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諸葛亮一起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被廢為庶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
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
李嚴可以稱得上是三國劉備手下有名的政治家。
李嚴年輕時為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幹知名。
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
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
李嚴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
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益州因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劉備於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國家大政方針,李嚴也很在行。
《三國志·蜀書·伊籍傳》記載:「(伊籍)後遷昭文將軍,與
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
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此外,諸葛亮在給孟達的信中 說,「部分如流,趨舍罔制,正方性也」。
公務處理得如流水行雲,解決難題無所凝滯。
說他辦事效 率高,能夠隨機應變。
李嚴最後因為糧草一事,被廢為庶民,《三國志李嚴傳》上是這樣記載的: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
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
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
」
上文中的「平」就是李嚴,因為李嚴改名叫李平。
也就是說,李嚴當時給諸葛亮做後勤部長,補給跟不上,李嚴就派人去通知諸葛亮,讓他撤兵,還寫了書信給諸葛亮;諸葛亮退兵後,李嚴又跑到後主面前,裝出一副吃驚的樣子,說軍糧那麼多,諸葛亮為什麼要退兵,想把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後來出示了李嚴的書信,李嚴只好認罪,於是被廢為庶人。
從上面這段記載中,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這樣一個情況:李嚴要不是弱智,就是患上了老年痴呆。
總之就是犯罪還要留下證據,被人舉報就馬上認罪,這簡直連三歲小孩也不如。
那麼,李嚴是這樣的人嗎?顯然不可能。
劉備夷陵之戰戰敗後,病臥白帝城,特意把李嚴叫過來,封他為尚書令。
劉備死前,還特意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李嚴傳》上的記載是:「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可見,劉備是很器重李嚴的,把他和諸葛亮並列輔政大臣,一文一武,一正一副。
劉備雖然其他本事不咋樣,看人的本事還是超一流級的,他死前就看出馬謖此人不可重用,後來果然如此。
所以,李嚴的本事也不會差到哪裡,斷不可能做出上面這些矛盾的事情。
李嚴心裡很清楚,自己被廢之後,最了解自己的,最有氣度原諒自己的還是諸葛亮,自己唯一有可能再被起用的機會,就是諸葛亮北伐成功,諸葛亮回成都,後主詢問人才的時候,諸葛亮可能會捐棄前嫌,提拔他一下。
可是,北伐失利,諸葛亮也死了,自己再也沒有被起用的機會了,就鬱悶而死,可能是病逝在梓潼郡。
因為,根據記載,他沒有離開過梓潼郡。
諸葛亮對李嚴評價:「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
」「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
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
李嚴獲罪很大部分原因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說明了荊州氏族階級在益州完全勝利。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確立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人為顧命大臣,其實這是劉備為了平衡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做的決定。
當時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收服了不少益州當地的氏族階級,李嚴就是當時投靠到劉備手下的,
李嚴被治罪很大程度上不能說他犯了多大錯,而在於他是政治鬥爭失敗而退出的,李嚴論人品確實不如諸葛亮,其人有些心胸狹隘,但是才能還是有的,可惜被諸葛亮抓到一點小毛病就被罷官了,只能說政治上失敗了
他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的託孤大臣,卻被諸葛亮廢為平民
世人皆知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事實上與諸葛亮一同受託孤的還有一位大臣名叫李嚴。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李嚴...
劉備選擇諸葛亮輔助阿斗難道不怕他越權嗎:其實劉備還暗自留一手
公元223年,在夷陵大戰中戰敗的劉備,已經在白帝城休養了很長時間,不過,就在這一年,急火攻心的劉備最終還是死在了這裡,在臨終之際,他選擇諸葛亮、李嚴等人作為託孤重臣,輔佐阿斗,不過,劉備真的不怕...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真相
後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事件的認識就是以這兩段記載為基礎的。它為讀者營造出了君臣魚水情深的景象,鍛造了一段難得的佳話。劉備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盡瘁的誓言。然而,這樣...
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