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文武雙全,堪稱江東四大名將之首,周瑜在他眼裡不值一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陳思(作者原創授權)
關東聯軍聲勢浩大,董卓內心憂懼,強令遷都長安,臨行前大肆搜刮皇室、百姓財物,甚至放火焚燒宮殿,然而這一行程倉促,卻遺漏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皇室之寶傳國玉璽。
也由是,引發了豪傑孫堅在洛陽救火時從井中打撈傳國玉璽的事件,對於孫堅獲得傳國玉璽之事,《三國志
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書》(《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
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
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中有提及,但是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又說到東吳末代皇帝孫皓降晉時所交出的玉璽並無當年的傳國玉璽(《江表傳》曰:案漢獻帝起居注云「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璽於閣上」,又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明其偽也。
),且裴松之作注時認為孫堅是討董聯軍里頗具忠烈之氣的人,因此不會做出私藏玉璽之事(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
),故而兩則佐證意在證明所謂孫堅獲得玉璽其記載非真。
在筆者看來,玉璽曾經輾轉流失,尤其是袁術僭號時,曾經使用過此物(《山陽公》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因此,孫家最後失去對傳國玉璽的掌控和孫堅之前獲得過傳國玉璽並不不矛盾。
另外,以孫堅人品的好壞來判斷是否存在獲得玉璽這一客觀事實,似乎也沒有很強的說服力。
小說《三國演義》延續了《吳書》的說法,並將孫家的命運同這一傳國玉璽綁定。
然而在這裡,筆者對孫家和玉璽的關係不進行深入敘述,而是想從小說中的一個細節來品評一位輔佐孫家三世的老臣。
小說中,孫堅第一時間拿到傳國玉璽,並不知道這是何物,而是「乃問程普」,接下來,程普絮絮叨叨地將傳國玉璽的來歷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最後得出「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的結論,得到了孫堅的認可。
事實上,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程普的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較為淵博,涉獵較廣,這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尤為難得。
二是程普識人,在跟隨孫堅東征西討的過程中,程普就已經看出孫堅有大志,因此才會在此時點出孫堅的心志。
老將的智識
上述孫堅與程普的對話見於小說,正史並無記載,但是卻可以隱約看出程普的智識卻非一般,《三國志
程普傳》中介紹程普「有容貌計略,善於應對」,小說中程普對傳國玉璽的認知,可以說是對正史記載的合理化演繹。
結合正史的簡短記載和小說中程普的表現,可以推測程普作為孫堅早期的四大將領之首,不僅僅是因為英勇善戰,而是除了上陣搏殺,還承擔著參謀的職責,幫助孫堅進行長遠規劃。
筆者認為,作為北方(右北平土垠)人,程普並非一開始就是孫堅的部屬或者家將,正史記載程普「初為州郡吏」,很有可能程普原先和孫堅並不熟識,而是在參與黃巾軍鎮壓時才和逐漸熟悉起來,在早期程普和孫堅更像是親密戰友,在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程普認定孫堅或者說孫家能夠成大事,因此才追隨孫堅東征西討(筆者按:事實上,孫堅時期四大將領,祖茂不詳,而程普、黃蓋、韓當,都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而是來自南北不同地域,追隨孫堅大抵都是因為認定孫堅能夠成事。
)。
可以說,在孫堅時代的程普給人的印象是一名智勇雙全的老道將領,但是到了孫策、孫權時代,由於江東人才噴涌,程普的智識就顯得並不突出,雖然程普在赤壁大戰前期仍然有著帶領東吳武將力主抗曹的事跡,但從謀略上似乎已經遠不如周瑜、魯肅這些後起之秀了。
《三國志
程普傳》對程普的介紹也僅僅是寥寥數語,而對程普的智識評價更是只有幾個字。
