在,那第二個困惑倒更容易解答了,隴城鎮的附近雖然不一定是街亭之戰的戰場,但並不妨礙它是「真街亭」。

可以設想一下,馬謖確實是奔著隴城鎮(當時稱街泉亭)來的,看中的是它原有的舊縣城,想以此為依託遲滯魏軍,但到後才發現由於「撤縣設亭」,這座縣城已經荒廢了,短時間內沒有修復的可能。

川道里無險可守,所以馬謖提出上山,有人反對,認為舊縣城雖破也可勉強一用,但馬謖仍決定上山。

馬謖所上的那座山應該不是隴城鎮近前的南山,因為這裡的地勢過於開闊,不利於伏擊,但馬謖可以率領這支上萬人的隊伍沿著川道向前再推進一段,選一處最佳的伏擊地點,這個地方只要仍在關隴大道上就行。

這樣的地方不難找,但馬謖為什麼最後失敗了呢?

史書提到的唯一理由是水道,因為魏軍斷絕了山上蜀中的水道,引起蜀軍的恐慌,之後蜀軍被迫盲目出擊,導致大敗。

筆者認為這當然是理由之一,但最根本的理由是實力相差懸殊,蜀軍約有1萬人左右,魏軍約5萬人,無論上不上山,無論有沒有水,在缺少堅固城池依託的情況下蜀軍根本無法取勝。

至於魏軍的意圖,除因行軍的需要必須走關隴大道外可能還有其它想法,張郃只是先頭部隊,關中的曹真在擊敗蜀軍負責佯攻的趙雲部後,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進擊隴西。

張郃所部雖然看起來脫離了主戰場,但他們突破街亭後可以直插隴西的左翼,這時曹真率領的大軍再從陳倉、故道一線發起攻擊,蜀軍將面臨被左右夾擊的局面。

魏明帝可能沒指望憑張郃一戰就解決隴西問題,他想跟諸葛亮在隴西打一場大戰役。

這種局面諸葛亮當然也看到了,所以街亭失利後他主動放棄了隴西的爭奪,將人馬全部撤回漢中。

一路上思考著這些問題,不知不覺車子回到了天水市麥積區。

▲本文作者南門太守在天水市麥積區渭河橋上

夕陽已經西下,渭河泛起了金波。

渭河,這大概是令諸葛亮一生中最傷心的河流了:流經街亭古戰場的清水河是它的支流,被認為是諸葛亮軍事生涯「最大敗筆」的陳倉就在渭河之上,五丈原更不用說了,站在原上就能清楚地眺望原下的渭河……

流水無言,夕陽無語,卻如訴如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閒話街亭之戰,諸葛亮馬謖誰之過?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諸葛亮派馬謖督率軍大軍和張郃在街亮大戰,被張郃打的大敗諸葛亮隨後率軍回到漢中接著斬殺馬謖以謝三軍。整個北伐以馬謖街亭大敗而宣告失敗,那麼馬謖之死到底冤不冤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