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人生唯一的黑洞是他的弟弟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宋前面加的這個炎字,很有講究。

夏朝之前,部落聯盟的首領可以通過打架當選,也可以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然後當選,融合了叢林法則和民主意識,其實是非常合理科學的制度。

因為選出來的一定是強者,而絕不可能是傻子混蛋。

可惜,自私是人的本性,既得利益者要把首領的特權一代一代據為己有,於是產生了朝代。

每次朝代的更迭,對於國家和人民都是一次巨大的災難。

戰國時候的陰陽家鄒衍,試圖用五行轉換來解釋這一現象。

這本來是一次學術意義上的探究,卻被後來的竊國者們視為珍寶,鄒衍的研究結果被加以篡改,稱為「五德終始說」。

大意是說,新朝取代舊朝,是天命所歸,是五行相生相剋的結果。

比如周朝是火德,取而代之的秦朝便稱自己是水德。

水克火,你活該輸給我。

朝代更替,並非沒有規律可循,歷史就是矛盾運動反覆循環。

與五行相表里的五德,用來標記已經過去的朝代是可以的,預示未來則太過離奇,只是一個被勝利者用來愚民以及逃避道德譴責的工具。

西漢之前,五德終始取的是五行相剋之意。

到了王莽這個偽君子,認為相剋不好聽,很隨意地就給反了過來,變成了相生。

西漢原來是土德,王莽一聲令下,呼啦就來了個驚天大逆轉,變成了火德。

火生木,王莽便說,我應的是木德。

以後的朝代就這麼一代代地忽悠下去,排到了後周,屬木,木生火,宋朝便屬了火,所以稱炎宋。

宋朝接受後周的禪位,和堯舜禹之後所有的禪讓一樣,都是虛頭巴腦令人作嘔的表演。

趙匡胤確實是一代英豪,而後周待他也確實很好。

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以戲劇表演的方式奪了人家的江山,使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國家和百姓重新面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趙匡胤的所為確實有點那個。

趙匡胤所演的大戲,和他的前輩郭威首創的劇本幾乎完全吻合——虛假戰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萬幸的是,他也和郭威一樣,雖然是個陰謀家,但不失為是一個好皇帝。

宋初延續了後周良好的態勢,百姓漸漸安定了下來,幾個割據的小朝廷,也一一被征服,納入統一的版圖。

也很有些家底的南唐企圖以藩屬國的身份自保,被趙匡胤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噎得沒話說,只能「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趙匡胤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從五代亂紛紛的歷史中找到核心的癥結,並且加以根除。

五代是武人的天下,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趙匡胤使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把和他一起打江山的拜把子兄弟們都繳了槍,逼著他們去花天酒地安享晚年。

後周的郭威和柴榮一直在做文武的調和,依然給趙匡胤留下了可乘之機,所以趙匡胤索性制定了偃武修文的國策,基本廢掉了武將們的念想。

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矯枉過正。

武將誠然失去了作亂的可能,可國家面對外敵時就明顯吃力得很。

另外,文人的破壞力之大不遜於武將,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三字經里有一句「趙中令,讀魯論」,趙中令就是北宋初年數度為相,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他可以說是宋代第一個在大是大非面前失掉氣節的文人。

宋太祖趙匡胤有帝王之才,解決了五代武將作亂的頑疾,又設計了行政、財政、軍事三權分立的政治結構,對臣下的缺點和失誤可以就事論事。

智商情商之高,在古代帝王中首屈一指。

他人生唯一的黑洞,就是弟弟宋太宗趙光義。

他曾經為這個寶貝弟弟灼艾分痛,這個寶貝弟弟卻回報他一個燭影斧聲,要了他的性命,要了他的皇位,也斷送了北宋更好一點的可能。

趙普是趙匡胤的心腹,自然是陰謀家趙光義的眼中釘。

而他卻及時獻了一招金匱之盟,以杜太后遺詔的名義給趙光義的篡位增添了合法性。

宋太宗趙光義做了不少欲蓋彌彰的舉動,成本最高的是不顧眾人反對而進行的雍熙北伐。

失敗之後,北宋對遼國徹底失去了自信。

真宗的時候,遼國人再度入侵,宰相寇準促成了御駕親征,結果瞬間就扭轉頹勢,占據了上風。

令契丹人都沒想到的是,北宋皇帝居然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強行議和,而且拿出不菲的代價。

就像是兩個人打野架,落敗的一方正要大喊饒命,對方卻很真誠地說,兄弟,我給你一百萬把這事兒了了中不?

澶淵之盟後,遼國人很長時間不再有膽子南侵,宋真宗卻墜入了奸臣營造的幻境。

客觀地說,兩宋寬鬆的思想文化環境是文人的天堂,不但空前,而且絕後。

擁有了自由與獨立,宋朝文人的學術成就極其輝煌,忠義正氣也是主旋律。

比如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二程、朱熹等等等等。

但不和諧音符的絕對數量也頗為可觀。

歷史上裝神弄鬼的皇帝不少,但大多是為了神話自己,糊弄百姓。

宋真宗卻是連自己都哄得五迷三道。

大約是有些自卑,覺得活在太祖太宗的陰影之下沒有自我,宋真宗夜得一夢,聲稱天神降下天書,這是亘古未有的祥瑞。

而身居相位的王欽若和丁謂等人居然應聲附和,以第一人稱舉了層出不群的祥瑞證據。

這是比丹麥的安徒生更有想像力的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這是超越了道德底線的鬼話連篇。