但是無論怎樣,作為三世老臣之首,我們還是能夠從零星的歷史記載和後世的演繹中推斷出程普老將青年時期的智識謀略的。
老將的勇武
相比於智識,老程普的勇武更值得稱道。
正史中曾經有老程普幫助孫策突出重圍的一則事件,史載「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一騎共蔽捍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
」以孫策之勇,善被圍困,而老程普卻能在此時所向披靡,可見其勇。
而這一歷史片段,在筆者看來之後被小說演繹為孫堅中伏身亡,程普保護孫策突圍、擊斬呂公的情節。
在歷史的基礎上,小說還增加了不少老程普陣前鏖戰的戲份,汜水關前陣斬華雄的副將胡軫(《三國演義》第五回: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
斗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
)、襄陽城外速敗蔡瑁(《三國演義》第七回:程普挺鐵脊矛出馬,與蔡瑁交戰。
不到數合,蔡瑁敗走。
),且斬胡軫和呂公、敗蔡瑁都是「不數合」,且老程普還有與太史慈斗三十合不分勝負的戰績,當然,這些具體的陣前廝殺場景正史中無有記載,但是也並非空穴來風,小說演繹亦足見老程普手段之快、武藝之高。
除此之外,小說對老程普的兵器也做了特別介紹,即其使用鐵脊蛇矛,筆者看來,在小說和評書中單獨介紹武將兵器的並不多見,具體情況大抵有兩種。
一種是相貌非凡且實力過硬之人,諸如關羽之刀、張飛之矛、呂布和典韋之戟。
而另一種則是出場聲勢逼人實力卻平平無奇之人,例如使大斧的潘鳳、邢道榮,使鐵錘的武安國等。
孫堅的四位將領,對其兵器都做了介紹,除祖茂武功平平外,老程普、黃蓋、韓當應都屬於上述所說的第一種類型。
拿出兵器單獨做介紹,雖是戲說,亦可見老程普勇猛的特點。
老將的資歷
憑藉著早年的智勇和對孫氏的忠心,程普又歷經孫策、孫權兩代,最終位列三世老臣之首,史載:「先出諸將,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
」足可見程普在江東諸將中的聲望極高。
在筆者看來,安定之後的江東人才輩出,作為老一輩的程普,在智識和勇武上,已經稍稍遜色於後起的江東將相,其之所以能夠位在江東諸臣之右,不僅僅是因為聲望高、資歷老,也在其行事能夠服眾。
史載,在孫權啟用周瑜抗曹初期,程普並不心服,之後為周瑜的才學能力所折服,甘心聽從調遣,並主動讚揚周瑜「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可見,老程普亦並非是一個僅僅依靠聲望和資歷評判自己和他人的人,其對待後輩,最終能以才能為重,更有知錯能改的大度。
也正因為江東有老程普這樣開明的老臣,一方面扶持新主打下根基,另一方面又能以包容和鼓勵的胸襟對待新興的人才,江東才會逐漸興盛,最終能夠鼎足一方。
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晉鄙,人稱「嚄唶宿將」,在筆者看來,這一稱號亦可用來形容老程普。
作為東吳三世老臣,歷史雖然沒有留下很多對他的詳細介紹,但從零星的資料和後世對其的演繹中,中我們亦可看到一個經驗豐富、勇謀兼備的老將形象!
演義為何虛構孫堅藏玉璽背盟約一事
在演義的第六回,回目叫做《匿玉璽孫堅背約》,很明顯,羅貫中是批評孫堅匿藏玉璽,違背了當初輔佐漢室的盟約,成為大漢皇朝的罪臣。那麼,孫堅為什麼會匿藏玉璽,演義中的孫堅和正史當中又有什麼不同呢? 應...
三國中此人被萬箭穿心,竟然是因為自己當初發過的毒誓?
東漢末年,董卓專橫跋扈,順董卓者昌,逆董卓者亡,很多人敢怒不敢言,敢罵他的都被他弄死了。後來袁紹頂撞董卓後出走,倡議討伐董卓,組建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478 傾江東之兵 索小川之命【1】
公元190年,賊臣董卓自入洛陽以來夜夜笙歌,荒*無度,濫殺忠良。終於,他的行徑觸到了天下所有英雄好漢的底線,於是,在當時最為兵多將廣的梟雄袁紹的倡議下,天下英雄集結一起,號稱十八路諸侯,展開了...
三國歷史不能沒有她,正因為她後宮干政,這才有了三國鼎立
吳國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正史中並無記載。在小說中,她被描述為孫堅的次妻,孫堅正妻武烈皇后的妹妹,孫朗、孫仁的母親。這乍一看貌似是虛構的,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她實際是真實存在的。
程普是孫氏老臣,周瑜是江東大將,兩人曾因為什麼矛盾不和?
在《三國志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傳》里記載了這樣的一句話:「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當初東吳的開創者孫策對待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