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識字,卻受曹操賞識,投奔劉備終成大將,沒他蜀國早滅亡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上下一片混亂,魏延造反,楊儀起兵,眼看朝廷就要面臨滅頂之災,這時,有一個文盲大將站了出來,保蜀漢政權安然度過一難。

這人就是王平,不識字的史書研究員、漢中守護者、蜀漢的草包剋星、劉家的落日之光。


背刺伯樂曹操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生年不詳。

王平估計從小是個孤兒,所以一直寄養在外祖父何老漢家,所以有的史籍也把王平記為何平。

何老漢可能生活比較困難,沒錢讓王平上學,所以王平幾乎不認識字,算是個漢代的標準文盲。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年,曹操進封魏王,威望達到頂峰。

王平遂去洛陽投奔了曹操,不知道什麼原因,曹操這種文豪級別的文學家居然沒有嫌棄文盲王平,讓他掛職代理校尉鍛鍊。

不久,王平跟著曹操打了漢中之戰。

不過,王平背刺了曹操一刀,在漢中趁機歸降了劉備。

劉備大喜,認為王平慧眼識英雄,於是給他升了官,拜為牙門將、裨將軍。

就這樣,王平成為了蜀漢的一員正式在編武將。

街亭的星火

在蜀國待了12年,王平一直很穩,穩到大家以為他可能真是個庸才,直到諸葛亮開始北伐,他才嶄露頭角。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意氣風發,想給魏國一個震撼的警告。

於是,選出了蜀國的全明星陣容參戰,諸葛亮派馬謖——他最器重的人才去守街亭,讓王平給馬謖打副手。

只要街亭這個戰略要地不丟,這次北伐勝面很大。

馬謖和王平殺奔街亭,魏將張郃也率軍拍馬趕到。

馬謖平常很自負,覺得自己超級厲害,在觀察地形後,他認為街亭的戰略要點在山上,決定上山駐紮。

王平大驚,上山紮營明顯是自殺式打法,馬上勸阻,可馬謖不聽。

王平只好請求帶走一千人馬,在山下不遠處紮營。

後來我們都知道,張郃率軍圍住山頭,切斷水源,無情地毆打脫水的蜀軍。

這支蜀軍,除了王平的一千人馬,基本撲街。

王平見山上大亂,趕緊命令士兵們擊鼓,堅守不動,營造出一種有很多兄弟在草叢裡的假象。

張郃果然停止了進攻。

王平乘機收攏殘部,撤回蜀軍大營。

後來,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張休、李盛,懲罰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爹。

只單獨獎勵了臨危不亂的王平,讓他跳級升為討寇將軍,並封亭侯。

自此,王平進入了蜀軍的核心決策層。

不識字也愛學習

王平工作比較忙,如果去參加掃盲班認字,有點費時間。

所以他找人給他念書聽,《史記》《漢書》等名著的音頻版他都聽過,這些史書都是人物傳記,聽起來跟小說差不多,也不枯燥,聽得多了,王平對歷史人物的生平得失瞭然於胸,成了一個不認字的史書研究者。

天下沒有白付出的精力,現在翻閱資料,還能看出王平當年口授、別人錄寫的公文信件都很有條理,見識不凡。

罵退亂軍

公元234年,蜀軍第五次北伐,當年八月,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剛好蜀軍斷糧,只能退守漢中。

退軍途中,魏延與楊儀準備火併,這兩人本來就勢如水火,一直靠諸葛亮壓制著。

孔明一去世,矛盾就爆發了。

當時,魏延不聽朝廷調度,私自率兵回蜀,邊走邊燒棧道,準備跟楊儀決戰。

楊儀派王平去抵禦魏延,王平一上陣,使用了恥感教育法,呵斥魏延手下的士兵:丞相剛死,屍骨未寒,你們竟敢如此無禮!魏延的士兵本來就覺得魏延不占理,被王平一罵,軍心就散了。

魏延看部隊人心散了,就逃亡漢中,後被馬岱正法。

再後來,蜀國人才凋零,更顯得王平鶴立雞群,於是不斷升官,進封安漢將軍,併兼任漢中太守,封安漢侯。

公元238年王平改任前將軍、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

草包剋星

公元244年,曹爽發兵十萬人,與夏侯玄一起入侵漢中。

魏國這支部隊簡直辣眼睛,大草包曹爽帶隊,又讓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夏侯玄輔助,堪稱送糧下鄉的國際愛心運輸隊。

當時,漢中守軍滿打滿算不到三萬。

將領們聽到魏軍進攻,大驚失色,都想退守漢中城,等援兵來救。

王平覺得沒有必要,對面又不是司馬懿帶隊,曹爽帶個夏侯玄有什麼可怕。

便讓護軍劉敏去占據戰略地點興勢,自己帶隊壓陣。

後來曹爽果然被劉敏擋住,完全不知道怎麼辦,後方又出現羌人部隊騷擾,補給馬上用完。

剛好蜀軍的援軍也趕到,曹爽只得結束了秦嶺旅遊活動,退回關中。

後來蜀軍的馬後炮們紛紛發言,王平果然厲害,早就看穿了曹爽的套路。

蜀國後期,功臣宿將先後去世,多虧有王平守住漢中,幫助蜀國延祚若干年,要不然魏國還真可能吞併蜀國。

你對王平或者三國演義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明知馬謖會失街亭,為什麼還要派他去

最近一直在看吳秀波老師的《虎嘯龍吟》,今日看到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孔明明知馬謖極有可能丟失街亭,自己有非常喜歡馬謖,但為什麼又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今天我在這裡談談我自己的想法跟家交流?大家...

一戰擊潰魏延的蜀漢將軍是誰

【導讀】諸葛亮在北伐軍中去世,臨終留下遺命,讓楊儀率大軍撤退回蜀國。魏延和楊儀不和,不願意給楊儀當「斷後將軍」,一氣之下帶領自己所屬的軍隊率先南撤,沿途還燒毀了經過的閣道。楊儀等鑿山通道,晝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