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往事」馬廷錫與漁磯書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說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縣城所在地龍場鎮)創辦的龍岡書院,以及在貴陽城內講學文明書院,是貴陽教育史上劃時代的轉變,那麼,王陽明的再傳弟子,貴陽人馬廷錫在今南明區境的南明河畔漁磯灣創辦漁磯書院的講學活動,則是使陽明學說發揚光大,是貴陽教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書院建在風景秀麗的漁磯灣

今日甲秀樓 羅正陽攝

位於南明區境的貴陽地標性建築——甲秀樓,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初建。

該樓建於浮玉橋下一塊鰲磯石上。

樓之取名「甲秀」,是「科甲挺秀,人文秀甲天下」之意。

貴陽民諺有:「九眼照沙洲,長江水倒流。

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

該民諺前兩句描寫貴陽城南的甲秀樓橋下的浮玉橋、涵碧潭的秀麗景色。

九眼是指浮玉橋,該橋原為九孔石橋,解放後擴寬西湖路時占去兩孔,今為七孔。

沙洲即芳杜洲,為浮玉橋右側南明河中一綠洲,芳杜即香附,香杜洲取楚辭「搴芳洲兮杜若」意。

當年芳杜洲淺汀平沙,廣可百步,上植林木,春夏兩季鬱鬱蔥蔥,風景極佳。

芳杜洲今已不存。

「長江水倒流」描寫涵碧亭景致。

涵碧亭在浮玉橋下,南明河水流至此處,河水較深,形成漩渦,流水迴環,似水倒流。

貴陽的「鰲磯浮玉」即指這裡的鰲磯石和浮玉橋。

詩的後兩句說明事物總在變化之中,富貴不可能代代有,清官也可能遭到厄運而不能善始善終。

刻苦鑽研王學

漁磯書院(書院在封建社會裡是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書院的教學方式,是自修為主,教師集眾講解為輔)位於南明河流經甲秀樓附近的左岸,這裡茂林修竹,漁舟唱晚,風景十分幽雅。

書院就建在甲秀樓和浮玉橋的附近。

由於風景秀麗,自古就有小西湖之稱。

書院的山長(即主持人)為馬廷錫。

這馬廷錫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把書院建在此處呢?漁磯書院的講學活動對貴州貴陽的教育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昔日甲秀樓

馬廷錫是貴陽人(明朝時貴陽叫貴州)字朝寵,號心庵,也稱「心庵先生」。

馬早年在貴陽聽過王陽明門人(即學生)蔣信(湖南常德人,嘉靖十一年即公元1533年進土,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即公元1540年至1543年任貴州提學副使,曾在龍岡書院親聆陽明先生教誨,得心學正傳,後來成為「楚中王門」的首席大師)講課,馬後來任四川省內江知縣 。

任職期間,為百姓洗雪冤情,革除弊端,澤惠下民,百姓十分敬重和愛戴他。

但他深感所學陽明學說,有不少問題還沒有弄明白,當縣官二年後,毅然辭去職務,直奔湖南常德桃岡,再度向蔣信請教、馬在桃岡精舍學習數年,在學有長進後卒業而歸。

回到貴陽後常與孫應鰲(貴州凱里人,明代四大理學家之一、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教育家和貴州教育的先驅)一起砌磋、研討鑽研王學。

馬廷錫在漁磯灣旁邊棲雲亭整日靜坐其中,一心一意研究王陽明心學。

馬廷錫在研究王陽明心學時,特別注重三點 ,一是他認為心性之學,人我貫通無二,關鍵是如何掌握其精髓;二是主張求靜、求定,要求多思考,然後才可能使學問有所生華,他認為:「必極靜極清以至於極定,始長覺長明以至於長存」;三是他認為研究要徹底,不要害怕貧困,貧困可以磨鍊人的意志,研究深入學問才能專一。

他說:「徹頭方了道,入手莫言貧。

馬廷錫在研究王學的同時,招徒授課,將自己研究王學的心得向學生講解。

不幾年,簡陋的棲雲亭名聲遠播,成為貴陽研究、講授王陽明心學的中心。

決心把王學發揚光大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7年)貴州巡撫王紹元(江西金溪人)來貴州後,被馬廷錫的言行所感動,認為貴陽有馬廷錫這樣的學者不容易,於是在原址上建棲雲亭,擴大規模,建成主靜堂、棲雲精舍,仍聘馬廷錫繼續主講,漁磯書院在馬廷錫主持下,前來學習的生員越來越多,有的學生不遠數十里上百里負笈而來(即背著書箱、糧食)。

棲雲亭由於學子云集,盛況略可比肩桃岡(比肩即並肩,意思是說棲雲亭講學盛況可以同湖南常德桃岡書院的講學盛況相比美)。

隨後,巡撫、按察使接連以「真儒」向朝廷舉薦,馬廷錫堅持不出來。

直至萬世和(江蘇宜興人,字思節,號履庵,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進士)來貴州任提學副使,馬廷錫見萬世和是陽明先生再傳弟子,志同道合;又看見巡撫阮文中(江西南昌人,字用和,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進士,明隆慶三年四月至四年正月即公元1570.5—1572.2,任貴州巡撫),以及相繼而來的布政使蔡文(福建龍海縣人,進士出生)、按察使馮成能(浙江慈谿人,嘉靖十四年進士)等都是飽學練達之士(即非常有學問,閱歷豐富而又通情達理之人),於是馬廷錫接受他們的聘請,主講文明(今市府路15號)、正學(初設在文明書院附近,後遷至城東貴州巡撫署側)兩書院。

馮成能又在城東別建(即貴陽城的東邊另外建)陽明祠,又稱之為陽明書院。

馬廷錫在這幾家書院講學,前來聽講的學子常常有數百人,這種盛況可以和當年陽明先生在貴州龍場龍岡書院和貴陽文明書院講學盛況相比美。

馬廷錫自桃岡書院返回貴陽後,在貴陽研究和講授儒學長達三十餘年,培養了許多學生,開創了貴州貴陽的一代學風,他的講學活動對貴州貴陽的教育活動對貴州貴陽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甲秀樓「小西湖」一帶 羅正陽攝

文章來源:金方隆

編輯:袁娟

審核:羅正陽

稿件徵集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