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真的是帥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雲打仗有勇有謀,能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在蜀漢與魏國幾十年的征戰中,趙雲穿行於這條險惡的線路上,為蜀國的安全,為蜀漢想統一中國的雄心,起到了別的將領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今坐火車從成都北上所走的寶成線,是三國蜀漢遺址遺留最多的地方,當年蜀漢攻魏的老路就是沿此線北上的。

三國時代,無論是劉備攻奪漢中,還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曹魏,以及蜀漢近百年的川北防守設施,軍事隘口,可以說在現今沿途一線,幾乎無處不有。

而寶成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修建,幾乎就是沿著這條充滿歷史戰爭硝煙的古棧道而穿崖走穴完成的。

每當沿這條線路南上北下,我們就會想起歷史上魏蜀之間在這條古驛道上發生的征戰,想起征戰中湧現出的眾多英雄人物。

而眾多英雄人物中我們最難忘的可能是趙雲。

這是因為:

第一、趙雲這個人沒有什麼缺點。

在歷史的記載里他就是一個完美的使人敬佩的人物。

第二、趙雲說話做事都很得體。

在志書和演義里他的語言不傷上級,也不傷同仁,往往一出口就不無道理,他一打起仗來,也總剛好打贏對方,即使輸了也是詐敗,即使敗了也是上級謀劃有誤。

第三、趙雲打仗有勇有謀,能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在蜀漢與魏國幾十年的征戰中,趙雲

穿行於這條險惡的線路上,為蜀國的安全,為蜀漢想統一中國的雄心,起到了別的將領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又是因為:

1、趙雲長期跟隨諸葛亮,在他那裡學到了別的將領學不到的軍事知識和戰爭經驗,所以趙雲高出別的將領一籌。

2、趙雲考慮事情周到,全面,沒有把握的事情他幾乎不做。

3、趙雲性格沉穩,謙虛謹慎,辦事讓蜀漢放心。

先從蜀漢收取漢中的這場戰爭談起。

這場戰爭共持續三年,建安22年(公元217)年至建安24年(公元219年),雙方在今日陝西勉縣的陽平關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各自都有輸贏,雖然主將黃忠誘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但漢中仍然被曹魏占領,無法攻下,而給東吳所借的荊州期限又快到,與東吳發生摩擦的情況隨時有可能發生。

劉備就想儘快解決漢中的軍務。

於建安23年(公元218年)秋七月徵兵十萬入漢中。

劉備與諸葛亮親入戰場,還把趙雲從成都之西,蜀郡與漢嘉郡交接的地方,今日大邑縣城北面的東山隘口調往漢中戰場。

曹操丟了愛將夏侯淵,親自帶領四十萬人馬投入戰場,戰爭人數增多,場面增大。

戰爭山搖地動。

但蜀軍人少,靠打游擊戰,偷襲曹操糧草,也沒有扭轉戰爭的勝局。

老將黃忠反被眾多曹魏兵將包圍起來,沖不出去,他也知性命難保。

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是趙雲衝進人群中去救了他的命。

這在《三國演義》有十分精彩的描述。

好像是藝術家羅貫中的誇張描寫,但在正史《三國志》中也是這樣記述的,說明是歷史真實,也印證了人們所講的《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構這一說法,說明《三國演義》許多時候還是可以作為正史來研究的。

《三國志》趙雲傳這樣記載趙雲救黃忠:「夏侯淵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

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軍。

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斗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這段正史記載與《三國演義》第71回描寫趙雲沖曹陣的寫法是一致的,可見羅貫中的這個細節沒有脫離正史。

演義和正史都寫了趙雲在這場戰爭中巧設空城計場景,更說明趙雲在爭奪漢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蜀漢沒有安排趙雲參加這場戰爭,趙雲不設空城計,戰爭有可能贏不了。

這是因為:

一、蜀漢兵力太少,少於曹魏的四分之三。

二、趙雲不救黃忠,不設空城計,曹魏的40萬大軍壓過來,蜀漢將無法抵擋,只能退出漢中。

三、漢中之戰不勝,則成都難保。

三國局面就要改變。

所以趙雲在漢中戰場起到了中堅和頂樑柱的作用。

《三國志》在趙雲傳中又是這樣記述趙雲設空城計的:「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據守。

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擂鼓震天,唯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躪,墜漢水中死者甚多。

這是一個由弱勝強,扭轉戰爭局面的一個典型古代戰爭範例,只是蜀國不設史官,不被更多人知曉。

這樣的記載都是注家裴松之在民間採訪作的注釋,也可見趙雲的戰例在民間流傳由來已久。

趙雲在蜀漢伐魏戰爭中的作用,更能體現他隨諸葛亮六次北伐的征戰中的那種獨擋一面,轉危為安的軍事指揮能力。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離漢中之戰已十餘年時間,建安24年秋八月(公元219年)漢中之戰勝利之後,趙雲回到成都西部的大邑東山駐防,保護成都。

其時趙雲的職務是「中護軍」(趙雲傳語)。

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秋十月(公元221年)劉備攻東吳,趙雲隨軍東下,駐守江州,為「遷鎮東將軍」(趙雲傳語)。

後至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南征今日的雲南一帶,趙云為主將,是「征南將軍」(趙雲傳語),勝利後封為「永昌亭侯」(趙雲傳語)。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隨諸葛亮北伐,移駐漢中,至此趙雲一直在北伐一線的途中,隨諸葛亮攻打曹魏。

從《三國志》中,看不出趙雲任有何職。

這是因為:

一、趙雲的年齡已經偏大所以沒有在戰爭中擔當更多重任。

二、元老們都已作古,將剩下趙雲,必須要愛護老同志。

其實諸葛亮不給趙雲安排職務,內心定然是十分矛盾的。

因為年齡大要安排又怕在戰場有閃失怎麼辦,不安排,第二代接班人用起來又不太放心。

所以只好把趙雲帶在身邊,一是因為趙雲的威望,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雙重作用。

二是在戰爭的千變萬化中,關鍵時刻就有可能起到作用。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第一次出祁山,馬謖兵敗,大軍撤出,趙雲斷後,大兵團就沒有引起大亂。

這一次是老將趙雲的功勞。

趙雲傳這樣記載:「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大軍回到漢中諸葛亮問趙云:「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諸葛亮聽了鄧芝對趙雲斷後的介紹,就要將「軍資餘絹」贈給趙雲。

趙雲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崖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諸葛亮對趙雲的品德十分感嘆,深為敬重。

查巴蜀書社出版的《諸葛亮文譯註》中第123頁,有對赤崖的介紹。

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修建的軍需物資倉庫,這倉庫有多大,沒有說,但諸葛亮北伐用兵一般都在十萬人以上,就可想像赤崖倉庫的規模了。

該文介紹說在赤崖屯田的趙雲部與守衛在赤崖口的鄧芝部因洪水暴發沖毀了道路,不便聯絡,可見趙雲不僅戰場上吃緊需要他,而且諸葛亮是把「軍馬未到,糧草先行」的重擔交給趙雲了的。

足可見諸葛亮對趙雲的信任,也可見趙雲不僅是將才,而且是帥才,是治國安邦之才,如果他能年輕十歲,可能諸葛亮之後的重任就要落到他的肩上,而不是姜維了。

蜀漢前後兩次北伐,趙雲均功不可沒,只是資料散失歷史太久,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趙雲的事跡未被發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三國時期使用過空城計的是他

導讀:大部分人對於「空城計」的了解,多是源於《三國演義》。馬謖剛愎自用而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下令打開城門,自坐城頭,撫琴飲酒以待司馬。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生疑,...

他才是劉備身邊的第一猛將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漢的劉備的五虎上將,五虎上將是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前將軍壯繆侯關羽、右將軍桓侯張飛、左將軍威侯馬超、後將軍剛侯黃忠、翊軍將軍順平侯趙雲。劉備稱漢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