真宗從此以為自己真的是天神下凡,做了不少荒唐事,丁謂、王欽若等五人也因此被稱為五鬼。

真宗之後的仁宗,身世有些離奇,民間流傳有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但他是個好皇帝,正如他的諡號,寬厚仁慈,他去世的時候,連遼國的君臣都非常傷心。

趙匡胤的家族似乎有某種類似癲癇的遺傳疾病。

繼承仁宗皇位的英宗病懨懨地熬了四年,在他之後,南宋的光宗、寧宗、度宗都飽受先天疾病的困擾。

神宗時期的大事,是王安石變法。

宋朝沒有強調官方的意識形態,文人因此有了極大的思想自由,儒釋道往往互相借鑑,相得益彰。

王安石顯然在道這一科不及格,他兩度為相,強行變法,舊疾未除,又添新患,朝中大臣因此撕裂,新黨舊黨水火不容,直接導致國力衰敗,靖康蒙羞。

王安石人不壞,但心眼兒小,眼光不夠長遠。

他圍繞著「利」字來變法,直接催生了制度性腐敗。

到了徽宗的時候,以蔡京為首的六大奸臣,為害之烈,已經是無藥可救的癌症晚期了。

以如此疲病之軀,居然和勢頭正猛的金國去談結盟滅遼,結果是引狼入室,被金國人一個回馬槍端掉了東京汴梁。

王室成員中,有一個無能卻狡猾的康王趙構,此時正受命在河北集結援軍,卻在金軍圍城的時候按兵不動,繼而掉頭南下。

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母兄弟被敵人抓走之後,宣布登基,繼承宋祚。

由於沒有正式的手續流程,歷代有不少人跟他掰扯正統的問題。

按照狹義的歷史觀,他所開創的這個南宋還真得不到承認。

北宋之後無中國,並非全無道理。

後世學者不肯認可高宗趙構,還因為他只顧小我而捨棄了大義,為了偏安一隅不惜丟車保帥,斷送了大好的棋局。

被丟棄的車,是岳飛。

太祖趙匡胤在立國之初曾定下不殺大臣的鐵誓,高宗不僅違背了祖訓,而且將殺害大將岳飛寫入與金國人議和的條款,真是該罵。

不過,岳飛也是該死。

武將為害社稷的五代就是前車之鑑,高宗怎能對他放心?他所率領的大破朱仙鎮直搗黃龍府的部隊叫作岳家軍,而不是趙家軍有一個厲害的統帥叫岳飛。

歷史上北伐的名將不少,桓溫回來後做了什麼?劉裕又做了什麼?

岳飛悲劇的必然還因為有人要用他的鮮血來鋪就政治的坦途,那就是被唾罵至今的秦檜。

秦檜在靖康之難中被金人擄走,居然能滿載而歸,而且令高宗馬上拜他為相,其中的奧秘地球人都能猜出幾分。

趙構與秦檜是歷史上最令人費解的一對君臣組合,據說趙構每次見秦檜,靴筒里還要藏一把利刃。

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是私慾。

秦檜自不必說,他把靈魂賣給了魔鬼,自然要拚命守住眼前的利益。

趙構呢?首都杭州被他改名為臨安,意為此處只是臨時的行在。

實際上,政客們的標語和口號從來都沒有當真過,一旦恢復中原,朝野上下一定會呼籲接回徽欽二帝。

真皇帝回來了,他這個山寨貨色要面對怎樣的尷尬?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戰與和的矛盾已經很難客觀判斷,國家也只能沿著非理性的軌跡艱難前行。

南北兩宋合起來,一共有十八個皇帝,這就是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應該改一個字:遼夏金,帝號紛。

兩宋的外敵,除了遼金,還有西夏。

在一次次戰略平衡形成、打破,再形成、再打破的過程中,這三個政權先後稱帝,也代代相傳了很長的時間。

迨滅遼,宋猶存,是說宋朝最初的勁敵遼國滅亡之時,宋朝依然保留著完整的國家建制。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之最。

版圖最小,經濟最好,外敵最多,文化最發達。

但宋朝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皇帝給了朝野最大的思想言論自由空間,而竟然沒有一起朝臣反叛事件,民間起義也只有寥寥數起。

與此相對應,宋朝軍民忠君愛國的程度也冠絕古今。

宋朝悲壯的結局,我們下一講再來敘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宋朝的歷史來看岳飛之死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當皇帝,突如其來的「黃袍加身」讓他覺得武將有兵權就會有造反的可能,於是上演了一出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以後的皇帝也是懼怕打仗,懼怕武將的權利太大,對自...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大宋走上一條不歸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中國的人口首次超過一億。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富庶的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比現代人都高。連賣饅頭的住的都是獨棟別墅。但這個朝代也是5000年里唯一個不發...

宋朝歷代皇帝順序表簡介

宋朝皇帝順序表宋太祖趙匡胤 -- 宋太宗趙光義 -- 宋真宗趙恆 -- 宋仁宗趙禎 -- 宋英宗趙曙 -- 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 -- 宋徽宗趙佶 -- 宋欽宗趙桓 -- 宋高宗趙構 -- 宋孝...

一個經濟和軍事完全不對等的朝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如果經濟不行,那怕你軍事實力再強,也會轟然倒下,前蘇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相反,如果軍事實力不行,但只要經濟高度發達,也會很快武裝起來,進入戰時體制,一躍成為世界...