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臨終遺命葬漢中定軍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圖) 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八月廿八日,諸葛亮病卒於第五次北伐曹魏的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高店鎮)軍中,臨終遺命曰:「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根據他的遺命,後主劉禪於同年底將其葬於定軍山下。

今武侯之墓巋然,墓區古柏參天,朱甍畫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海內外遊人紛至沓來,觀光拜謁。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學士、達官顯貴或有志之士來武侯墓憑弔諸葛武侯,懷古欽英,莫不對諸葛亮聰睿才智、豐功偉績、勤政廉潔和忠君思想敬仰尊崇,對他為輔佐蜀漢帝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南征北伐二十七年病死在軍中而感嘆,但同時對他為什麼不還葬故鄉或厚葬於蜀都而是遺命將他十分儉樸地歸葬於定軍山有些不解,為此,時而有人發問。

針對上述問題,考證史志資料,研究三國時政,洞察武侯遺志,就對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的用意不難感悟領略。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農曆四月十四日,其祖籍出生地為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磚埠鄉黃疃村一帶)的陽都城故里。

光和六年,(公元183),諸葛亮生母病故,中平五年,(公元188),其父諸葛珪去世,兄瑾,弟均和兩個姐姐等五人皆由叔父諸葛玄照應扶養。

興平二年,(公元195),袁術任諸葛玄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諸葛亮姐弟等隨叔父赴任,離開了陽都縣。

同年,諸葛玄又帶諸葛亮姐弟投奔荊州的好友劉表,諸葛亮就讀於劉表的「學業堂」,廣交名人學士,並與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的鄧縣隆中山隱居躬耕,靜觀天下時局。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亮遂下山助劉備創建蜀漢基業,南征、北伐二十七年,直到病故於五丈原軍中,又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諸葛亮自興平二年(公元195)15歲隨叔父離開祖籍出生地陽都後,再也沒有回過故里,其家鄉早已沒有了親人。

更主要的是,琅琊陽都,在三國時期自始至終為曹魏轄地。

今天的沂南縣,不但沒有諸葛後裔,連諸葛姓氏都沒有。

當年諸葛亮的「武鄉侯」,也只能是借漢中之地封侯(今漢中武鄉鎮)。

蜀、魏本是敵對國,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怎能在死後還葬於無親無故的魏國轄地陽都呢?因此,還葬故鄉的說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成都,是蜀漢的國都,也是先主劉備的葬地和宗廟所在地。

諸葛亮生前輔佐先主、後主,功蓋三分、譽冠朝野。

白帝城託孤後,又以「相父」之尊佐後主劉禪鞏固蜀漢基業,位極人臣。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死後葬成都,必然「功高蓋主」、「譽高蓋主」威逼先主劉備之陵寢、宗廟,也影響後主劉禪政權延續。

章武三年(公元223)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四川奉節縣)後葬於成都,稱「惠陵」,陵前修廟稱「漢昭烈廟」,規模宏大,歷經修葺,千秋供奉紀念先主劉備。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昭烈廟在維修時,在劉備殿後增補了「諸葛亮殿」,為使其君臣一體,魂魄相依。

但由於諸葛亮的聲譽遠遠蓋過了劉備,供奉紀念諸葛亮的不但超過了劉備,而且百姓習以為常的將「惠陵」和「昭烈廟」的正確稱號以「成都武侯祠」之名取而代之,臣之名蓋過了君,人們只知道諸葛亮而忘卻了劉備。

為此,後人曾有詩云:「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從上述情況來看,諸葛亮死後不葬成都,完全是正確的,後主劉禪也是不可能將其葬於成都的。

至於諸葛亮為何要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有其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

漢中,乃蜀漢北部屏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見《三國志·蜀志·楊洪傳》),關羽失荊州後,漢中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它關係著西蜀的存亡,因此,自公元219年蜀、魏「定軍山之戰」,黃忠襲殺夏侯淵而劉備奪取漢中地以後,蜀漢就一直占據漢中設險固守,劉備在此設壇稱王,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諸葛亮北伐曹魏以漢中為營,在定軍山下屯兵八年,五次北伐的出軍、退兵皆以此為基,又在定軍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陣圖,休土勸農,發展生產,改革連弩,製造木牛流馬,在定軍山下建立了豐功偉績。

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在漢中定軍山下的八年,是他一生中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業績貢獻集中體現的時期。

但是,諸葛亮八年中的五次北伐,未能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而讓蜀後主「還於舊都」的意願,結果病死於北伐軍中,成為千古遺恨,因此,他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是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是他忠君思想的體現,亦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蜀漢基業、北伐曹魏艱辛業績的眷戀。

更重要的是,他要以自己的「死虎餘威」震攝扼守漢中,教育和鼓勵蜀漢將士以漢中定軍山為基,繼續北伐曹魏,去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

諸葛亮一生,為輔佐蜀漢帝業,嘔心瀝血,勤政廉潔,他的聰睿才智,被歷代歌頌,他的道德思想被世人尊崇。

特別是,他生能舍己,死不還家的忠君敬業精神為後世所敬仰和感嘆,在武侯墓祠中,至今保留著這方面的楹聯,如:「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

「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尤存,道路爭瞻漢相墳」。

「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這些楹聯,準確地道出了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的緣由,更是對諸葛亮高風亮節的唱詠。

(郭清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