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誰?值得諸葛亮 司馬懿空前絕後地聯手 只為了幹掉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兩位頂級謀士,在各自的陣營中鬥智謀、斗兵法、斗心理,應該說,這二位是死對頭。

雖然司馬懿在空城計橋段中疑似放水,留下諸葛亮以免兔死狗烹之局,但總體上看,兩個人的對立是一定的。

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兩個人卻難得「合作」了一次,只為了做掉一個人。

是什麼人,能讓這兩位頂級智者聯手?是武力超凡?還是智謀超群?都不是,他叫孟達。

孟達這個人,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不算是個狠角色。

但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這齣戲中,他的表現卻有些顯眼。

坐鎮上庸的孟達同志,為保存自身軍事實力,竟擁兵觀望,無視戰區關總司令的調度指揮,更阻止了劉封前去救援,坐看著武聖一世英名,竟落於獐頭鼠輩之手。

《三國志》也有類似記載,「令發兵自助,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這件事兒辦完以後,他也甭想在蜀漢混了,劉備和諸葛亮吃了他的心都有,於是,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尋了個託辭,竟舉城降了曹魏(「達既懼罪,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三國志》)。

原本,荊州失守,蜀漢已失一膀,如今連上庸城一併失去,可謂元氣大傷。

對於孟達無視國家統一大業,貿然向敵方投誠的行為,諸葛亮是極其不滿的,《三國志》里就有隱晦地提及,「達之去就,明公(孔明)切齒,欲誅達妻子」。

孟達投降了魏國,諸葛亮也暫時拿他沒辦法,實際上,如果不是他後來自己作死,他還是應該比較安全的。

可是,人就是這樣,不知道滿足,孟達的命暫時保住了,就開始有別的想法了。

歸降了魏國,曹丕加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新城太守,去守襄陽、樊城,待遇還不錯,但是隨著曹丕過世,而新皇帝曹睿提拔了一批政壇新人,所謂的物是人非,使身在異疆的孟達倍感孤獨。

這一年,諸葛亮又開始了北伐,孟達似乎覺得當初坑關羽的事情已經時過境遷,又或者覺得諸葛亮有容人之量,就準備再次反水,·計劃回歸蜀漢。

從那時候開始,死神的大門開始對他打開了。

但是孟達算錯了一點,諸葛亮即便有容人之量,那也得看是什麼人,你孟達今天蜀漢,明天曹魏,後天再蜀漢,當走城門呢?還有你這種反覆小人,我身邊有個長著反骨的魏延,他忠心耿耿沒有反叛之心,我孔明都看他不順眼,你這種人我還能要?不用說,弄死。

智者殺人,不是那種江湖劍客,一劍封喉,而是講究個技術,也就是我們說的「陰人」。

怎麼個陰法,諸葛亮先答應了孟達回歸的請求,然後又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司馬懿(演義中沒說,因為諸葛亮是正面人物,不能幹這種陰損的事兒,所以找了另外的人去告密)。

司馬懿得到這個消息,按照他的智慧,應該知道這是諸葛亮的借刀殺人,但是他也沒辦法,必須配合諸葛亮的計劃,為什麼呢?很簡單,孟達如果歸降了諸葛亮,人走了不要緊,地盤也過去了,而且到了諸葛亮的手裡,再想奪回來就太麻煩了,所以孟達他必須幹掉。

孟達死,順了諸葛亮的心;孟達死,也讓司馬懿保住了地盤。

所以,本來是預計三十天才能到的路程,司馬懿八天就到了,為啥?急行軍是一個原因,但事先知道了情報才是最主要的。

司馬懿包圍了上庸十六天,如果不是諸葛亮一心要殺孟達,援兵應該有一些,至少諸葛亮會想辦法弄個錦囊妙計讓孟達脫身,但是什麼都沒有,最後,開城門的還是孟達外甥鄧賢,這位仁兄真的倒霉透了。

孟達伏誅,讓蜀魏雙方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麼有人會問,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接收了城池,然後再斬了孟達呢?

還是那句話,三國演義是不允許諸葛亮干出這種事情的,殺魏延,也是在後來魏延有疑似舉動的情況下,馬岱才出手。

再有,孟達這個人,除了害死關羽,也是間接害死張飛、劉備的兇手,這樣一個人,是絕對不能在蜀漢集團呆上哪怕一秒鐘的,遠的劉禪不說,關興、張苞都在身邊呢,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借刀殺人。

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唯一的一次合作,雖說司馬有些不情不願,但也沒有辦法,只能就範,不過孟達也應該感到榮幸了,兩個頂級人物為他送行,在演義中真心不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和司馬懿居然聯手玩死的叛徒

魏明帝太和元年冬天,曹魏督荊州豫州軍事長官司馬懿駐軍宛城,接到魏興太守申儀的密報,稱新城太守孟達勾結蜀漢,想以新城叛魏入蜀。要知道孟達原來是從蜀漢叛逃過來的,現在又要再次反水,如果是真的,必將影...

《三國演義》中誰是諸葛亮一生中最恨的人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人,而且還是劉備手下的謀士,官至丞相,因為他的隆中對及後來的多次北伐獲得了崇拜。在伴隨諸葛亮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曹操和司馬懿似乎成為了他一生的敵人。那麼說起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