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已然鬩(xi)於牆,終難御外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繼承人問題在儒家宗法體系里有非常清晰的界定: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
也就是說,選擇繼承人時第一原則是立嫡出,即選正室生的兒子,妾等生的要靠後。
第二原則是年齡大小,要選擇年齡最長的,而不是最賢能的。
這兩個標準比較客觀,爭議較小,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傳承有序。
只是儒家思想在我國歷史上並不總是那麼有影響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在亂世時。
袁紹去世時,就既沒有立嫡也沒有立長,而是讓他的妾劉氏所生的最小的兒子袁尚做了繼承人。
這個結果,成了袁氏集團最後覆滅的基本原因。
劉備後來在和劉表討論繼承人問題時就說過,廢長立幼,亂之始。
只是當時劉表已經身不由己了。
所以,劉表家族最後的下場和袁紹家族很像。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守青州,次子袁熙守幽州,小子袁尚作為繼承人統領全局守冀州,外甥高乾守并州。
繼承權的爭奪主要是在袁譚和袁尚之間展開。
早在袁紹去世之前,手下文武就形成了兩派。
以郭圖辛評為首的挺譚派,和審配逢紀為首的挺尚派。
官渡戰敗,雖然傷了元氣,但筋骨仍在。
於是兄弟倆在曹操還陳兵於外時,便拔刀相向了。

曹操開始攻打駐守外圍的袁譚。
兄弟倆開始合力抗曹,加上袁熙高乾援兵,倒也能讓曹操一籌莫展。
曹操手下大謀士郭嘉獻計:兄弟爭權,急之相救,緩之則相爭。
於是曹操撤兵,南攻荊州劉表。
果然,袁譚袁尚兄弟倆開始大打出手。
袁尚初戰告捷,袁譚降曹。
曹操於是集中兵力大敗袁尚於冀州。
袁譚又加了一把火,把袁尚趕到幽州袁熙處,盡降其眾。
曹操又回手打袁譚,一戰即潰。
袁譚兵敗身死。
曹操乘勝追擊,袁尚袁熙棄幽州遠遁遼東,不久被遼東公孫康斬殺,將兩人人頭獻給了曹操。
其間,曹操用計取了高乾守的并州。
至此,曹操平定了北方。
從烏桓回來的路上路過幽州昌黎郡碣石山,志得意滿的曹操登山而立,面向波濤洶湧的大海,吟了一首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從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到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得勝回來,用了整整七年時間。
試想當年,如果袁氏兄弟能夠團結一心,同御外侮,以四州之地,百萬之兵,與曹氏共一爭天下也未可知。
詩經里有句話,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我倒以為,兄弟既然鬩於牆,外御其侮也只是一時。
閱
三國里不輸司馬懿的一個人,他用兩個計策,便幫曹操除掉了袁紹一族
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人,或許都知道曹操比較有名的謀名是荀彧和司馬懿,但是,電視劇始終是電視劇,它弱化了另外一個不亞於司馬懿和荀彧的謀士——郭嘉。關於郭嘉的謀略,小張這裡要為大家舉郭嘉為曹操獻...
曹操縱橫天下的重要武器:竟然就靠它
縱觀三國時局,可以說,在戰術層面上,曹操並不比對手強大,也沒有占到很大的優勢。可是曹操有一個強大的智囊集團,進行戰略方面的策劃,這點才是曹操傲視天下的絕對優勢。 開始的時候,曹操與呂布爭霸濮陽,...
官渡之戰袁紹敗北, 曹操乘勝追擊, 徹底肅清袁氏勢力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都(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
曹操軍事集團不能統一中國,主要因為郭嘉英年早逝
袁紹被曹操大敗後。去冀州養病,因為心情抑鬱,終於得病身亡。臨死前,他立小兒子袁尚為繼承人,委任為大司馬將軍。曹操這時鬥志昂揚。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袁氏兄弟,意圖一舉平定河北。曹軍勢如破竹地攻克黎...
郭嘉臨終留下一計,曹操打開錦囊後,果然一統中原
東漢後期,曹操和袁紹是實勢力最大的兩支軍閥。他們都想打敗對方,獨霸天下。袁紹雖然實力更強,但他不如曹操精明,在官渡一戰,兵力損傷嚴重,此後不久就死去了,死前立小兒子袁尚承襲了他的爵位,任冀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